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只是换了身衣服,为啥就强大了起来

1903年11月2日,距离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已经过去了五年,作为那场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在《新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赵武灵王传》,对这位战国中后期的赵国国君做出了高度评价,称他是“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对于这么高的评价,大家都比较意外,因为从黄帝到赵武灵王中间有两千多年,这个期间内有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著名的君主,那梁启超为什么如此称赞这位名气较小的赵武灵王呢?

这个要结合当时的国情来讲,梁启超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急需变法图强,梁启超十分欣赏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开提高自身,此后又跟着老师康有为搞起了戊戌变法,可是变法失败后,难免苦闷,这个时候就会到书中去寻找寄托。梁启超发现,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这种“向对手学习”的思想,这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难得的是,这比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早了2100多年,梁启超心有戚戚焉,仿佛遇到了一位遥远的知音,受此感染,写下了这篇《赵武灵王传》。

在文章中,梁启超先生进一步做了一个类比,他说:“商鞅就像德国的俾斯麦,而赵武灵王则像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

我们知道,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这一点非常像德国有“铁血宰相”赞誉的俾斯麦;而彼得一世作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非常善于学习,曾经派出使团到西欧那里,把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带回来。而我们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也具备这种向对手学习的心态,他以胡人为师,发展骑兵,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可能很多人要问了,什么叫“胡服骑射”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脱下礼服,换上训练装,在奔驰的马上学习射箭。这是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军事改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改革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铁马金戈的战国时代。


为什么要改革?

战国,顾名思义,就是战争不断的时代。经过不断的战争,产生了七个比较大的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北方的赵国

赵国曾经是个强国,却一代不如一代,渐渐衰落。传到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时,已不堪一击。

赵武灵王,名雍,赵国第五代国君赵肃侯之子,他15岁继位,可是在此后的19年里,与邻国进行了11次大战,除战胜过一次燕国外,其余10次全部败北。

在34岁那年,赵武灵王再一次率军出击,想要征服中山国,这一次,他能成功吗?

中山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中部、太行山西麓一带,地理位置很特殊,把赵国拦腰折断为南北两部分,堪称是赵国的“国中之国”,一直都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中山国面积很小,方圆不过500里,可是军队绝不可小视。《吕氏春秋》记载,中山国有很多力大无比的猛士,在春秋末期时,晋国将领魏舒征讨中山国时,要“毁车为行”,就是撤销车兵,以步兵迎战。因为这些敌人都是些大力士,打仗过程中,甚至可以把对方的车子抬起来,当作炮弹去砸毁另一辆车。

“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

所以这个敌人十分凶悍,赵武灵王准备亲自率军亲征,可是,这一次交战的结果一如往常,赵国再一次落败。

对付这么一群力大无比的战士,传统的车兵组合,也就是战车与步兵的组合很难有有效,既可远攻又可近战的骑兵大约就是其克星了。

赵武灵王班师回朝后,与朝廷中的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量对策。赵武灵王说:“如今我们周围强国林立,需要发奋图强,进行一番改革,不然随时会被人家灭了。”5天后,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

遭到反对派抵制

可是,“胡服骑射”这个改革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我们可以拆开来看,先说“胡服”,中国是礼仪之邦,服饰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如今要放弃一直穿的宽袖长袍,改穿蛮族人的窄袖短衣,这是要放弃中原文明而用蛮夷的礼俗,等于说是“华夏”学习“蛮夷”,这是一种倒退,所以有很多反对的声音。除了得到少数民族出身的肥义与楼缓的支持,几乎遭到王族、文臣、武将的一致反对。

“群臣皆不欲。”——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再来说“骑射”,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早在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从晋国分裂出来,在军事上也继承晋国的传统。晋国曾经组建了很多战车部队,能成为战车上的一员战士,是莫大的荣耀。可是光荣的历史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变革的阻碍因素,赵武灵王的“骑射”改革,无疑也是动摇了车兵的尊贵地位,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

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我们说赵武灵王15岁继位,一直到20岁才亲自执政,中间这5年都是由叔叔赵成监国,所以赵成非常有影响力。

赵武灵王希望自己和叔叔带头穿胡服,起个示范作用,这样底下的大臣和百姓也就会跟着穿了。

于是赵武灵王派人带着一套胡服去见赵成,可是赵成非常的顽固,他对来使说:“中原地区施行仁义之政,推崇诗书礼乐,以前都是别人来学习我们,如今要我们去穿异族的衣服,变更原来的习惯,这是违背传统,离经叛道,所以他坚决不穿胡服,为此还有意躲避侄子,称病不上朝。

可是赵武灵王下了决心,一定要进行改革。他就亲自上门拜访叔叔,跟他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赵武灵王说:“衣服是为了方便穿,礼仪是为了方便做事。服饰、礼仪都要结合民情,以方便为原则来确定的。”赵武灵王继续说:“我国东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国、韩国,四周都是强敌,只有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才能建立一支机动而强大的骑兵部队,才能一雪中山等国带给我们的耻辱。”于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听了这番话以后,慨然接受改革,也穿起了胡服。

大臣们一见赵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在公元前307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放弃长袍宽袖,改穿胡服的命令,并且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改穿胡服的,国家给予换装补贴;想成为骑兵,练习射箭的,5年不用缴税。

可以说赵武灵王的改革与著名的“商鞅变法”一样,都是在国内阻力极为巨大的情况下,以强制手段自上而下改革,非有大魄力者不能为之。

为了训练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赵武灵王选择原阳为骑兵基地,他撤销了该地原有的军队编制,主要就是车兵与步兵,全力发展骑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过去吴起、孙膑、商鞅都用过骑兵,但都没有普及,仅作为车兵的辅助,不是独立兵种。真正把骑兵作为兵种建制,赵雍是第一人。

而且赵武灵王的骑兵,并非单纯效仿胡人骑兵,事实上,因为中原的武器比胡人要先进,比如强弩,中原所制造的强弩的质量,远远超过胡人,射程远,威力大。赵国军队的骑兵比胡人骑兵更厉害。因而赵武灵王后来使用这支军队连战连捷,这不足为奇。

屡战屡胜

为了提高国民对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在改革初期,赵武灵王接连发动了几次战争。

在“胡服骑射”改革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率军越过黄河,进攻林胡(分布于今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赵国的精兵把这个游牧部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后林胡人提出了停战的条件:用马匹换取和平。赵武灵王从敌人那里夺来更多的战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实力;赵武灵王继续扫荡北方地区,主动出击楼烦,将其骑兵收编。建立了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地区),北至内蒙古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

一直到公元前300年时,赵国已占领了林胡、楼烦的大部分土地,其国土几乎扩张了一倍,赵国一跃从战斗力平庸的,总是打败仗的小国,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派人沿着阴山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省张北地区一线。史称“赵北长城”或“赵北古长城”。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趁着齐国先后与楚、秦大战没空,亲率20万大军征讨“心腹之患”中山国,尽管中山国的军队在新君主的领导下拼死抵抗,也只不过是以卵击石,最终中山军队全军覆没,他们的国王也成为赵国军队的俘虏。至此,中山国的历史被终结了。历代赵国国君的夙愿终于在自己手里实现,赵雍非常兴奋,在宫里大宴群臣,一连庆祝了五天五夜。

这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政策做了最好的、最有力的宣传。一直以来,赵国虽然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实质上不过是七雄中的弱国,要在严酷的竞争中翻身谈何容易。无赵武灵王的魄力,赵国断然不可能异军突起。

赵武灵王一生在位27年,以“胡服骑射”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前19年,赵国屡战屡败;从“胡服骑射”开始,赵国对外用兵达12次,几乎每年一次,而赵军完全脱胎换骨,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


挑战秦国

当不断的取得战争的胜利,赵武灵王的信心升级为野心,遂“有吞并天下之心”,并打算扳倒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

公元前299年,正当43岁的赵武灵王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的10岁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经验丰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把内政交给肥义去处理,而赵雍则自号为“主父”。

作为君王,职责绝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内政与外交,这些都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赵雍打算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全力以赴经营军事,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从河套一带南下,和强大的秦国掰一掰手腕。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

因为赵雍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盯住了整个天下,为此他一定要挑战一下秦国。当时赵国与秦国接壤,赵雍计划从云中、九原袭击秦国都城咸阳。为了确保计划能够顺利进行,赵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他打扮成个使臣,自称为“赵招”,带了几十个手下人,出访秦国,一路上考察了地形地貌,画成地图。甚至以身犯险到秦宫内殿,观察秦昭王的气质和为人。

只是赵雍的气场实在太强大,秦昭王发现不对劲,连忙让手下把这个人找来问话,结果赵雍意识到可能暴露,连夜跑回赵国去了。这次侦察把秦国上下都吓出一身冷汗,随后赶紧加强了军事戒备。而赵雍看到袭秦的企图暴露,也就未立即付诸行动。

赵王单骑入秦的传奇,后人有诗赞之曰:

燕赵自古多慷慨,勇毅刚强志不改。

赵王为使走秦地,驶入咸关六国惊。

正当赵武灵王雄心勃勃,筹划对秦的战争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一场政变。我们说赵武灵王43岁即退位,立10岁的幼子赵何为王,至于为什么要立小儿子赵何,可能与他宠爱小儿子的母亲孟姚有关,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可是此后,他总觉得对长子赵章有一种愧疚之意,打算给予补偿。公元前296年,赵雍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

可是,迟来的补偿已经无法消弭长子赵章心中的怨气。

如今的赵章已经20多岁,如果说小时候他被废掉太子资格时,仍然年少无知,那么现今的他已是耿耿于怀,心怀怨恨,对父亲不满,对坐在王座上的弟弟更是仇视。

于是赵章联合手下大臣田不礼发动政变,他先是杀死了相国肥义,然后集合所有党徒,杀向赵惠文王的行宫。

接到密报的赵国大臣李兑,与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立即调动沙丘周围四邑的军队,赶往沙丘增援赵惠文王。

在政府军的强大增援下,赵章的叛乱部队终于抵挡不住了,此时唯一可以救他性命的人,只有他的老爹赵武灵王了,于是他与田不礼仓皇逃到赵武灵王的行宫里。

“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

赵武灵王收容了自己的大儿子。可是赵成、李兑继续围攻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最后逮捕并且杀死了赵章。他们害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就将他围困在宫中。

一世英雄赵武灵王,就这样被孤零零地囚禁在行宫之内。周围没有侍从,也没有食物。我们不知道这位英雄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具体经历了什么,但肯定充满了悲愤与怨恨,最后只能掏鸟蛋来吃,三个月后,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赵武灵王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功过,赵国礼臣上谥号“武灵王”。蔡邕在著作《独断》里解释道:古代“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含义可谓是当时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结束语:

在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军队也失去了往日的强盛,最终被秦所灭,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勇气和创举,仍被千古传颂。梁启超先生更是称赞他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在2000多年前,就跳出了“华贵夷贱”传统思想的束缚,移风易俗,主动学习胡人先进的服饰文化和军事技能。这种敢于变革的精神,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学习。

后人有诗赞之曰:

骑射胡服壮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晋国   胡人   国君   秦国   山国   内蒙古   沙丘   公元前   骑兵   军队   衣服   赵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