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密室宰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

刘邦 画像

刘邦打下了江山,可是守业更比创业难啊,于是用叔孙通等人的礼仪制度解决了坐天下这个难题,形成了最初的官场,让大家有条不紊地成为国家机器的有用零件,按部就班运转着,日子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国家也在这样的有效运作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刘邦不是一个好讲大道理的人,你爷爷刘邦我也不是一个文雅人,那样说的话也等于是变相骂他。从炮火里爬出来的人,你指望他文雅,指望他像容若一样公子世无双,那不是扯淡嘛。刀光剑影里摸爬滚打的人当然知道江山稳不稳,除了规章制度以外,还有枪杆子抓在谁手里的问题,这是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政权建设问题。

从刘邦在丰西泽释徒率众起事的那天起,刘邦就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最朴素原理,及至做了沛公并豪情满怀地想要做他自己的的永远偶像信陵君那样的大豪杰,率丰沛子弟雄赳赳气昂昂开赴前线的那天起,刘邦更加知道谁能赢得部队的信赖谁就是强者就是领袖,而好兄弟雍齿的背后一枪简直就是一个长鸣警钟,让刘邦从游侠世界的义气里彻底地醒了,从此以后也更加注重制度建立和政治颜色的自主漂白,换句话说不再以兄弟义气为行事准绳,而是切切实实地用制度管人,规范一切管理制度。

逼逼赖赖说了这么多,费了这么多口水,刘邦无非是想说这天下姓什么的问题,是姓刘或是别的其他姓氏的问题。刘邦也知道他的江山是通过他最信得过的丰沛集团联合其他外姓王给打下来,也算是一个封侯者和诸侯王两者的强强联合。

封侯者当然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丰沛集团骨干成员,有的还多次救驾,所以朝中重臣也几乎都是他们了,刘邦的利益也是他们的利益,因为汉政权建立后,以前在战争年代与丰沛集团唇齿相依的紧密层政治亲善关系继续有效,而这些人也继续成为汉政权结构的主体和骨干,这个一方面反映了刘邦对他们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对刘邦的忠心程度,刘邦还曾和他们击手保证“天下王者不姓刘而共击之”,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老子如果不是我们老刘家的,兄弟们就直接抄家伙ZOU他,皇帝必须是我们刘家的,有够不要脸的,咋的皇帝就必须是你们刘家的,就不能是我们老王家,老李家的嘛。

这丰沛集团绝大部分成员当然是没有什么可提防,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也太残酷无情了,原本革命的成果就是要了自己绝大部分亲人和朋友的命,这个毒手刘邦是下不了的,因为刘邦也是以宽厚仁爱著称,刘邦绝对不可能因为巩固江山而大面积滥杀功臣,那样的事不是我仁义刘邦能做得出来的,刘邦也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君主,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关键是要巩固江山就必须要大开杀戒,这个也只能落到想以此立威的权妇吕后等人身上了。

你要问刘邦有没有杀过人,刘邦当然也不会否认,从最残酷的战争中爬过来的人,哪有双手不沾鲜血的道理,那是出家人而不是统帅,刘邦还没有到“立地成佛”的仁爱地步,当然刘邦决不会像他的好兄弟项羽一样,动不动就坑杀二十万人,刘邦不玩那样的杀人游戏,那确实有点没人性,不地道啊,那么多人怎么埋尸体都是个大工程啊,处理起来不划算。

那么你问刘邦都杀了些什么人了呢?据说刘邦只杀他认为必须要杀掉的人。那么什么叫做必须要杀掉呢,谁这么罪大恶极必须要干掉呢,这个又是如何界定的呢?这就是要看此人是不是与汉公然为敌或者成为了大汉的潜在威胁了。这个是原则问题,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是没有商量余地,即使他是刘邦的亲兄弟也没情面可说,这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谓既要善待对手也要重视对手,甚至于要严防对手。

而如果你又问有没有冤杀,有,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刘邦也曾被他的好兄弟项羽追得抱头鼠窜,最险的那一次,要过河没有船,看着要跳进河里淹死了,要不是那阵狂风大沙,刘邦也早已成为项羽的刀下鬼。在荥阳被围困,还是靠陈平的“美人计”得以慌乱逃跑,你爷爷我刘邦就是帅,说得轻佻点,难怪刘邦很有女人缘,很多人都投怀送抱的款式,反正都是九死一生中活过来,你说谁不冤?大家各为其主,或且说为自己的集团利益在搏杀,死都当是壮烈牺牲的,角度不同,冤杀的理解就不同了,就像俗话所云:“就看你怎么说了”,嘿嘿。

从刘汉江山的角度来看,有些人就必须得杀,比如横刀立马的彭越彭大将军虽然是冤,但非杀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句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声如雷!说白了,我要自己建立的汉国世世代代姓刘的,那就是要建立一统江山的大汉王朝,当然不能允许有异姓王的存在和坐大,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些不姓刘的主要竞争对手诸侯王迅速灭掉,以防止其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到时让他们做大做强就麻烦了,等于是让项羽再生,把江山拱手让人。

刘邦从来就是说干就干的人,只要是关系到王朝政权的巩固和政治安危的要紧事,绝对没有怠慢的道理,就算是对不起自己曾经沧海的亲密战友,要狠下杀手时刘邦也决不会手软,这就叫做“抬得起,踩得下”,决断影响政治高度,由不得你优柔寡断,因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真理,这些事情是顾不上想什么冤不冤的,一犹豫就是婆婆妈妈的项羽作派了。

不过,刘邦在对付这些异姓王上是尽量在数目上实行严格控制的,也就是说要杀的人数量上要非常有限,不然的话一片腥风血雨的也不好看,弄不好树敌太多会引起天下大乱,得不偿失,必要的怀柔还是要讲究的,所以能不杀的也尽量不杀,必须是那些有能力危害大汉江山,又已经磨刀霍霍蠢蠢欲动露出反相要挑战中央权威的大诸侯王才会列入打击范围。

所以,刘邦的三次比较大的剿灭诸侯王活动,也就是集中在楚汉战争最有战斗力也最有能力和刘邦争天下的三大战神韩信、彭越和英布身上,这个也可以说是非打不可的另类“卫国战争”。

基本上,这三大异姓王从来就不服刘邦,甚至于从来都是同床异梦,力拧不成一股绳,要不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项羽,为了各自的利益结盟过,否则他们早就和刘邦翻脸了,这个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在会盟攻打项羽的最后关头,韩信、彭越还因为没有得到封地而消极怠工不来和汉军会师,这就是典型的山头主义,和中央讨价还价,说得严重点,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你不吃掉我,我就吃掉你,所以这几场仗非打不可,是没有回旋余地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
其实,刘邦也知道,要不是韩信等异姓王,刘邦可能坐不了江山,韩信他要称齐王的那次就已经露出了反骨,最险的那次如果韩信听从蒯通劝说,自己不服刘邦管而一定要搞个“三足鼎立”的话,汉国也不可能顺利建立,联系到这些历史渊源和恶战史,你说刘邦再宽容又怎么能袖手旁观,这不等于把大汉王朝拱手相让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是人生奋斗的永动机。刘邦第一个要剿灭的就是足智多谋也很有政治能量的汉国第一猛将韩信,这是一个十分厉害的角色,既能忍辱负重又志向远大的猛人,一出道就雄心勃勃不甘人下,最经典的那一次就是他在刘邦军中犯法,即将被处死时大喝一声说刘邦你不是要打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能为他出谋划策效犬马之劳的壮士?这还真是一次声情并茂的立体炒作,刘邦简直都有点怀疑满肚子是计的韩信,用故意犯法来演的苦情戏苦肉计,以便引起注意进而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项羽   王朝   江山   丰沛   刘邦   密室   诸侯   大汉   政权   利益   政治   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