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城西凯甲庄

图文 /王海

怀柔城西偏北十余里的怀沙河右岸有个小村,名为“凯甲庄”。凯甲庄在1980年以前称“凯家坟”或“凯甲坟”。这个辖于桥梓镇的傍河小村东距“红军庄”、西南距北宅、北距口头等村都是三里左右。现有320个民居户,620多口人。村域东里许是一列南北向的低山,人们习称为“骆驼山”,村西也是低山丘陵,南北村街则是县道,西台上——关渡河中的一段。

有关凯甲庄的村名,怀柔县旧地名志记述为:“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凯音布墓建于该村南,乾隆年间,山西人刘金风来该地为其守坟,渐成聚落,得名凯家坟,后讹化为凯甲坟,因坟字不雅,1979年更名为凯甲庄”。

怀柔新地名志记述为:“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凯音布的墓建于村南。乾隆年间,山西人刘金凤来该地为凯音布守坟,渐成聚落,初名凯家坟。2007年版《昌平县志》载1948年称"凯家坟",后讹化为凯甲坟,1980年更名凯甲庄。……村内有清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立凯音布及其妻吴苏氏诰封碑、清雍正二年闰月十七日祭凯音布谕祭碑、清乾隆年间喀尔吉善碑3块”。

康熙昌平州志记载,昌平州城东北路有二十几个村庄,但没有“凯家坟庄”之名。疑因此时期凯音布家墓刚刚立茔,坟户不多,志书未记。

光绪昌平州志·卷四·土地记:“口头村距城(昌平城)九十里,南至开甲坟(凯甲坟)二里,西至山,北至山。东南至孟家庄五里,西南至北寨村(北宅)五里,东北至山,西北至官渡河六里”。 

1948年《昌平县辖自然村名称录》记载全县有593村中包括:“……峪沟、口头、西四渡河、一渡河、车王坟、白军庄、范家坟、卧龙岗、凯家坟、东北宅、峪口、西北宅、孟庄、祁庄、东坟、北兴隆庄、南兴隆庄……”等。

根据以上抄录的史料,可以看清。今天的凯甲庄村,得名于清康熙晚期凯音布的家族墓葬。有关凯甲庄的清代墓葬,怀柔县新、旧地名志以及村史史话都有简述。

“凯音布墓,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北宅乡凯甲庄村。凯音布,清代正黄旗人。据碑文记载,他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历阶宗伯,素著勤劳。历任阿达哈哈番、监察御史、光禄寺正卿、汉军副都统、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议政大臣、顾政大臣、户部尚书兼佐领钦加一级。其妻吴苏氏,封为一品夫人,同葬一墓。现墓已废,现存清康熙四十二年,凯音布及其妻吴苏氏诰封碑及雍正二年谕祭碑各一块”。

“喀尔吉善墓,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北宅乡凯甲庄村。喀尔吉善,清初正黄旗人,姓伊里根觉罗氏。乾隆初历官至闽浙总督、兵部尚书。他镇静和平,累获优遇。康熙时曾随讨吴三桂,官至满洲副都统。原墓有牌坊,现墓及牌坊均已无,存有乾隆二十三年刻碑一块,谥庄恪”。

以上怀柔史志资料,根据曾经存世的墓碑分别介绍了凯音布、喀尔吉善两个墓主。但两位墓主的行略在碑文中十分简略,加上碑毁文残,所以不能全面反映两位墓主的身世关系。光看县区地名志叙述,似乎这个村有两位不同的清代墓主,而实际上凯音布和喀尔吉善是一家人。

据《清史稿》等史料,归纳喀尔吉善家族简略世系为:喀尔吉善的高祖,赫臣;赫臣之子,克依福;克依福次子,喀齐兰;喀齐兰有六子,凯音布为其长子。

凯音布于顺治九年袭“三等轻车都尉”爵,即“三等阿达哈哈番”。官至礼部侍郎、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年老告休。

喀尔吉善是凯音布第二个儿子。康熙四十七年,降袭骑都尉爵,即“拜他喇布勒哈番”。被授予上驷院员外郎。曾历任工部郎中、世管佐领。

雍正八年,擢升为兵部额外侍郎,九年,授侍郎。乾隆元年,管圆明园八旗兵丁。三年,擢升内阁学士,迁任户部侍郎,协理步军统领刑名事务,调吏部。五年授山西巡抚,七年调任安徽,八年再调山东。十一年,调任闽浙总督。因办事公直,皇帝下诏嘉奖,加太子少保。

凯音布家墓分为西大坟、北大坟两处墓葬地。今凯甲庄村西山丘之前,自南而北有两处山弯,分别坐落着两个墓葬群,两处墓葬相隔约200米。基本是坐西朝东,直望怀沙河边的骆驼山。

西大坟立茔年代早于北坟,墓主为凯音布父子。这座墓葬应该是凯音布父亲喀齐兰去世后营造,属于关内祖茔。据说,该墓占地近百亩,墓地有围墙,有陵宫门,有赑屃驮碑二通。其一为是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所立的凯音布及妻吴苏氏诰封碑。二是雍正二年闰四月十七日皇帝派员谕祭碑,今天碑已无存。

北大坟在村西偏北,墓主是总督喀尔吉善,因家族兴旺,南坟茔地已显狭窄,故在稍北再拓墓地。北坟除葬有墓主喀尔吉善,亦有其后代坟茔十余座。北墓园也是不小,属总督规格。有石坊,赑屃碑三通,即包括乾隆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谕祭碑。文曰:“维乾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二月丁已朔越初九日乙丑,皇帝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宝德谕祭于太子太保闽浙总督兼兵部尚书喀尔吉善之灵”。

《清史稿》有喀尔吉善传。喀尔吉善,字澹园,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授山西巡抚,迁闽浙总督,乾隆十五年,加兵部尚书衔,十七年,以年老乞休,皇帝温诏慰留。十九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二年秋卒,赐祭葬,谥庄恪。

至此,根据昌平州志中出现“凯家坟”的时间以及村人口碑,基本可以确定凯甲庄成村于清康熙五十年左右。

今天的刘姓村民应是最早被招来开垦耕种墓田、种植树木、开拓道路、修葺坟茔、建筑阳宅的劳动者或说是“墓园庄户”。

而民国初年自京城迁入“凯家坟”阳宅大院的赵姓一族,则是喀尔吉善的族亲后代。因为在社会变革时期,京城内有许多没落贵族,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把老姓“伊尔根觉罗氏”改为赵姓,搬到乡下依靠祖产墓田来维持生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雍正   乾隆   都统   礼部   兵部   墓葬   侍郎   总督   尚书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