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人格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威胁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儿童人格的形成是遗传、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好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人格健康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威胁。依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我国青年的离婚占比在40岁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且逐年攀升。

一般认为,婚姻的持续在两个阶段较重要:

一是结婚前7年二是一孩将达到14岁时。而第二阶段孩子处于小学阶段,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必定会争吵,产生矛盾。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儿童在亲社会行为、情绪稳定,自律等诸方面比正常家庭儿童差。在怀疑、忧虑和紧张等方面相比于正常家庭儿童更突出。

因此,研究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因素分析,有其实践意义。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特点

osefsson等人指出,“大五”人格结构能全面描述儿童的人格结构变化和发展,其共有五个特点。

第一,在儿童早期外倾性显著形成,儿童的积极情绪发展为积极的行为。同时,随着社会化影响儿童逐渐变得坚毅。

第二,神经质逐步发展,儿童对外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开始产生恐惧、退缩,暴躁等消极情绪。

第三,儿童早期责任心逐渐出现。同时,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也出现个体差异。

第四,儿童宜人性逐渐发展。儿童开始表现出同情,为他人考虑等倾向。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存在个体差异。

第五,儿童的开放性特质发展较晚。儿童早期其智力,想象力等特质发展具有个体差异。

Else-Quest指出儿童在三个气质上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感知敏感性高于男孩。而男孩的灵敏性和兴奋性高于女孩。

有研究指出儿童的尽责性、想象力和外倾性呈现下降态势。

Deković指出在6到9岁左右儿童外倾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呈下降态势,宜人性和尽责性呈上升态势,9到13岁左右儿童的外倾性、开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呈下降态势。

然而,也有研究者反对此观点,认为儿童人格发展契合成熟原则,其提出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呈上升态势。

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关于小学生人格发展年龄特点相关研究。

第一,认真自控。Eisenberg指出小学生认真自控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小学生不断受到规则内化,使得小学生的计划性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加。

第二,亲社会性。有研究者提出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逐渐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亲社会性不断提升。

小学中段,小学生独立意识萌发,对外界环境或他人关注度降低,亲社会行为逐渐减少。

小学高段,小学生逐渐向青春期过渡,同伴关系对于小学生的亲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第三,外倾性。Ilmarinen指出教师的赞扬对于低段小学生是极大的奖励,其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小学生的外倾性。

第四,情绪稳定性。研究指出,低年级阶段小学生情绪稳定性快速发展。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因学业负担等增加消极情绪,使得情绪稳定性发展放缓。

高年级时小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不再视老师为权威,负面情绪逐渐产生。

第五,智能特征。Deyoung指出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和独立性快速发展。

小学高段因学业负担加大,小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受到抑制,智能特征发展出现下降态势。

综上,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儿童人格结构和儿童人格发展特点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提供框架,从多角度出发研究人格发展的特点,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以往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群体,采用问卷的形式,不具有针对性。因此,研究聚焦于某一特殊个体,致力于研究更加全面,贴近现实。

班风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单位,班级通过磨合后形成班集体。班风由认知、情感等因素构成,是班集体所拥有的独特氛围,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班风影响小学生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以及责任感等人格特征的发展。同时,班风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的发展方向。

班风通过影响同伴交往进而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良好班风有利于小学生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的发展。

受良好班风的影响,同伴关系更稳定,能形成信任、冲突少的良好氛围。

其使得单亲家庭小学生在面对朋友时更容易交流,得到同伴的积极反馈,从而强化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外倾性。

在良好班风中,单亲家庭小学生能获得同伴的鼓励和援助,提高相互间信任感,一定程度上发展单亲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形成亲社会性人格特质。

同时,单亲家庭小学生年龄小,易出现情绪焦虑,暴躁的心理状态。

在良好班风的影响下,班级处于和谐的氛围,可适度缓解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班风通过集体活动进而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责任感。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

因此,部分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同伴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阻碍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而当单亲家庭小学生处于团结、融洽的班级中,单亲家庭小学生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使得他们为争取班级荣誉而努力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

小恬积极参与班级合唱节目,希望自己能为班级获得好名次做出贡献,体现了小恬热爱集体。同时,在良好班风的熏陶下,小恬认真练习合唱,不怕辛苦,提高了小恬的责任感。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目标,班级目标依赖于班级每个学生努力。

在班级获得奖励时,儿童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得到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班风影响小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良好的班风使得小学生的人格特征趋于完善。

班风是长期稳定,自觉的行为习惯,由一定时间沉淀而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具有稳定特征。

师生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班风,并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班风好坏直接影响班级教育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对班级内的小学生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隐性影响。

研究和小恬在小学阶段处于同一个班,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级。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事事都做在其他班前面,不管是学习成绩,班级卫生还是各种比赛都能拿到较好的名次。

那个时候我们以“四班”为骄傲,班级每个学生都精神振奋、积极向上。

因此,良好的班风是优秀集体最直接的载体,对单亲家庭小学生能起到熏陶、影响的作用。

班风对小学生的教育力量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渐进的。良好的班风是单亲家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陶冶的重要因素,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离开教室,通过实践的方式获得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儿童主体性和综合性发展的学习活动。

单亲家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获得实践经验,发展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单亲家庭小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智能特征和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挣脱规训束缚,开展儿童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儿童的探索创新,进而提高儿童的智能特征。

智能具有多元性,每个小学生的智能分布不同,其也就决定了施教者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组合。

通常情况下,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被规定好,常态化的。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方式相同,其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小学生。

张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为小恬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实践中以小学生自己为主体,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中心”,小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而教师在其中扮演合作者或伙伴的角色。

单亲家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强化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单亲家庭小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放松的自主性发展环境,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单亲家庭小学生跨学科思维、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带给单亲家庭小学生轻松快乐的同时,提高其责任感。而这些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传统教育是封闭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室内完成,小学生所学知识大多来自于书本,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导致小学生片面发展。

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学科知识相交叉的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单亲家庭小学生学习空间得以扩展,眼界大开。

他们能把认知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建立教育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单亲家庭小学生增加学习渠道,使得学习内容更综合,更贴近生活,实用性更强。

为单亲家庭小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素养。

与此同时,单亲家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快乐的同时,能够缓解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不愉快。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为树立正确三观打好坚实基础。

因此,学校要依托于让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我国国情、民情,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塑造单亲家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探索

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因素,包括教师、教养方式、同伴接纳、班风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积极教养方式是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由于家庭破碎,单亲家庭父母迫于生计,使得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祖父母照顾。其导致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对儿童关爱不足,祖父母溺爱孩子等问题。

因此,单亲家庭家长应创造机会,多关爱孩子,祖父母应更新教育观念,“拒绝”溺爱。

(一)单亲家庭父母应让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的正加法指父母关爱儿童,儿童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支持和帮助,让儿童获得安全感,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在小学阶段,小恬父亲迫于生计在城里打工,同时又需要经营重组的家庭,几乎没有时间和小恬相处,小恬缺少亲子间情感交流,关注与呵护。

可见,小学阶段的小恬是缺爱的。单亲家庭小学生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与呵护,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

因此,单亲家庭父母应多陪伴和关注孩子,给予单亲家庭儿童更多的爱。

单亲家庭家长应多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善于表达自己的爱

中国父母相对于外国父母而言,中国父母更内敛,中国父母很少会表达自己的爱,认为只要自己做了,孩子就能体会到。

但是,有时候爱是要表达出来的。

单亲家庭父母应发自内心把孩子当成玩伴,在小学阶段关注儿童的兴趣,多互动交流,让单亲家庭小学生感受到父母真挚的爱。

当单亲家庭小学生遇到挫折时,更多的希望是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支持以及有力帮助。

而当单亲家庭小学生得到家长情感上的关怀和帮助措施时,儿童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从而单亲家庭小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挫折和挑战,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外倾性。

同时,单亲家庭父母要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对于儿童的爱,不可持续爱的加法。

父母理性的爱需要顺应小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小学生的成长之道,父母要为单亲家庭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质朴,纯真的教育环境。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儿童

对单亲家庭小学生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顺应小学生天性的同时,挖掘小学生的潜力,促进单亲家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隔代长辈“拒绝”溺爱

中国普遍存在祖父母对儿童溺爱,也就是“隔代亲”现象。祖父母常常满足儿童各种要求,不愿让儿童受苦,尤其对于单亲家庭儿童,祖父母会更加怜惜。

研究对象小恬的奶奶很爱小恬,甚至是溺爱。可以说小恬奶奶对于小恬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因此,隔代长辈要优化抚养方式才能有利于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隔代长辈应更新自身观念,积极进行知识更新。祖父母相对来说教育观念陈旧,与时代脱节。

积极的教育观念会使儿童表现出高外倾性以及产生积极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例如合群守礼、自主进取等。

在单亲家庭中,小恬在幼儿时便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角色由辅助转化为主导角色。

因此,此时的祖父母在养育单亲家庭儿童时,不能仅满足儿童的简单起居,还应实施必要的教育。

通常单亲家庭儿童心智还不成熟。因此,祖父母应多与单亲家庭儿童沟通,关注儿童的同伴交往活动,引导儿童善于表达自己。

祖父母要放手让儿童自己学习做事,在儿童表现良好时给予表扬。相反,当儿童表现不佳时积极鼓励支持,促进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发展。

隔代长辈要改进教育方法,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小恬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祖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小恬的人格发展。

倘若祖父母教给儿童的道理与自身的言行不一致,这种矛盾的教育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单亲家庭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祖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注重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做起。例如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积极与他人分享等。

祖父母的行为随时随地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行为,而儿童也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

祖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儿童是家长的影子,只有祖父母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儿童拥有良好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人格   儿童   祖父母   同伴   稳定性   小学生   班级   情绪   不良   父母   孩子   环境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