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终生禁止参观”的实际威慑作用不大

视频加载中...

5月4日,四川成都熊猫谷景区通报,65岁的女游客罗某某,3日上午在该景区参观时,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投掷玉米芯。鉴于罗某某的不文明参观和对大熊猫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禁止其终生再次进入该景区参观。对此,网友纷纷喊话“罚得好”,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罚得太轻了”。


“五一”假期虽已收官,但其间频频登上热搜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值得公众深思。4月30日,浙江东阳某景区检票口,两名女子疑插队时遭到一名男子劝阻,情绪失控、暴怒怼人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同日,广州圣心大教堂的文物保护标志碑破碎,有网友称,系一小孩爬碑拍照蹦跳所致,教堂方面回应,家长和景点无纠纷,目前先用围栏围挡,文物部门将修缮。5月1日,江西上饶鄱阳白沙洲湿地公园内一只白孔雀为躲避游客拔毛,飞上滑车轨道却遭滑车碾死。另外,在江苏徐州博物馆三层的古代兵器陈列处,不少游客用手触碰藏品;在明令禁止拍摄的敦煌莫高窟内,一名旅游博主擅自拍摄、录像,并在社交平台传播……

近年来,游客的整体素质虽有大幅提升,但不文明旅游现象仍难以杜绝。因为情节往往比较轻微,即便影响恶劣也难以处罚,不少景区为避免冲突,只好忍气吞声选择息事宁人。

文明旅游需要“硬制度”的惩戒约束。2016年实施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相关部门应用好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加大力度惩治不文明旅游行为。

不过,上述“黑名单”的出台并不能根除个别游客的陋习,类似插队、乱丢垃圾等“小事”若登上“黑名单”,未免显得过于严苛。说到底,文明旅游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个人道德自觉的养成。个人在旅游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规范,恪守文明礼仪,敬畏公共空间,形成文明共识与行为自觉。

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去某个景区尤其是外地景区游玩,都是“一次性消费”,而且,购买景区门票也不见得要出示身份证明,从这个角度讲,“终生禁止参观”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际威慑作用并不大。只有制度制约与个人道德束缚“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刹住不文明旅游之风。

(评论员 张铭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莫高窟   鄱阳   国家旅游局   上饶   终生   东阳   滑车   境内外   景区   大熊猫   黑名单   游客   作用   制度   网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