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考生抱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谁料康熙却说:状元就是你了!

#历史开讲#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以来,这种高效的应试制度一直延续了千来年,成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下层人民难得的阶级上升通道,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民国以前,各个朝代的知识分子都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信条,不惜寒窗苦读几十载,只为光宗耀祖,实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理想。

为了金榜题名,考生们各显神通,什么往内衣上打小抄、买通考官之类的操作在以前简直司空见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状元通过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获得皇帝青睐,而他也因为自己特立独行的做法,收获了“史上最能吃的状元”的称号。

一、食量巨大的奇葩考生

康熙三十六年春天,紫禁城的殿试现场迎来一位身材高大、体型肥胖的考生。他紧了紧手里的麻袋,迎着京城四月的暖风,紧张而激动地走进考场。

他就是本次故事的主角李蟠。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勤学苦读,立志赓续祖辈的荣耀。经过层层选拔,业已不惑之年的他终于得以从故乡江苏徐州来到天子脚下,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在进考场前例行搜身时,考官看到他手里鼓囊囊的大麻袋,满面狐疑,命令他立即打开,检查里面是否夹带了小抄等违禁物品。令人想不到的是,里面没有任何纸条,反而装满了饽饽,足足有三十六个!

与当代高考不同,殿试作为清朝等级最高,也最重要的考核,每个考生在都要在太和殿前进行长达一天的笔试,所以,古代的考生是被允许携带干粮进场的

然而,由于在考场大号被视作对圣人不敬,一般的考生都只是带一点果腹干粮,不会让自己吃得太饱,以免内急,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相比之下,李蟠简直就像要在考场住个十天半月一样夸张,可李蟠委屈地解释,这只是他的正常食量。

在场的所有人都想不到,这样一个一口气能吃三十六个饽饽的“饭桶”,竟然会成为那年的状元!

二、大魁天下的饽饽状元

前文说到,李蟠家世显赫,其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而他的父亲李弇也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间的拔贡。

出生在诗礼世家,从小浸淫在书香中的李蟠才华自然不差。他天资聪颖,多年寒窗苦读的知识积累更是令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可以说,李蟠绝对是当年考生中当之无愧的黑马。

然而,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才高八斗的李蟠有一个对于考生来说致命的弱项,即思维不够敏捷,写文章速度慢。李蟠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为了在考试时节省时间,不分心,他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准备。

殿试开始前,他效仿上轿前的新娘子,一口气吃了十几个鸡蛋,以防考试期间小解,而那三十六个饽饽也不只为了充饥解馋,更是他集中精神、减少体内水分的法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殿试的场景:神圣的太和殿前,天之骄子们在主考官面前齐齐列坐,奋笔疾书,气氛一派阒静严肃。

其间,一个庞大的身影不断从身旁的麻袋内掏出饽饽,一边不住吃着,一边绞尽脑汁地作答。这画面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当时的李蟠有没有像王羲之那样,专注到拿墨水沾饽饽吃呢?

做了如此万全准备,李蟠本该胸有成竹,完美应考,然而等到夜色降临,别的考生纷纷交卷,只有李蟠还在满头大汗地写着,丝毫没有停笔的意思。

监考官看不下去,下场催他写快点,哪成想这高大汉子竟声泪俱下,哀求考官道:“毕生之业,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监考官被他的坚持打动,同意延后收卷,并给他几根蜡烛用于照明。

后来,李蟠总算顺利完成考试。而他带饽饽上考场和延后交卷之事也在次日早朝传到了康熙耳朵里,康熙觉得此人是个苦心之士,非但没有追究他违规,在点元时更是对他的文章批得格外认真。

而李蟠也不负圣上所望,文章文采斐然,字迹工整,且有见地、有想法,加之其祖上的赫赫功名,康熙对他越发满意,龙心大悦,御笔一挥,直接将他的名次从一甲第三名提到一甲第一名。

由此,李蟠有惊无险地当上状元,且因为出色的才华和坚韧认真的性格格外受康熙青睐,即时被录用为翰林院修撰。

人为名高,树大招风。与李蟠同届的探花姜宸英因不满李蟠用在考场大吃饽饽来吸引皇帝注意,特地作诗嘲讽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从此,“饽饽状元”的名号传遍京城,不过李蟠当时风头无两,完全沉浸在科考成名的喜悦中,怎么会在意这点小小的风波呢?

古往今来,物极必反一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彼时意气风发的李蟠绝对想象不到,命运的磨难正野兽般蛰伏在他那看似一片光明的前路里,随时准备扑上来给他致命一击。

三、仕途巇险甚,独向白云归

上任后第三年,李蟠和姜宸英奉圣命去顺天府乡试考场任主考官和副考官。历朝来,在京城举行的乡试都格外受皇帝重视,康熙派李蟠做主考官,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考验。

按理说,这样重要的任务是一定不能出任何纰漏的,然而世事茫茫难自料,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口,李蟠的工作出了岔子。

那届乡试结束后,京城传来流言蜚语,说新来的考官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让考生们遭受了不公平待遇。

当时,京城有位著名的文人孔尚任,他才华横溢,是当时著名的才子,且为人正直,两袖清风,自然不会对这等不公之事坐视不理。

很快,他以此事为原型创作了旨在揭露考场黑暗潜规则的剧本《通天榜》,受到京城人民的热烈追捧。这场闹剧由于孔尚任的推波助澜,最终闹到朝廷之上。康熙听闻,龙颜大怒,没等事情彻底查清就将李蟠和姜宸英打入大牢,让两人枉受缧绁之灾。

不久,冷静下来的康熙下令举行复试,看到在顺天乡被选取的考生皆成绩优异,康熙这才明了事实真相,连忙将两人释放,却为时已晚。年事已高的姜宸英因惊吓和屈辱冤死狱中,而由于事情的影响过于恶劣,李蟠也不得不被流放,从此远离庙堂,不问政事。

许多年后,南巡的康熙欲重新任用已蒙赐故里的李蟠,可彼时的李蟠已心如死灰,执意远离宦海,此事只好作罢。可叹李蟠如此人才,只因一时蒙冤而断送前程,不由让人唏嘘不已。

四、结语

空山多伴已多年,独有寒梅伴我妍。

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未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

纸账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这是李蟠归乡隐居时所作的诗句,个中悲伤沉郁,可能只有当事人能切身体会。其实在中国古代的集权体制之下,这类悲剧层出不穷。当所有人的命运都取决于一个人的喜怒好恶时,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又怎能真正得以实现呢?

生在自由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而如何面对命运的无妄之灾却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可即便如此,我们仍希望世上能少一些迟来的沉冤昭雪,少一些看得开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殿试   状元   康熙   太和   考生   乡试   京城   饽饽   麻袋   考官   清朝   考场   馒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