同为朱元璋孙子的朱允炆和朱高炽只差一岁,为何当皇帝差别这么大

建文帝朱允炆和洪熙帝朱高炽,分别是明朝的第二和第四位皇帝。两个人看似没什么交集,但其实他们是堂兄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高炽是燕王朱棣的嫡长子。而且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大,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12月5日,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8月16日,也就是说朱允炆只比朱高炽大一岁。

同为朱元璋的孙子,年龄相差无几,为什么当皇帝却天壤之别?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为吕氏所生。大哥朱雄英死后,吕氏被扶为正室,朱允炆也成了嫡长子。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次年,16岁的朱允炆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1398年,太祖去世,21岁的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允炆即位前基本没有治国经验,信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没有治国才能的儒生。因此,实行了一些充满理想色彩的不切实际的改革。更严重的是急于进行削藩,结果引发了燕王朱棣反弹,最终被朱棣赶下台,下落不明。

明建文帝朱允炆(1377—?)

朱高炽原是燕王朱棣的世子。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驻守北京。1402年,朱棣继位,两年后,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1409年成祖朱棣开始第一次北巡,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此后又多次监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国经验。1424年朱棣北征途中病逝,朱高炽即位,时年47岁,改元洪熙。1425年朱高炽病逝,在位十个月,终年48岁。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

在后世人眼里,朱允炆是一个“眼高于顶”的“孩童”,他的很多政策充满了争议,“靖难之役”朱棣的胜利,更让朱允炆贴上了“幼稚”“失败者”“不会用人”的标签。而对朱高炽的评价则颇高,庙号“仁宗”就说明是一代有为的仁君,和儿子朱瞻基一起缔造了“仁宣之治”。

个人认为,他们俩当皇帝之所以差别这么大,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一、朱允炆当皇帝太顺利,朱高炽当皇帝则经历很多磨难。

朱允炆原本是幸福的皇孙,结果他爹朱标38岁就英年早逝。第二年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中间老朱可能也犹豫过,可能也考虑过其他人,不过这种犹豫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天上直接掉了个大馅饼给朱允炆,和他爸一样不用奋斗啥都有了。正所谓得到的太顺利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结果就是,朱允炆上台后一顿骚操作把皇位给作没了。

朱高炽就不一样了。原本皇位与他和他爹都无缘。他爹硬生生地夺了皇位,朱高炽才成为了皇子。“靖难之役”时,朱高炽虽然参与守城有功。并且,按照朱元璋定的规矩,必须立嫡长子。但是,朱棣却不喜欢这个有点肥胖、为人忠厚的老大,偏爱勇猛善战、战功卓著的老二朱高煦,就连老三朱高燧也比老大受宠。因此,朱棣刚即位时并没有立太子。

此后,在很多大臣的建议和皇后徐氏的影响下,朱棣最终才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不过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也没闲着,特别是朱高煦,仗着受宠,故意赖在南京不走,还暗中蓄意夺位,又多次诬陷太子,导致东宫臣子多人被捕。可以说,太子朱高炽是在老爸和老弟的夹缝中生存的,而且朱棣始终不满意这个儿子,也就是太子妃、好圣孙和一众大臣的保护,朱高炽才勉强坐稳了太子之位。熬了二十年后,47岁的朱高炽才终于当上了皇帝,是明朝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朱高炽继位后,改变了很多朱棣的政策,赦免了一些“靖难之役”的旧臣,以休养生息为主,保证了朝廷的平稳。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

二、朱允炆没经验没能力,朱高炽有经验有能力。

朱元璋原来精心培养的对象是太子朱标,结果1392年,重点培养了二十多年的朱标病逝。朱元璋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后来虽然立了皇太孙,但是,朱元璋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再去培养一个储君了,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此后,朱元璋能为皇太孙做的,就是兴起“蓝玉案”,赐死了傅友德、冯胜等一批功臣。不过对于朱允炆在政务方面的锻炼明显不足,可能是觉得朱允炆过于年轻,也可能是朱元璋自己也不想放权。

1398年朱元璋去逝后,经验不足的朱允炆就轻易冒失地改变了老朱的很多政策,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削藩,逼反了朱棣,典型的毛头小子的做法。

明“靖难之役”(1399—1402)

朱高炽27岁做了太子后,先后多次在南京监国。由于朱棣喜欢打仗,经常在北方亲征蒙元,所以,从1409年开始,朱高炽就承担监国重任,朱棣五次征讨蒙元,朱高炽也就五次监国,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因此,朱高炽通过长期监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处理政务和治国经验,对于朝廷的运转、官员的考核、百姓的疾苦、财政的收支都非常熟悉,虽然在位只有十个月,但所做的决策却符合朝廷和百姓的需求,像一位经验老道的高手。

三、朱允炆没有靠谱的辅政班子,朱高炽身边能臣众多。

朱允炆做储君期间,就由儒生齐泰、黄子澄辅导。当了皇帝以后,也只信任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问题是,这几个人只是纸上谈政的书呆子,缺乏实际的治国经验和才能,向往理想化的尧舜禹时代而不切实际。当然这个锅得由朱元璋来背,因为这几个人,都是他为朱允炆选的。

朱高炽就不一样了,当太子监国时他爹就为他选好了辅政班子,有蹇义、黄淮、金忠、夏原吉、杨士奇、杨溥、金幼孜、杨荣等人,这几个人都是善于治国、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在朱高炽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对“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孙子   皇帝   明朝   燕王   皇位   南京   长子   朝廷   太子   差别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