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不撤只有死路一条!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是到了后期才慢慢浮出水面的人物,不得不说他十分的聪明,能和诸葛亮斗的有来有回。

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斗,最精彩的当属于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吓走司马懿和十五万大军。

但是仔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蜀国西城兵弱,司马懿亲率十万大军攻城

三国时期,司马懿看出作为战略要地的西城缺少士兵把守,于是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攻取西城,不得不说司马懿很会把握机会,这一次诸葛亮慌了。

这边诸葛亮刚刚命令马谡等人带兵去守街亭,外边的士兵就跑进来说:“王平派人送来了图本”。诸葛亮连忙打开观看,看的他是心底一紧。

原来马谡把守不当,丢失了重要道路,如果魏兵这时候打来,断水截路,不出两日军心自乱。诸葛亮担心如果街亭失守我们自己该如何退军呢?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外面马蹄声起,传报街亭、列柳城都失守了。诸葛亮捶胸大叹“这是我的过错,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不多时诸葛亮就平静下来,迅速排兵布阵。这一番操作下来城中的士兵已经没有多少了,诸葛亮又派了五千人去搬运粮草,此时城中只剩下两千五百左右的士兵,而且都是些文官以及老弱病残的士兵。

此时的诸葛亮只能盘着司马懿不要此时攻打西城,可是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突然十几人骑着快马前来禀告诸葛亮:“司马懿带领着十五万大军,朝着西城这边来了!”

跟在诸葛亮身后的官员都大惊失色,吓得脸色苍白。诸葛亮登上城楼果然看见尘土冲天,司马懿带着他的大军来了。但此时的诸葛亮没有丝毫的慌张,他很快就想到了对策。

诸葛亮传令下去:“把所有的旌旗都收下,让将领都带着人藏进城中的店铺,不可自由出入,不可高声言论,如果有违抗的马上斩了。又让剩余的士兵把城门都打开,穿上百姓的衣服洒扫街道。”

诸葛亮自己则带着两名童子,一张古琴,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司马懿的兵哨见到这个场景心中疑惑,马上跑回去禀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大笑不愿意相信。

司马懿和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果然看见了哨兵说的场景,只见诸葛亮左右两边各站着一位童子,一个拿着宝剑一个拿着麈尾,城门里只有二十余百姓在扫地,并没有惊慌军队的到来,甚至没有抬眼看一眼军队。

面对这样的场景司马懿心中当然疑惑,司马懿是否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司马懿又做出了什么选择呢?

司马懿一生多疑,面对诸葛亮更是疑上加疑

司马懿兵临城下了,诸葛亮还坐在城楼上悠哉游哉的弹琴呢,司马懿看了几眼之后就走到军队的中间部分,命令前军做后军,后军做前军,向着北山撤退了。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和他说:“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没有军队才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要不要派人进城查看?”

本以为司马懿会同意,但是司马懿却说:“诸葛亮一直都很谨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现在城门大开,肯定有埋伏,我们还是赶快撤军吧。”

诸葛亮看见司马懿撤军,抚掌而笑。一众官员见了,都十分诧异,向诸葛亮询问为何司马懿会退兵。诸葛亮只是淡淡的回答到:“司马懿吃透了我的心思,认为我不会以身犯险,所以撤军。

为了让司马懿以为我们真的设下埋伏,我已经派人去司马懿的退军路上等候了。众人都夸赞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是他们守城的话必定会弃城而走。

诸葛亮反问如果弃城也走不了多远,最后还不是要被司马懿活捉,还不如放手一搏。众人听后又开始赞叹,但此时的诸葛亮却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

诸葛亮传军令,让士兵带着城中的百姓一起前往汉中,不久后司马懿一定会再次前来的。于是诸葛亮离开西城向着汉中的方向离去,天水、安定、南安的军队和百姓也陆陆续续的前往汉中了。

后人还特意写诗称赞诸葛亮“瑶琴三尺胜雄狮,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现在想来其中的缘由只有诸葛亮和司马懿那时才看懂了吧。

这边司马懿的军队正在武功山的小路上走着,突然山坡后喊杀声连天、鼓声震地。司马懿转头和他的儿子说,如果我不撤军的话,那我肯定中计了。只看见一路人马杀出,魏兵弃甲抛戈而走。

好不容易看不见追赶得人了,才走了一会就看见又杀出一路人马,魏军只能把辎重都扔了慌忙跑走。蜀军把粮草兵器都捡起来没有继续追赶,司马懿害怕大路上有埋伏,没有走大路,一路走小路回到了街亭。

曹真回到军营,探报的马上回来说,诸葛亮已经重西城撤军了,骑上马带上兵器就去追赶。刚刚踏进山谷就听见一声炮响,只见漫山遍野都是蜀军,为首的更是蜀国大将。

魏军慌乱退军,先锋却被蜀军大将斩于马下,魏军更是慌的不得了,直接就抱头鼠窜了。蜀军收兵直接连夜奔回汉中,而魏军这一败,在司马懿心中也知道一二,所以也没有继续追赶。

所以,司马懿撤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中多疑,更因为对手是诸葛亮,所以更加让司马懿多疑。司马懿在魏国行事步步谨慎,好不容易才拥有了今天的地位,所以他更加不敢拿自己的地位去赌。

看似司马懿自行退军,不如说诸葛亮劝退,司马懿在求自保

前文已经说过了,司马懿率领大军到达西城城门前,发现诸葛亮带着两名童子,在城楼上弹琴。

为何诸葛亮选择弹琴?又为何让童子拿着宝剑和麈尾?诸葛亮并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有意为之的,他希望司马懿可以读懂其中的意思。

先是弹琴,历史上对于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的是什么曲子众说纷纭,其中《梁父吟》是大家普遍赞同的。《梁父吟》主要描写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而这首曲子正好让司马懿联想到自己的一生。

司马懿的一生并不是那么的如意,司马懿对曹魏一家忠心耿耿,却因为反间计和主公离了心。没有受到重用,只有在面临诸葛亮这样的大敌,魏国无人可以胜任时才想起了司马懿。

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虽然司马懿官复原职,但是这一段闲在家中的经历给司马懿留下了阴影。

再说童子手中所持之物,一个是麈尾,麈尾在三国时期是帝王手持之物,所以被诸葛亮用来表示帝王。另外一个物品是宝剑,象征着帝王的权力。

这两样东西看似简单,却在向司马懿传递信息。这个信息就是不管是你司马懿还是我诸葛亮,我们都是帝王的棋子,帝王掌握着我们的生死大权。

当我们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帝王会毫不犹豫的丢弃我们的,所以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有价值。司马懿这么聪明又着么会没看懂诸葛亮的意思呢?

诸葛亮让司马懿想到自己现在之所以被重用,就是因为魏国现在无人可以与诸葛亮对抗,如果我今天率领大军攻下西城,捉拿诸葛亮,用宝剑砍下他的头颅,魏国就对蜀国没有顾虑了,那么诸葛亮今日的下场就是日后的下场。

所以他们两人看似没有说一句话,其实大家各自都已经心领神会了。所以司马懿没有攻城,下令撤军。司马懿放过了诸葛亮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命,他知道只要诸葛亮还在,自己在魏国的地位也就还在,不至于落得凄凉的下场。

只是这点司马懿没有同他的儿子讲,只要他自己内心知道真正的原因除了多疑害怕一败涂地,更害怕自己的性命不保。

司马懿撤军走了小路,按照常理来说带着十五万的大军不会走小路,但是司马懿以害怕在大路上遭遇埋伏为借口而让大军走了小路,要知道小路山高路险,一旦遭遇埋伏更加没有生还的可能。

所以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司马懿在配合诸葛亮,因此司马懿在遇见第一波蜀军的时候,没有选择反击而是马上和身旁的儿子说:“我就知道有埋伏“。这句话不只是和他儿子说的,更是和十五万士兵说的,司马懿不可能让魏帝知道自己无缘无故退军。

包括后面曹真带兵追击,最后慌乱而回司马懿之所以没有说什么,也是在变相的告诉魏帝“不是我自己愿意撤兵,而是诸葛亮实在是太强悍了,我不得不撤“。

有了这个借口,魏帝不仅会夸赞司马懿为自己保存了军力,还会继续重用司马懿。

所以司马懿撤军的原因不仅是多疑害怕有埋伏,最后打了败仗,还害怕打败诸葛亮后自己地位不保,最后凄惨的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魏国   汉中   西城   街亭   空城计   死路   多疑   童子   埋伏   大军   帝王   士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