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失的古民族-匈奴篇(廿二)考古发现的匈奴城址

#历史开讲#匈奴是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是不会修建城池的。但是匈奴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大部分人不会筑城,不代表所有的匈奴人都不会筑城。《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壶衍鞮单于即位后,国内多有不服者,周围的乌桓、鲜卑、丁零全都与匈奴为敌,想与汉朝和亲又遭到拒绝。为了显示自己强大,壶衍鞮单于多次率兵袭扰汉朝边境,袭扰后又怕汉朝出兵报复。有一个在汉朝生活多年的胡人卫律投降了匈奴,他给壶衍鞮单于出主意:“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

从这条记载可知,匈奴人不仅会筑城还会挖井,而且帮助匈奴人“穿井筑城”的很可能就是秦朝的遗民。况且在和汉朝打交道的三四百年中,学会筑城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史书中也有龙城、赵信城、范夫人城、郅支城等匈奴人修建的城池。那么在考古发现中发现了那些著名的匈奴城池遗址呢,下面就随我去看看这些尘封两千多年的遗迹。

到目前除了中国境内,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发现了20多处匈奴人留下的城址,这些城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祭祀中心、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者居住的城镇、军事防御性据点。下面我就简单为大家介绍这些城址。

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统万城遗址

蒙古国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址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和蒙古国的考古队就在蒙古国中西部的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西30公里处的和日门塔拉草原发现了三座相连的古代城址。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城址是什么时候,哪个民族建造的,因为蒙古高原上生活过的民族实在太多了。由于蒙古国与中国的渊源太深,所以2005年以后,蒙古国多次邀请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参与他们的考古活动。

2014年至2019年,中蒙两国的联合考古队对和日门塔拉草原上的三连城址进行了发掘。三连城坐落在东北西三面环山的洼地中,南面塔米尔河环绕而过。在蒙古语中“和日门塔拉”意为“有城墙的草原”。在发掘时大部分城墙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城门的台墩部分。三座城呈正方形东西排列,基本相连,考古工作者对西城和中城进行了发掘。与以往发现的任何城址不同,这三座不大的城址中间都有一座巨大的台基,台基占据了城池的大部,台基边缘有一周柱洞,上面应该有大型建筑物。但是除了台基上的建筑遗迹,在城址中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人类居住过的痕迹,只发现了几片陶片和一把铜刀、一把铁刀、一粒铜扣等遗物。


蒙古国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址中的中城中心台基发掘后的航拍图


在清理时发现西城东门保存的比较好,这是一道宽为5.8米的单门道,门道内有坚硬的踩踏面。南门墩保存的较好,平面呈长方形,向上部略微收缩,东西长8.65米,南北宽4.83米,残高1.53米。三座城中,中城中的台基最大,台基坐北朝南,用红土夯筑而成,顶面平整,形状规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长43米,南北宽40米;顶部东西长32米,南北宽27米,高2.85米。在中心大台基西南侧还有4座小型台基环绕。大台基周边发现直径超过1米的大型半壁式柱洞上百个,间距3.5米,内有少量木头碎屑。专家推断,大台基上面应该有面阔九间的回廊式礼制性建筑。在中心台基中央发现一副摆放齐整的羊的头骨和肢骨。

种种迹象表明三连城址遗址上的台基是用于祭祀的。从柱洞中提取的木头碎屑经碳十四测定,存在年代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这个时候蒙古高原正是最强盛的匈奴统治的核心区。《史记》中记载匈奴习俗:“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长期以来,人们对匈奴“龙城”的存在与否持不同的意见,2017年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窦宪的燕然勒石原文,文中提到汉军攻陷了龙城,这说明龙城确实存在,并不是像原来认为的那样没有固定的地点,随单于庭而转移。三连城址的发现可能解答了这个悬案。


2018年,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址考古发现的大型祭祀性建筑台基与柱洞


三连城址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背风向阳,无论是汉族的风水说,还是匈奴萨满教理论,和日门塔拉都是风水宝地,将最重要的祭祀圣地龙城修建在这里都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中蒙两国的专家一致认为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址就是《史记》中所说的龙城,三连城分别代表了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祠社,也可能分别是右贤王(西城)、单于(中城)和左贤王(东城)的祭祀场地。2020年7月,蒙古国的考古队又在三连城址附近发现了“天子单于”、“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等汉字的巨型瓦当,这更加证实了两国考古学者的推断。

蒙古国和日门塔拉三连城址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伊沃尔加古城

匈奴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除了纯粹的牧民,还有从汉朝、月氏以及西域掳掠来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古代人口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匈奴人掳掠别的民族人口就是为他们提供粮食和制造各种生活、战争所需的器具。因此匈奴人会奴役汉地的奴隶修建城池来安置这些人。在中国境外,发现的最著名的匈奴城镇就是俄罗斯的伊沃尔加古城。伊沃尔加古城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西南16公里处。早在1927年~1929年﹑1949年~1950年,前苏联考古队在此处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相关的工具、器物等文物。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在194米到216米不等。古城东临河流,北、西、南三面各有4道土墙,每道土墙内侧又有一条壕沟,最外侧还有一道木栅栏。沟壕与墙体的总宽度在35米到38米之间。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贝加尔湖风光


古城内发现了80多座住所遗迹,房屋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建筑,内部面积约6米×4米。房屋中心有一个火塘和一座火炕,屋角有储存东西的地窖。房屋的地面用红烧土块夯实铺设,具有保温防潮作用。墙体用土坯垒砌,表面涂抹草泥,墙体内有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檀﹑椽及横置的较细的圆木杆搭建,上面苫盖桦树皮或草皮。门设在偏东南的避风处。建筑风格除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外和中国北方民居基本相同。

在古城中心有一座面积为13米×11.5米的较大建筑,可能是当地的首领住宅或者古城的官衙所在。在这座建筑东面还有一座更大的房屋,里面出土了大型的生吹炼铁炉。另外在城址中还清理出铁器﹑青铜器﹑陶器、骨角器﹑石器﹑宝石等文物。其中铁器除了箭簇、铁刀剑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铁铧、铁镰等农具。


伊沃尔加古城出土的汉代铜镜


青铜器中有一大部分是中原汉朝风格的铜镜,上面的纹饰有西汉时期流行的凤鸟四叶纹、云雷纹地连弧纹、草叶纹、星云纹等漂亮的纹饰。这些铜镜可能来自中原,也可能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工匠在伊沃尔加古城中自己生产出来的。

伊沃尔加古城出土最多的文物就是陶器了,陶器采用高效的轮盘制造。灰陶居多,少数为夹砂的褐陶或红陶,器型有罐﹑钵﹑壶、瓮、缸、三足器、球形鑊等,纹饰多为匈奴流行的波浪纹、弦纹。在一些火候高、做工精细的陶器底部还印有“宜”字,可能是陶器生产作坊的字号。

另外在陶器和地窖中还发现了黍粒,在城址中清理出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骨头。人们使用的钱币是汉武帝铸造的五铢钱。一切证据显示伊沃尔加古城的居民过着定居的农牧生活,手工业是该城的经济支柱产业。古城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考古学家们认为城内的居民多数应该来自中原,伊沃尔加古城就是匈奴在外贝加尔地区的统治中心,直到如今布里亚特人仍然称伊沃尔加城址为“中国地”。此城可能毁于公元85年左右,丁零人进攻匈奴时的战火中。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贝加尔湖畔的祭祀桩

伊沃尔加古城的发现让神秘的匈奴民族更加让人难懂了,有人据此认为匈奴是“南游牧北农耕文明”,即在漠南和蒙古高原较干旱的南方地区游牧,在海拔低,降水丰富的北方外贝加尔地区农耕。当然大多数人认为伊沃尔加古城的农耕模式只发生在少数地区,大多数地区还是游牧经济为主,农耕城居模式只是游牧的一个补充而已。

匈奴最后的都城统万城

看过了国外的匈奴城址,我们再回到国内来看。国内的匈奴城址大多数都是汉朝修建的城池,南匈奴归汉后,这些城址被划分给了南匈奴,匈奴人自己修建的由于规模小,大多数已经消失了,真正能够称得上城池的要数胡夏国主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

统万城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最北端的白城则村,无定河北岸的沙漠里,距县城50公里。它是铁弗匈奴胡夏国主赫连勃勃在公元413年,在西汉奢延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都城。当时赫连勃勃采用游击战术,从后秦手中夺取了大片国土,但是胡夏没有自己的都城。谋士王买德建议将都城修建在远离后秦和北魏的陕北,于是赫连勃勃选取了奢延县城,仿照长安和洛阳城的规制,修建了这座都城。赫连勃勃残暴不仁,他对筑城的质量要求极高,城墙是用精挑细选的黄土蒸熟后,加入石灰,再加入糯米、红糖等熬制的粥浇筑而成。检验质量时,用尖利的锥子扎城墙,如果“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锥子扎进城墙超过一寸,那么修建这段城墙的人就会全部被筑进城墙中。

匈奴统万城的内城城墙

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统万城直到418年才竣工。赫连勃勃此时刚夺取了后秦大片的领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幻想着能够一统天下,君临万邦,所以为都城起名“统万”。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两年后统万城被北魏拓跋焘攻陷,431年胡夏灭国,此后这座坚城成为大唐帝国的军事重镇。唐玄宗时期,居住在甘青川交界处的党项羌被李隆基安置在庆州(甘肃庆阳),趁着安史之乱之际,党项人占据了昔日胡夏国的旧地,统万城成为他们的重城。北宋初期,党项人依托坚固的统万城袭扰北宋,994年北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夺取了统万城,但是党项人和辽国结盟了,北宋守不住统万城,于是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这座存在了约600年的坚城就成为今天这样的残垣断壁。

之后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统万城的残垣断壁至今屹立不倒,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匈奴人曾经的荣光。现存的统万城遗址由外廓城和东西二内城构成,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是外廓城、东城、西城。总占地面积约7.7平方公里。外廓城随地势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城墙夯土层较疏松。东城墙长300米,宽9.2米,残高0.5米~1.5米,中间有100米长的一段城墙被城内的排水冲毁。北城墙比较平直,南城墙在东南角折向后形成一段V字形的城墙。南北城墙越向西越靠近东西内城,最近处相距内城100米。北城墙长2000米,南城墙长2100米,宽度均为9.2米,略高于地表,断断续续的延伸到西部的沙漠中。


统万城示意图


外廓城在南北城墙的最东端和南城墙的V字底尖部各筑有一个大墩台,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大墩台东西宽超过20米,残高4.5米,上面可能修有城楼。北城墙中段有两座马面伸出。外廓城西端外侧也有两个长方形夯土台基,不过比起东端的就逊色多了。外廓城是普通胡夏居民居住的地方,

内城呈长方形,由一道城墙分为东西两城。城墙由掺了白石灰的三合土筑成,土质坚硬,颜色灰白,因此统万城内城被称为“白城子”。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城区是胡夏国各级公廨衙署办公的地方。西城区是皇家居住的区域,在西城南部中央有一19米高的人工夯筑高台,应该是赫连勃勃的皇宫所在“永安台”。


统万城西城北瓮城


史书中记载统万城坚固异常,果然名不虚传,保存最好的是西城的城墙,东墙长692米,西墙长721米,南墙长500米,北墙长557米,城墙厚16米,高度在8米~31米之间。西城可能是统万城最先修建的部分,它有四座城门,东门“招魏”,即招降魏国;南门“朝宋”,意为臣服南朝的刘宋,联宋抗魏;西门“服凉”,要征服河西的南凉、北凉、西凉;北门“平朔”,意为要平定河套以北的朔方地区。现在东、南二门仅存基址,西、北二门瓮城轮廓尚存。

在东西两城的城墙四角上均修建突出城墙的悬空墩台,西城西南角的墩台最大,高26.62米。除此之外在城墙其他地方每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段突出城外的城墙,这种城墙被称为“马面”。当敌人攻城时,可以借助墩台、马面,三面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东城有22座马面,西城有38座马面。其中西城南墙的一号马面,比南墙突出17米,高31.6米,里面中空呈方形竖井。这种马面比较罕见,专家们认为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的“崇台密室”,里面可以储存粮食、武器等物资。


统万城马面


历年来统万城遗址出土了汉代至宋代的铜印、铜佛像、铜镜、钱币、石碑、瓷器、陶器及建筑材料等文物。统万城的形制与洛阳城有些相似,这是匈奴向中原王朝学习的结果,统万城见证了匈奴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至此关于匈奴的所有问题都已经做了简单的介绍,西汉武帝时期介绍的比较简略,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被大量影视剧或者小说做了很多讲解,读者大多都了解。我侧重讲述了北匈奴的西迁历史和南匈奴融入内地各民族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请关注我,看以往的精彩内容。以后我还会为大家讲述其他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的故事,欢迎届时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匈奴   单于   连城   都城   外廓   西城   台基   汉朝   城墙   古城   民族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