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莆田小吃制作技艺(陈氏红团)

莆田红团是福建莆田民间传统风味小吃,以吉祥文化为特征,广泛应用于春节、元宵节庆以及满月、祝寿、婚庆、乔迁、起红、敬神,酬神等民俗活动之中,红团形状是圆形,外皮以红色为主,馅料为糯米馅、绿豆馅、香菇瘦肉馅、海鲜馅等。

陈氏红团所在区域荔城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盛产荔枝而得名荔城,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形成了良田和灌溉水源,是莆田的“鱼米之乡”。

根据《莆田县志》《兴化风味小吃》《兴化烹调》等书籍记载,莆田红团技艺在民间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第三章《积善之方》云:“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做粉团施人,求取与之,无倦色。”明确记载了莆田粉团(红团)始于唐代。清代莆人王怀有首竹枝词写道;“年边岁届家家忙,巧女飞针绣新装。郎伯东街沽美酒,娘妳灶间印红团,”此诗生动地描述了莆田红团的民俗画卷。

莆田红团的核心技艺为:

一、准备馅料:有甜馅和咸馅之分,把煮熟晾凉调味好的各种馅料捏成一个个小圆球备用。

二、制作红团皮:用糯皮粉加梗米粉或面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上温水慢慢揉搓,直至面团光亮,手不粘面时即可。

三、红团上印:以皮包馅,捏成圆团,然后放入木质印模(俗称红团印)内,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状的红团。

四、垫叶描红:把印好的红团垫上红团叶(鸡叶),然后描红。五、红团成品:把印好的红团,装入蒸笼,上锅蒸制40分钟。

其技艺特征为:

一是手工制作,陈氏红团传承莆田红团的传统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力求手作,坚持做好地道本地味。

二是流程规范,结合几代人的经验,不断把红团的流程细化、完善,做好每道环节。

三是丰富馅料品种,在原来糯米馅料为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们的口感喜好,增加新的馅料,丰富了红团的品种。

其技艺价值为:

一、文化研究价值:“红团”是莆田民俗吉祥文化的一种产物,甜味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红色是喜庆的色彩,象征红红火火;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美满,与当今“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因此,它也是过年时莆田人每家每户必备的祭祝供品,其作为文化信仰的一个主要元素和表达方式,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

二、旅游开发价值:随着莆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红团可以作为一种旅游美食小吃,专业加工加以开发,助推旅游。

三、技艺保护价值:红团制作技艺以及相关的木质红团印、竹编蒸笼、专用担盘,都与工艺传承密切相关,其技艺具有保护价值。

四、美味营养价值:红团馅料以绿豆、糯米、莲子、蜜枣、香菇、瘦肉等各种食材调制,制好的红团色泽喜庆,形状美观,不仅养眼更养胃,具有美味营养的价值。

红团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大吉大利,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莆田陈氏红团制作技艺经历代传承,技艺精湛,品类丰富,是一种代表性的地风味美食。

本文作者:林成彬

附:作者简介

林成彬,生于1954年8月,福建仙游游洋人。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原副研究馆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群文学学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佛教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之后,担任莆田学院工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莆田市传统手工艺商会秘书长、《莆田市工艺美术志》执行主编。

成彬从事文化工作四十多年间,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先后参与编写或独立撰著出版的书籍有《美丽的兴化湾》《兴化揽胜》《九鲤湖的故事》《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兴化烹调》《中国城市丛书:莆田市》《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曲艺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国民间谚语福建卷》《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妈祖信俗》《美丽的兴化湾》等二十多种。其中《妈祖的传说》《农村文明论》获省对外宣传图书奖、社科图书奖,《莆田非遗:保护与传承》获市社科图书一等奖。

图中人物林成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莆田   福建   妈祖   技艺   莆田市   兴化   中国   小吃   中国民间   价值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