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

自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那些神奇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只是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也有人叫他唐三藏。

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哥哥也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玄奘时常到净土寺玩耍,13岁那年,受剃度做了和尚。从此以后,他就和哥哥常在一起,诵读佛经。他很聪明,而且废寝忘食地研究经典。他15岁的时候,不但能背诵《涅檗经》,而且还能讲解。隋末唐初,他到四川研究佛经。那时候,许多精通佛典的高僧都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玄奘和他的哥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大法师们请教,学问大有长进。

玄奘为了继续深造,毅然离开哥哥,只身一人沿长江东下,到达荆州,在天皇寺和僧众研究半年经典,然后又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访问各地著名的高僧,钻研各家的学说。玄奘仍不满足,他学得越深,疑问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但译本缺乏,已有的译本译文也有很多差错。为了了解经典的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于是玄奘又回到长安,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筹集旅费,作出国的准备。

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还在突厥的控制下,凡是出国的人,必须政府批准,发给过所(护照)才能起身。玄奘虽然提出申请,但尚未批准。但是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公元627年8月,玄奘跟随一些商人由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走到甘肃南部,快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玄奘骑的马死了,跟随他的两个小和尚也跑了,后来官府的差役又追了上来,玄奘躲在客店里,不知如何是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走了进来,问到:“师父就是玄奘吧?”

玄奘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

李昌说:“师父如说实话,弟子可以给您想个办法。玄奘见李昌态度诚恳,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李昌赞叹道:“师父决心取经,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尽力帮助。”说完便撕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赶快走吧,天黑就出不了关了。”

玄奘又惊又喜,赶紧离开客栈,奔向玉门关。

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的石粲陀,并请他当向导,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给他的一匹瘦马。这匹马虽然瘦,但是它曾经往返伊吾走过10余次,认识道路。

他从瓜州出发,走了50多里,绕过玉门关。一天中午,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马旁喝水,突然飞来一箭。过了一会儿,又是一箭。玄奘急忙朝着烽火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经,请你们不要射箭。”守卫烽火台的官兵弄清了玄奘的来历,都很敬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还留他住了一夜给他准备了干粮和清水,并且嘱咐说:“第五烽烽官很坏,万一被他发现,性命难保,请师父绕道走吧!”

过了烽火台以后,他又奔向野马泉,开始进入莫贺延碛。这时向导已经跑掉,在这 800里的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只有伴着自己的影子前进。

走了两天,他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找不着野马泉,心里十分焦急,身体也很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一时心慌失手,把一皮囊水倾倒在沙漠里。他懊悔极了,于是调转马头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想:“我自己宣誓,若不到达印度,决不往东走一步,现在我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又继续向西前进。

他在沙漠中走了5天4夜,一滴水未曾人口。头两天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躁,嘴唇出血,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同时,马也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他被一阵凉风吹醒,渐渐有了精神,马也站了起来了。玄奘勉强走了几里路,发现前面绿油油一片草地。到了那里,还发现清澈的泉水。玄奘非常高兴。休息一天,装满了水,又继续走两天路,才离开沙漠,到达伊吾国境。

玄奘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后来又到高昌。高昌王本是汉人,也是一个佛教徒。王妃大臣也前来礼拜,并请玄奘讲经。高昌王很尊敬玄奘,苦苦请求他留下来说法,答应给优厚的酬劳。玄奘说:“我远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

住我的精神。”

高昌王还是不让他走,他一连三天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高昌王深受感动,答应送他西行,并且送给他衣物、干粮、挑夫和30匹马,还给沿途各国写信,请他们保护这位远行的高僧。

此后,玄奘又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在这里,他看到许多高大的鸵鸟;看到150 尺高的石像和 1000多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成群的巨象往来运输。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城,那里有一棵5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见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地址。这些实地的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理解更深入了。

后来,他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印度全国最大的寺院,也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1万多人。主持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了,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

玄奘到寺院的那天,1000多和尚捧着香、鲜花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早已不讲学了,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特地收玄奘为弟子,重开讲坛,用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瑜珈经》。玄奘在寺里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都读了一遍,并随时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质疑问难,通晓了经论真义,但他

仍不满足,辞别了戒贤法师又到南印度去游学。

在以后的6年里,玄奘走遍了全印度大小100余国,后来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担任讲座,为全寺僧众宣讲《大乘论》当时有一个波罗门,写了十余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门口,并且狂妄地宣称:“如果有人驳倒我一条,我甘愿把头割下来认错。”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出来驳斥他。玄奘请戒贤法师等作证人,和那个波罗门辩论。辩论到最后,那个波罗门不得不低头认输,请求照约办理,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跟着我当佣人吧。”

玄奘在印度宣扬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戒日王和国王鸠摩罗,都很仰慕玄奘。他们特派使者聘请玄奘,并以两国国王的名义通知全国,在曲女城召开全印佛教大会,聆听唐僧玄奘的学说

公元642年,大会正式开始。参加大会的有当时印度的18个国家的国王,精通大小乘的高僧3000余人,那烂陀寺的僧众2000余人以及波罗门等外道2000余人。这是全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会,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盛会。

玄奘任大会主讲,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同时他又写了一本《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内外,向与会者公布自己的观点。但是,公布以后,从早到晚,没有人敢站出来辩沦。这次大会开了18天,大家恭听玄奘的议论,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散会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分文不要,全送给贫苦百姓。从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名扬印度全境。

戒日王一再诚恳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还有一个国王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来,愿意为他建起100所寺院。但是,玄奘在印度留学15年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祖国,他决心回国。临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当地的印度朋友,挥泪送了他几十里路。

公元645 年初,玄奘带着650 多部佛教书籍,经由西域,回到中国的都城长安。玄奘当年出国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现在,唐太宗知道他的全部情况,很佩服玄奘的顽强精神,特地派宰相房玄龄等去迎接他。长安市民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长安城里人山人海,路两旁摆着香案和鲜花,锣鼓音乐,此起彼伏。长安的僧尼数万人,排着队,把玄奘带来的经卷佛经安置到弘福寺。

玄奘到洛阳朝见唐太宗,介绍了他旅途所见所闻的西域天竺各国风土人情。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他劝玄奘还俗,帮助他治理国政。玄奘谢绝了。

不久,玄奘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19年间,共译出74部佛经,1335卷,1300多万字。他的译文流畅优美,忠于原意。有些专用名词,例如“印度”,就是他翻译的时候确定下来的。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公元664年2月,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杰出的翻译家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去世了。

玄奘生前还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今天,《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著作。玄奘西行取经不畏艰险,鲁迅先生曾经赞扬过他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玉门关   西行   天竺   西域   波罗   佛教   烽火台   长安   印度   佛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