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垴战后,彭德怀仔细查看日军工事,猫耳洞至今广泛运用

作者:莫孤烟

1940年10月下旬,八路军集中4个团的优势兵力,向被团团包围在关家垴的日军岗崎大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战八路军付出重大伤亡,个别连队基本拼光,战斗骨干损失过半,虽然歼灭日军400余人,但最终未能达成全歼该敌的目的,在日军援兵临近时,不得不撤出了阵地。

关于这一仗该不该打、该怎么打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大争议。

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斗过程中,明确反对死打硬拼,建议将被困日军放出来再打,但这一建议并未被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采纳,两人为此发生激烈争吵。彭德怀甚至说出“杀头不论大小”的气话来。刘伯承对这一仗意见很大,他后来参加大会时发言说,百团大战的发动是必要的,但战法的确大有问题,需要深刻吸取教训。刘伯承的看法,也是我军多年来的主流看法。

电影中的彭德怀和左权

具体到极具争议的关家垴战斗,这一仗究竟该不该打呢?

八路军抓住日军华北部队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发动对正太铁路的大规模破袭,这一出人意料的行动,让华北日军损失惨重。不过正如《亮剑》里的张大彪所说,打仗这种事从来没有光让一方占便宜的,我们给人家一个百团大战,人家马上给我们来个大扫荡,双方扯平了。

日军在百团大战后的报复性扫荡,比以往更加疯狂,致使群众损失很大,许多村庄惨遭烧杀,片瓦无存。日军的残暴激起了八路军的愤怒,1940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第120、129师等部队正式下达了反扫荡作战的命令。彭德怀下定决心要打一两个大的歼灭战,不惜付出重大代价,也要粉碎日军的扫荡。

10月下旬,隶属36师团的冈崎大队在根据地扫荡,来去自如,竟然不知不觉逼近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129师386旅奉命前来增援,日军立即撤离到武乡县蟠龙镇附近,准备从这里退回沁县。恰巧,八路军129师主力此时就在蟠龙镇附近休整,无需大范围调动兵力就能包围敌军。

彭德怀决心抓住这一战机,坚决消灭这股孤军深入的日军。

由此可见,八路军发动对冈崎大队的进攻战斗,是把握住了战机的,发起这次战斗没有任何问题,不存在该不该打的问题。

彭德怀的部署是:集中386旅772团和总部特务团,385旅769团,决死第1纵队38团4个团的兵力对日军实施四面围攻。之所以没有“围三阙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我军兵力优势,将孤立无援的敌军彻底歼灭,以免放虎归山。这一部署也没有问题。

表现关家垴战斗的浮雕作品

衡量一场战斗是否胜利的标志,主要是看是否达到战斗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家垴战斗是一场胜仗,因为这次战斗使日军华北方面军高层受到震动,轻易不敢再以大队为单位在抗日根据地内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而这,正是彭德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目的。

但是,这一仗终究没有全歼敌人,而八路军却付出了代价,对今后作战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场失利的战斗。

那么,从战术上讲,八路军在这一仗中暴露出了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存在巨大差距。八路军一无重炮、二无飞机,轻武器型号五花八门,弹药匮乏,轻重机枪子弹不足一个基数,面对作困兽之斗的日军,八路军无法采取有效手段最终歼灭之。

其次是指挥协同不力,未能有效发挥整体作战能力。

关家垴战斗是阵地攻坚战,对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要求很高,这对于以游击战起家的我军来说是全新的课题。一些指挥员甚至连具体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攻坚作战阶段,八路军第一梯队攻击突破时,第二梯队却跟不上来,导致阵地不能稳固,突破口无法扩大,在日军的强力反击下退了下来。这一现象在战斗中反复出现,令人扼腕。

正是由于协同不力,使八路军在关家垴战斗中错过了许多重大战机。决死第1纵队2个团换防时遭到日军1个中队的偷袭,被敌重新夺占柳树垴,使日军占领了两个制高点,这就使八路军顾此失彼,只好正面仰攻关家垴,而后背又受到来自柳树垴日军的打击,被日军来自两个方向的火力封锁,导致伤亡惨重。

反观日军,其山地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及战场的选择均准确无误。

冈崎大队老早就觉察到了八路军的行动,连夜抢占了关家垴。关家垴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十分适合修筑工事。其北面是断崖,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八路军只能从这里发起攻击,别无选择。

彭德怀在关家垴前线指挥作战,决意全歼日军冈崎大队

柳树垴在关家垴南坡的对面,比关家垴更高,与关家垴互为犄角。冈崎大队在占领关家垴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在战斗中,抢占了战场制高点的日军利用其精心构筑的“猫耳洞”,有效地避开了八路军火炮的杀伤,使得八路军被迫在敌火下进行仰攻,处处受制于敌军,十分被动。

由于八路军事先没有先敌抢占柳树,为整场战斗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可以说,这一失误是致命的。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虚心向敌军学习,是我军的好传统。关家战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陈赓等人登上关家垴,仔细查看了日军修筑的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让这些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将领深受启发。从此,日军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土工作业技术都被八路军迅速掌握。这对我军在往后战争中避敌火力杀伤,保存实力,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猫耳洞”这一独特的防御工事,至今还被我军步兵分队广泛运用。

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正是人民军队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诀。关家垴战斗,是八路军对山地攻坚战这种作战模式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尽管付出了代价,但的确锻炼了部队。经过关家垴战斗洗礼的八路军部队,后来都成长为精锐的主力部队。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家垴战斗意义重大。

决死第1纵队薄政委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破袭日军据点

时任386旅旅长的陈赓尽管对彭德怀在关家垴战斗中的指挥持保留意见,但他也充分肯定了这一仗的意义。他说:“这次战斗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岂能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

军队的战斗力是通过无数硬仗恶仗打出来的。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逢敌敢亮剑,在和强敌的硬碰硬中经受磨砺,打出了血性和气势,最终成长为战无不胜的雄师劲旅!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左权   日军   猫耳洞   华北   工事   作战   敌军   柳树   我军   兵力   战后   大队   仔细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