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海瑞与嘉靖皇帝惊心动魄的对抗,你敢信?

#历史开讲#

明朝中后期,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内外多事,边疆受到蒙古、倭寇等侵扰,朝政混乱,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嘉靖皇帝本人也沉迷于道教修炼,不理朝政,长期居住在西苑,与百官隔绝。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一位名叫海瑞的清官,他以刚直不阿、敢言敢行的作风,与嘉靖皇帝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忠奸之辨。


海瑞是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广东番禺。他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他中举后历任福建南平教谕、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等职,推行清丈平赋、打击豪强、断平冤案、兴办水利等政绩,深得民心。他还敢于与贪官鄢懋卿等抗争,因而屡遭排挤降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升任户部主事,上《治安疏》,直陈嘉靖皇帝的过失和弊端,指出他荒废朝政、沉湎道教、纵容奸佞、压迫百姓等罪状,并劝谏他改弦易辙、振兴国家。这份奏疏惊动了朝野,嘉靖皇帝大怒,将海瑞下狱审讯。但是海瑞并不畏惧,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认为自己是为国为民的忠臣,而嘉靖皇帝是荒唐无道的昏君。他说:“臣非不知死之可也,以死而不忠者臣所不为也”。


海瑞上疏,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看到明朝的国势日衰,百姓的苦难日深,而嘉靖皇帝却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享乐和修道。他认为这是一个忠臣良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他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向嘉靖皇帝进言,希望能够唤起他的良知和责任,改变他的错误和无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上疏时说:“臣非不知死之可也,以死而不忠者臣所不为也”。这是他对自己的信念和使命的表达,也是他对嘉靖皇帝的最后一次忠告。

海瑞上疏的内容是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奏折,题为《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疏》《谏修斋建醮疏》。这篇奏折指责了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都是由于他的“误举”所致。海瑞还揭露了朝廷内外的奸佞之徒,欺君之罪,劝谏嘉靖皇帝改弦更张,节省用度,振作精神,视朝听政,与臣下讲求天下利害,恢复明朝的太平盛世。海瑞在奏折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和文献,语言慷慨激昂,气势恢宏。


《治安疏》的原文如下: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 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 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 昔之务为容悦,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 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 ”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无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 非通论也。


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 文帝性颇仁柔,慈恕恭俭,虽有爱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 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 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


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 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 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 举其大概:箴敬一以养心,定冠履以定分,除圣贤土木之象,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祀孔子推及所生。 天下忻忻,以大有作为仰之。


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 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诚是也。 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然贯朽粟陈,民物康阜,三代后称贤君焉。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 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 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 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 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


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 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 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 不及汉文帝远甚。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


知之,不可谓愚。 《诗》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今日所赖以弼棐匡救,格非而归之正,诸臣责也。 夫圣人岂绝无过举哉? 古者设官,亮采惠畴足矣,不必责之以谏。 保氏掌谏王恶,不必设也。 木绳金砺,圣贤不必言之也,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天桃天药,相率表贺。 建兴宫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 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 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以从陛下;昧没本心,以歌颂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 内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 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 过于苛断,是陛下情之伪也。 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 诸臣顾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贱薄臣工。 诸臣正心之学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详审,诚如胡寅扰乱政事之说,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是己拒谏。 执陛下一二事不当之形迹,亿陛下千百事之尽然,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欺君之罪大矣。 《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今日之谓也。 为身家心与惧心合,臣职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迹既为诸臣解之矣。 求长生心与惑心合,有辞于臣,君道不正,臣请再为陛下开之。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 修醮所以求长生也。 自古圣贤止说修身立命,止说顺受其正。


盖天地赋予于人而为性命者,此尽之矣。 尧、舜、禹、汤、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终。 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存至今日。 使陛下得以访其术者陶仲文,陛下以师呼之,仲文则既死矣。 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 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 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


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畴。 河图洛书实有此瑞物,以泄万古不传之秘。 天不爱道而显之圣人,借圣人以开示天下,犹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历数成焉,非虚妄也。 宋真宗获天书于乾佑山,孙奭谏曰:“天何言哉? 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由人工捣以成者也。 兹无因而至,桃药是有足而行耶? 天赐之者,有手执而付之耶? 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 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区区桃药之长生之说,陛下信之,而不疑也。 陛下不疑,而诸臣不言也。 诸臣不言,而陛下不知也。


陛下不知,而诸臣不敢言也。 陛下不知,而诸臣不敢言,此乃天下之大祸也。 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 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区区桃药之长生之说,陛下信之,而不疑也。 陛下不疑,而诸臣不言也。 诸臣不言,而陛下不知也。 陛下不知,而诸臣不敢言也。 陛下不知,而诸臣不敢言,此乃天下之大祸也。 夫天地之间有无穷之物,有无形之气。 气有清浊之分,物有贵贱之别。 清浊贵贱皆有其所宜也。 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贵者为王公贵族,贱者为庶民百姓。 天地王公庶民百姓皆有其所宜也。


天地王公庶民百姓各守其所宜,则天地和平,万物昌盛;若相干扰,则天地震动,万物凋零。 是以圣人顺天地之理,安王公庶民百姓之分,以治天下。 夫桃药者,山林野外之物也;王者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桃药与王者相去远矣。 王者欲求桃药以求长生,则是干扰天地之理,扰乱王公庶民百姓之分也。 此非圣人所为也。 《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中庸》曰:“修身以为天下正。”此皆圣人所以求长生的道理也。 修身则心清;心清则气清;气清则形清;形清则寿长矣。 此乃顺天地之理,安王公庶民百姓之分也。 此乃圣人所为也。

嘉靖皇帝想要杀掉海瑞,这样的言辞在当时是十分大不敬的,按理说嘉靖帝完全有权力将海瑞处以极刑。但是为什么嘉靖帝最终没有杀海瑞,而是放了他一马呢?他让内阁和言官御史对海瑞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和攻击,但是海瑞的清名和声望已经深入民心,无人能够动摇。嘉靖皇帝只能将海瑞囚禁在诏狱中。


嘉靖帝虽然是一个昏君,但他并不是一个愚昧无知、残暴无情的人。他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也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之所以沉迷于修道求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和寿命有所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皇权和地位有所不满。他觉得自己是天子,应该享受天上的福祉,而不是受到地下的牵制。他对自己的祖宗和前辈有所不服,觉得自己比他们更有才能和功绩。他对自己的子嗣和臣下有所不信,觉得自己被他们孤立和背叛。因此,他想要通过修道求仙来实现自己的超脱和升华,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

当他看到海瑞上疏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恐惧。愤怒是因为海瑞对他的言辞太过激烈和无礼,恐惧是因为海瑞可能代表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舆论压力,要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他想要立刻将海瑞抓住并处死,以示威慑和警告。但是当他冷静下来后,他又有了其他的考虑。

一方面,他知道海瑞说的话虽然刺耳但却有理有据,杀了海瑞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和抵制。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海瑞是一个清廉正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这样的人,嘉靖帝既不能收买也不能威胁,既不能利用也不能忽视,既不能亲近也不能远离,既不能赞美也不能诋毁,既不能爱慕也不能憎恨,既不能欣赏也不能鄙视,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否定。这样的人,嘉靖帝只能敬佩和惧怕,只能欲杀不能杀,只能欲赦不能赦。

其次,海瑞的人格和声望在当时是极为罕见和难得的。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官,他不贪不占不索不受不畏不屈不惧。

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他为国为民。

他是一个真正的直言,他敢于直言直谏。

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行,他独立独行。

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是一个真正的圣人。

这样的人,在当时是无人能及、无人能比。

这样的人,嘉靖帝怎么能杀得了呢?杀了他,就是杀了一个清官,就是杀了一个忠臣,就是杀了一个直言,就是杀了一个独行,就是杀了一个英雄,就是杀了一个圣人。杀了他,就是杀了自己的良心,就是杀了自己的名声。杀了他,就是让百姓恨自己,就是让文武怨自己,就是让历史骂自己。嘉靖帝虽然昏庸无道,但他也不愿意做这样一个罪人和恶人。

再者,朝中的政治势力和舆论也对嘉靖帝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当时的朝廷已经不再是严党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出现了清流派和裕王派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和争斗。清流派以徐阶为首,主张清吏治国,反对修道求仙;裕王派以裕王为首,主张改革变法,反对严党残余。


海瑞虽然不属于任何一派,但他的上疏却符合了两派的共同利益和诉求。清流派认为海瑞是同道中人,是忠言逆耳的良药;裕王派认为海瑞是助力之友,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因此,在海瑞被捕后,两派都纷纷为海瑞求情和辩护,给嘉靖帝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嘉靖帝想要借机除掉海瑞,却发现没有人愿意为他出头和背锅。内阁三法司过堂时,徐阶等人判了海瑞一个辱骂君父之罪,并将决定权交给嘉靖帝;言官御史国子监上书时,除了赵贞吉等少数人外,大多数人都没有对海瑞进行严厉的谴责和攻击;甚至连嘉靖帝身边的太监也对海瑞表示同情和赞许。

在这样的情况下,嘉靖帝如果强行杀掉海瑞,就会引起朝廷的反对和抗议,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和动荡。嘉靖帝虽然昏庸无道,但他也不愿意冒这样一个风险和代价。


最后,历史的因缘和机遇也对嘉靖帝和海瑞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当时的明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内部有严党的残余势力、裕王的夺位阴谋、宦官的专权腐败、民间的饥荒起义;外部有蒙古的骚扰入侵、倭寇的肆虐掠夺、西方列强的贸易侵略。

在这样的环境下,嘉靖帝和海瑞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嘉靖帝虽然沉迷于修道求仙,但他也不是完全不理政事,他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他想要通过修道求仙来增强自己的皇权和国力,以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海瑞虽然上疏痛斥嘉靖帝,但他也不是完全不忠于朝廷,他也有着自己的政治信念和目的,他想要通过上疏直言来唤醒嘉靖帝,以改善朝政和民生。

嘉靖帝和海瑞都有着一种历史使命感和危机感,他们都知道自己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但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因此,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互动和博弈。嘉靖帝想要杀掉海瑞,但又怕失去一个清官和忠臣;海瑞想要骂醒嘉靖帝,但又怕失去一个天子和国家。在这样的心理互动和博弈中,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甚至相互欣赏和敬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即位后,奉遗诏释放了海瑞,并恢复了他的官职。海瑞先后担任兵部主事、尚宝司丞、大理寺右丞、大理寺左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等职,仍然以清正廉洁、敢于直言的作风,为国为民,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出任应天巡抚,治理了长江水患,改造了黄浦江,促进了上海县的发展。他还敢于与首辅徐阶等权贵作对,要求他们退田还民,减轻百姓的负担。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驾崩,万历皇帝即位。海瑞被任命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但是没有实权。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赠予他太子少保的官衔,谥号忠介。海瑞去世后,民间广为流传他的故事和传说,称他为“海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嘉靖   皇帝   国士无双   明朝   庶民   忠臣   王公   陛下   圣人   惊心动魄   百姓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