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李园,凭吊辛亥革命元勋李燮和

文/子衡

我在一个涟源老乡的引导下,在涟源市委机关大院里寻觅辛亥元勋李燮和的起点。

涟源市委机关大院,就是当年的李园。辛亥革命元勋、上海光复武装起义的临时总司令李燮和就是从这里满怀激情地走向革命道路,也在这里忧郁地度过自己一生的最后时刻。

李园就是李燮和家的庄园,当年整个院子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米。老乡介绍说:当年这里的建筑“上下三正四横大小正杂房百多间,内涵高阜花苑、低洼池亭鹿栅,墙外内精培松柞等常绿乔木,全仿苏杭园林规制。”

李燮和有一个如此富有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弱冠读船山书,慨然兴亡国之痛”。早年为县学生员时即有民族革命思想。他青年时过娄底,面对清廷统治下祖国大地一片疮痍,在旅店墙壁上题词两首,其中有“黄胄长年论异族,愿从地下借雄兵”之句,表达了他用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决心。

李燮和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就是光复沪宁,在此前后曾六任总司令,为辛亥革命在江南的胜利建立了殊勋。

在上海起义前,李燮和就结识了黄兴、禹之谟、谭人凤等革命党人。谋划宝庆起义和长沙起义失败后,他亡走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革命党人内部分裂,章太炎、陶成章等单独成立光复会,李燮和任光复会南部执行委员,代总部行事。

1911年11月,李燮和通过同乡关系策反清军军警,掌握了上海、吴淞一带大部分清廷武装,与陈其美在上海闸北和市区同时领导了起义,李燮和负责光复闸北和吴淞,陈其美负责市区。当晚,陈其美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失利,被局内清军所俘。李燮和闻讯后,连夜率闸北起义军警前来助攻,战至拂晓,打垮了固守的清军,救出陈其美。由于这一战功,上海起义诸军公推李为临时总司令。这是李燮和首任总司令。

但上海光复第三天,就发生沪军都督职位之争。在推举上海革命领导机关的海防厅会议上,陈其美利用帮会势力,大闹会场,乘机夺取了沪军都督宝座,并兼任司令部部长。李燮和仅被委任为“参谋”,原有的“临时总司令”一职也化为乌有。奉李燮和之命领导吴淞光复的黄汉湘等人对陈的做法十分不满,决定迎请李燮和来吴淞出任都督,但李燮和到吴淞后,不肯就任“都督”,改称“吴淞军政分府总司令”,创立了一个“专以筹备进攻军务为主”的新的革命机关,二任总司令。

李燮和力辞督职,就是为了集中精力于练兵作战,在主持吴淞军政分府的同时,招兵买马,组建“光复军”,自任“光复军总司令”。光复军数量不多,但极善战,在攻取南京的战斗中,连拔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以寡克众,威名显赫。南京光复后,黄兴指调光复军西援武昌。江浙革命军又组建联军,推李燮和担任“援鄂联军总司令”,将其所辖光复军主力扩编为援鄂第一镇,于12月初分批西征。李燮和由此得以三任、四任总司令之职。

在南北议和期间,李燮和力主北伐,反对同袁世凯妥协,他的态度和决心比当时在孙中山身边的其他同盟会骨干还要坚决。1912年1月,李燮和在《时报》上以公开信的方式发表了《上孙大总统书》,文中抨击袁世凯是一个“反复无常之小人”,“断不可恃”,决不能依靠袁氏来达到推翻清廷的目的。李燮和请求孙中山早定大计,以“议战”代替“议和”,坚决北伐。这一举动表达了当时中下层革命军人的普遍愿望,对革命领导人的决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向李燮和颁发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李燮和在南京韬园第五次就任总司令。随后率部誓师,号召将士们“矢志灭敌,必坚必贞”,北上开赴烟台与清军作战。直到南北议和告成后,李的军事行动才告停止。不久,陆军部又委任他为“长江水师总司令”,以镇慑长江中下游一带。此为六任总司令,他一再力辞,旋即辞职归里。

1912年3月10日,已经宣告辞职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批复总司令李燮和递交的辞呈时,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贡献。

1915年8月,李燮和被杨度等人列名发起“筹安会”,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后退隐家园。晚年曾自撰一联,表达了对误名筹安会一事的痛心和委屈:“北顾效三呼,渡河杀贼虚初愿;南来欠一死,列简蒙冤愤晚年。”1927年8月病逝。

李园为国家民族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从李园内走出了李燮和、李云龙和李育仁三位将军(当地人称“一门三将”),他们为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立下了卓越功勋;二是为了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和抗战,李园人几次主动搬出家园,李园先后成为国立师范学院、国民党陆军师部、野战医院及新兵医院、广益附小、光明山小学的校址或驻地,时廖世承、钱基博、钱钟书、储安平等名人曾执教于此,世界名著《围城》更是以李园当时人事为背景写成。

他们在推翻帝制,缔造民国,捍卫共和体制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在峥嵘岁月中显露出来的襟坏、胆识与精神,将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当我们在今天缅怀先贤,凭吊故人的时侯,一定不要忘记这几位长眠地下我李氏先辈。

按李园当初的设计,不经李园主人的许可是谁也不敢妄自进入李园的,即使那个守门的老头一时疏忽,那十几条狼犬也不会答应。那么是谁让李园易主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多少风流要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至少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园后代引以为荣的“一门三将”在将李园推向最鼎盛的繁荣时,也决定了李园的最终命运。

李园那些饱经沧桑的松树一定还记得其始迁祖邦举公初来乍到的情形,这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从双峰新泽扶老携幼跋山涉水而来,到蓝田光明山后,便选下这片松树林落脚,然后倾全家之力筑土坯房四间用以藏身,那一年是1709年。

  大概是四五十年后,这位以耕读教育子孙的邦举公去世后不久,他的长孙李天保实现了所有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理想——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首创了李园的鼎盛时期。两江总督陶澍两次造访李园,与这位经世大家抵榻长谈理学与经世理论,湘军将领曾国藩、罗泽南也十分仰慕李园。

这位天保公可谓尊荣无比,可惜他不乐仕途,只是怡志林泉,饱读诗书,并没有怎么着力建设李园。真正将李园扩建得很有规模的是他弟弟天来的孙子李春轩,这位春轩公官至同知五品衔,因经营茶叶而迅速富裕起来。他将李园一再扩建,住宅区占地面积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他将土坯房改成了一色的青砖青瓦结构,雕栏画栋、亭台楼阁、假山曲径、鹿栅马圈……成为当时当地首屈一指的大院。

春轩公三个儿子,代墉、代均、代塔,代均就是李燮和,代塔就是李云龙,连同代墉的儿子李刚,后来先后卷进了推翻清朝的洪流,并站在这股洪流的前列。在推翻满请、建立民国,为辛亥革命屡建功勋的历史人物中,出现李氏一家叔侄三将之盛况。其中李燮和为上将,弟李云龙和侄李育仁为中将。在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一门三将”是何等尊荣,于是李园便顺理成章地繁荣到了它的顶峰。

出涟源市蓝田镇沿娄涟公路南行约3公里,来到集中村胡家坝。这里是典型的湘中丘陵地貌。步上一座小山,辛亥革命功臣李燮和的墓就坐落在青松翠竹中。墓前立有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墓碑由湖南省政协原主席刘正题写——“李公燮和之墓”。

如今李园的旧址。已经看不出昔日李园的模样了,但是,市委大楼旁山坡上的大松树应该有点儿岁数了,树干粗壮,胸径足有五十厘米,树高应有将近三十米,参天而立,高耸入云,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当年的辉煌。按照松树的生长规律推算,那几棵大松树可能就是当年李园栽种无疑。颇具传奇色彩的革命者李燮和从这里满怀激情地走向革命道路,“一身入四会”、六任总司令,也是在这里忧郁地度过自己一生的最后时刻。

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李园的原貌最终会在我们记忆中淡化消失,但是对李园的思索与怀念我们永远也不会在脑海中穷尽,李园代表着过去的辉煌,但一个比过去更加辉煌的新世界,终会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辛亥革命   吴淞   同盟会   天保   蓝田   闸北   元勋   涟源   清廷   都督   总司令   南京   松树   上海   当年   辉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