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北伐的国军副连长,被俘后主动加入红军队伍,战功赫赫,25年后成开国中将

文/章世森 唐杰 陈守凤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祁阳地区盛产稻米,自古便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在20世纪初,那里却笼罩在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到处都是一片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1908年9月18日,刘金轩(原名刘发宏)出生在该县文明铺尚志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金轩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哥哥也夭折了,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谁都不曾想到,这样一个靠放牛砍柴、摸鱼捉虾过活的“泥娃子”,日后会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回望他的人生传奇,让我们探寻人民军队那段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

投诚当红军,拖着机枪踏上解放征程

刘金轩家境贫寒,世代以挑脚为生。母亲去世后,父亲不得不外出谋生,于是便把小金轩托付给族中亲戚照看。苦难是种财富,刘金轩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性格。他6岁上山砍柴挖野菜,8岁为地主家放牛拾粪,10岁下河捕鱼抓泥鳅,还经常把捉来的鱼虾送给穷苦的老人和小孩。村里人都夸他心眼好,说这孩子“有饿不死的主意”。

1926年春夏,北伐革命洪流席卷三湘大地,国民革命军第8军到湖南祁阳招募兵员。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刘金轩,毅然报名参了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刘金轩训练异常刻苦,作战十分勇猛,很快就学会了射击、刺杀、投弹等军事技术,其中尤以射击技术最好,出枪快、打得准,得到许多长官的肯定。不久,他被提升为班长、副排长,1928年底便当上了国民党第9路军50师教导团2连副连长。翌年3月,又被调至第18师54旅所属部队任副连长。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疯狂地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一时间,国民革命军人心浮动、内讧不止,许多共产党员先后秘密转移,国民革命军的成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刘金轩耳闻目睹国民党军官“吃空名”、扣粮饷,欺凌下属、鱼肉百姓,内心十分愤懑。不久,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爆发,一些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传闻不时传进了刘金轩的耳朵里,他开始默默关注起这支队伍,也逐步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加入红军队伍才是他要走的路。

◆抗战时期的刘金轩。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刘金轩随国民党第18师参加了战斗。红军采取三面合围的战术,一举歼灭来犯之敌,并活捉第18师师长张辉瓒。之后,红军乘胜追击,再歼国民党军第50师一个旅。毛泽东诗性大发,挥毫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早就对红军心向神往的刘金轩,果断地拖了一挺机枪“过来了”,从此踏上了一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漫长征程。

加入红军后,刘金轩“感觉精神上很高兴,愉快极了”。他亲身体会到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的两支军队截然不同的本质,真正明白了为谁当兵、为何打仗的道理,从此坚定了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理想信念。1931年3月,他被提升为排长,数月后又被提升为连长;1933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接连发动了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刘金轩随部队先后在东固、广昌、建宁和兴国、永丰、黄坡等地参加作战。战火纷飞,有时烈日灼心,有时狂风暴雨,加上蚊叮虫咬、缺吃少穿,条件十分艰难,但刘金轩从不言苦,心中始终充满着革命激情。经过一系列残酷的战斗洗礼,他的军事本领进一步增强,政治觉悟也有了很大提高。

从1933年5月开始,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受“左”倾错误统治影响,红军以“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陷入了处处被动、连连败退的境遇。1934年4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刘金轩部奉命“死守”。血战18天,红军付出了伤亡5000余人的惨痛代价,广昌最终还是失守。刘金轩在指挥部队反击时,身负重伤。伤愈后,他调任第13团3营营长,率部参加了高虎垴、万年亭保卫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刘金轩跟随大部队踏上了向西突围的征程。长征中,刘金轩几次负伤,但他一如既往地冲锋在前,和将士们一起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道道封锁线,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翻越夹金山,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东征,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留守陕甘苏区,负责保卫陕甘苏区的安全,刘金轩任后方办事处第五战区司令员。12月,他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1师参谋长,协助师长徐深吉、政治委员桂干生参加了援西行动的全过程。

敌后歼日伪,纵横驰骋太岳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刘金轩先后任第129师教导团训练科科长、第385旅教导队队长、第769团参谋长、晋冀游击支队第1团参谋长。1940年5月23日,晋冀豫军区新编第10旅成立,下辖3个团,刘金轩调任新10旅28团团长。

是年8月,八路军参战部队同时向当面日军发动猛烈进攻,著名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打响。刘金轩率第28团在正太铁路阳泉、寿阳之间向日军发起攻击,收复了平定狼峪车站,并截断了赛鱼至寿阳芹泉段的铁路。接着,他又率部在昔阳县沾尚镇附近抗击日军进攻,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和粮食。日军受挫后急忙调兵增援,在松塔地带遭到刘金轩部伏击,又一次遭受重创。战斗中,刘金轩不幸右臂中弹负伤。

9月下旬,刘金轩带伤指挥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在和(顺)辽(县)段破路袭敌。面对日军气势汹汹的大规模报复“扫荡”,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命令新10旅在和辽公路上的弓家沟地区设伏。刘金轩率第28团参加了伏击战。

15日晨,47辆装载军用物资的日军车辆浩浩荡荡地由辽县向和顺方向开进。待日军进入我伏击区后,刘金轩命令部队突然发起猛烈袭击,当即击毁日军汽车40余辆,歼灭押车日军近100人。29日,八路军又集中部分兵力,向关家垴高地的日军第36师团1个大队展开围攻。第28团同兄弟部队一起,迅速突破日军防御阵地,同日军展开了一场白刃战斗,歼敌400余人。

◆刘金轩

1941年9月,太行军区成立第六军分区,刘金轩任副司令员。他参与指挥部队活跃在武安、沙河、邢西地区,一边多次参加反日伪军“扫荡”作战,一边积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频繁制造的反共“摩擦”。

1943年8月上旬,阎锡山配合日军进攻,调集4个团兵力向我军驻地西马村、河路村大举进犯。刘金轩奉命指挥八路军第772、第54团组织自卫还击。阎军具有炮火优势,利用步炮协同向我军阵地发动猛攻。刘金轩亲临前沿阵地,密切观察顽军进攻态势,根据战况变化,灵活指挥部队进退攻防。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阎军见伤亡惨重且毫无进展,不得不放慢进攻节奏。刘金轩仔细分析战场形势,抽出一部兵力迂回穿插敌侧后,出其不意打掉其指挥所和炮阵地,使其指挥中枢失灵,步炮联系中断,然后前后合力夹击,全歼来犯之敌。此战历时两昼夜,歼灭阎军第61、第43军各一个团兵力,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沉重打击了阎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夏,刘金轩调任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他奉命率部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先后收复沁水县城、大社、西承留等据点,接着转兵西王屋地区。此时,阎锡山贼心不死,令其主力第61军72师勾结日军,再次向太岳地区发动进攻。太岳军区部队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痛击来犯之敌。刘金轩率中路纵队,于黄昏前扫清了外围,夜半向柏村阎军第72师师部及第216团发起攻击,于次日上午占领柏村大部。阎军利用坚固工事负隅顽抗,刘金轩采取“渐次推进、步步紧逼”的战术,逐个攻破阎军的碉堡堑壕。经过激烈战斗,第72师师部及第216团残部在混乱中被歼,师长郭唐贤伤重身亡。

九进九不出,一支奇军直插陕南腹地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由第4纵队等部组成的作战集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鄂豫陕边解放区。第12旅旅长刘金轩、政治委员李耀,奉命率部随纵队向黄河北岸挺进,作好强渡准备。

根据兵团作战部署,第12旅主要担负预备队任务,在大教至马湾实施强渡。第12旅虽然隶属于主力第4纵队,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可谓“主力中的偏师”,又因官兵敢打敢拼、作风顽强且战绩辉煌,因此被誉为“偏师中的主力”。部队经过紧张的政治整训和军事训练后,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打仗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

8月23日凌晨,刘金轩、李耀率部抵达河南济源县小教口黄河渡口,冒着大风巨浪成功渡河。接着,部队先夺铁门镇,再攻杨坡寨,占领洛宁县城后,继续向西南挺进,奉命抢占卢氏县城,伺机向陕南鄂北展开。刘金轩和李耀兵分两路,各带一支部队向卢氏县城挺进。部队边走边打,于9月8日抵达卢氏城郊。

◆解放战争时期刘金轩(右三)与陈赓等人在一起。

卢氏县城位于洛水之滨,为豫陕两省要冲,西接秦岭,东连伏牛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该城守军为国民党第36师494团3营及地方保安团、自卫队等1500余人。刘金轩和李耀抵近侦察后,决定采取步炮协同战术,强攻夺取县城。经过紧张准备,10日晚发起攻击,刘金轩亲自指挥炮兵把山炮拉到距城墙缺口约80米处开炮,只用3发炮弹便将守军打散。攻城突击队迅速搭梯攻入城内,后续部队分路跟进,仅用2个小时就全歼守军。至此,第12旅解放了洛宁、卢氏等县,保障了陈谢兵团右翼安全,同时威逼潼关,迫使胡宗南不得不将国民党整编第65师向关中调防,从而减轻了西北野战军在陕北的作战任务。

其时,中共中央决心创建鄂陕边根据地,毛泽东要求第12旅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在丹江以南、秦岭巴山、鄂陕一带广大地区开辟一个新战场,诱敌西进。

商洛地区地处豫、鄂、陕三省边界,是西安的西南门户,也是鄂陕的咽喉要道,国民党一度把这里看作中共游击队的“窝子”,进行过反复“清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曾“八进八出”,但都没能建立根据地。徐向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陕南》中说:“有(陕南)根据地时感觉不到根据地的重要,到了没有根据地的地方,才晓得那种苦处。事实证明,没有这种基地,是绝对不行的。”

受领任务后,刘金轩表示:“我们要‘九进九不出’,这是历史任务!”李耀强调:“再苦也要忍受,再难也要坚持,即使讨饭,也不出陕南,死了就埋在陕南!”他们率第12旅主力连攻商县掖村和龙驹寨(今丹凤县),并与第38军17师会师。

◆刘金轩(右)解放战争初期任4纵12旅旅长时,与鄂陕地委副书记祁果合影。

我军进入陕南,使蒋介石、胡宗南大为震惊,国民党集结重兵企图将我围歼。大敌当前,为保存实力,刘金轩等决定率部向东北转移,在豫陕交界的五里川、朱阳关进行短暂休整。

经过仔细勘查,刘金轩同大家研究认为:山阳、镇安一带是革命老区,那里山大沟深,林木茂密,便于游击;鄂陕交界的漫川关、上津一带同商洛地区地方武装活动区域毗连,是国民党防御较弱的地方,可以选择此处作为立足点。经请示上级同意后,第12旅决定攻打山阳县城,打响再进陕南的“回马枪”。

11月3日,第12旅捕捉战机,在当地游击队带领下,顺着大山夹峙中的峡谷穿插至山阳城外。7日,刘金轩指挥部队攻下山阳城,全歼守军约800人,生俘县长及警察局长等官员。这是我军进入陕南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李耀当即赋诗一首以示庆贺:“旗开得胜下山阳,炮火雷鸣震秦岭。全旅欢呼来祝捷,赤诚万民迎大军。”翌日,刘金轩宣布陕南第一个县级政权正式建立。为了巩固新政权,他还从部队抽出1个连队与本地游击队组成山阳县大队,并抽调部队干部组建山阳各级政权机构。

从此以后,刘金轩部每打下一地后就迅速建立政权。至1948年6月,鄂陕地区镇安、丹凤、山阳、郧阳、郧西、均县、白河、旬阳、山商、上关等10个县均建立了共产党的县政府,两郧、商洛还成立了共产党专署。国民党整编第65师,以及后来增援的国民党第27、第79师及青年军第206师等均被一一消灭。

解放全陕南,艰苦鏖战破敌三道防线

人民解放军进入鄂陕边活动后,国民党深感不安,蒋介石、胡宗南急忙调集20多个旅兵力重重包围封锁。刘金轩等决定选择山区为腹心区,争取时间发动群众,肃清土杂武装,建立政权,站稳脚跟;在战术上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粉碎国民党军的包围封锁。

1948年6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陕南军区第12旅和桐柏军区第28旅等部发起襄(阳)樊(城)战役。刘金轩率第34、第35团和郧白、郧均2个独立团以及旅山炮大队、警卫连,连夜向谷城进发,插至国民党军第163旅背后,将其聚歼于老君山地区,生俘少将副旅长以下1800余人。

7月中旬,第12旅协同第6纵队等部向襄阳城发起总攻。第12旅以强大火力压住国民党守军,突击队几经反复,终于架梯登城成功,迅速控制突破口。刘金轩亲自指挥山炮大队抵近轰击守军司令部杨家祠堂,发发炮弹均命中目标。我官兵英勇顽强,同守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活捉守军司令官、特务头子康泽和中将副司令官郭勋祺。此役历时14天,歼守军2.1万余人,其中陕南军区部队歼守军6900余人。中原野战军在战役总结中,特意表扬道:“刘金轩陕南部队截断谷城,起初战胜利的决定作用。”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陕南军区兼)以陕南军区为基础正式成立,刘金轩任陕南军区司令员兼第19军军长。此时,人民解放军正势如破竹,向全国各地进军。胡宗南为保住入川退路,以安康为基点,在白河至竹溪、关垭子至老阳山、洛河街至女娲山设立多道封锁线,构筑坚固工事,企图阻止解放军西进。

◆1949年5月,毛泽东亲自草拟的关于刘金轩所部任务及变更隶属关系的电文。

刘金轩部奉命沿汉水向汉中方向行动,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逃路。他们经仔细分析,决心“六月初,首先集中全力,歼灭白河敌31师,打开西进道路,造成进军有利条件。”

白河县城位于鄂陕边,是胡宗南部向东防御第一道防线的支撑点。战斗打响后,刘金轩令第55师主攻,第57师一部协同;第165团攻占沙帽山,尔后迅速向城西发展;第164团在攻克泡桐树梁后西进,形成合围态势;第163团为师预备队;第57师169团和171团布置在汉水边麻虎沟口一带,负责打援和阻击逃军。经3小时激战,守军全部被歼,陕南军区收复白河县城。

接着,刘金轩部将目光瞄准了胡宗南部的第二道防线——平利至白河、竹溪等地的公路沿线。他们决定由第57师佯装成进攻主力顺公路大道西进,吸引国民党军作正面防御,掩护第55师行动;第55师从守军左翼背后突进,攻敌个措手不及。虽然山高路陡,天气闷热,但我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顺利扫清外围据点,破除攻城障碍,一举突破胡宗南第二道防线。

此时,惶恐不安的胡宗南调集第3、第69、第98、第27军7万余人向平利地区集中,企图以重兵寻歼陕南军区西进部队。面对十分悬殊的兵力对比,刘金轩果断避其锋芒,率部撤回休整,待机再战。

7月上旬,刘金轩等率部攻克鹰咀崖、关垭子等要地,俘国民党军第144师师长以下2000余人,毙伤900余人,再次收复平利县城。之后,以第55师迂回女娲山敌防线后侧,第57师作正面佯攻。部队先战长沙坝,再战巴山垭子、乌梢岭、莲花台、板凳垭、荆子沟等地,击溃大量守军,并调动国民党军转向西南攻防。

◆刘金轩(后排左六)和刘伯承、陈毅等人在一起。

此时,横亘在我军面前的是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狗脊关,其制高点是一个叫作药王寨的山头,山顶高耸入云,三面悬崖峭壁,唯一的一条小道被守军机枪封锁。此地驻守敌1个加强连,配有12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和6门小炮。尖刀连沿着崎岖的山道,从侧后绕到寨子后门,不料被敌人发现,各种火器一齐射来,我军进攻受阻。刘金轩命令炮火紧急支援,迅即摧毁守军工事,突击队乘势搭架人梯登上寨顶。一阵拼杀后,终将守军全部俘获。至此,胡宗南最后一道防线只剩牛蹄岭一处。

牛蹄岭横卧安康城东南,南依大巴山,北临汉江,东靠黄洋河,山峦巍峨起伏,地势突出险要,构成安康城的天然屏障,为陕南的雄关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7月23日,刘金轩率部向大小牛蹄岭主阵地发起进攻。第55师163团经县河口绕到牛岭坡根,沿牛岭沟攀岩而上攻打小牛蹄岭,164团经罗家山攻打大牛蹄岭,165团由毛坝子攻夺漫坡梁,清扫牛蹄岭以西外围阵地,以保证主力部队左翼安全,第57师170团和安康军分区独立团,扫清牛蹄岭以东外围阵地,以保证主力部队右翼安全。

24日凌晨1时,战斗打响。主攻部队先以猛烈炮火轰击,工兵接着排除地雷,步兵随后发起猛攻。地方武装和民兵也都主动出击,有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至26日凌晨,我军胜利占领牛蹄岭。之后,胡宗南不甘失败,调集重兵疯狂反扑。我军指战员与国民党军展开肉搏战,先后打退敌35次反扑,敌遭受重创后,全线溃退。

牛蹄岭战斗是第19军西进陕南打的最激烈最艰苦的一场山地争夺战,战斗持续近40个小时,主阵地反复争夺数十次。此役歼敌2500余人,我军亦付出伤亡1300余人的沉重代价。此后,刘金轩等指挥陕南军区部队配合兄弟部队,全力消灭在陕南地区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最终使整个陕南地区获得解放。

转战铁道兵,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刘金轩先后任陕西军区代司令员、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陆军第64军军长。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始终秉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团结党委“一班人”,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带领部队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11月,刘金轩调任铁道兵副司令员,负责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工作,并担任铁道兵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项建设刚刚步入正轨,急需大量铁道专业人才。196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扩编铁道兵。毛泽东主席作出“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强调:“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技术要在工地、现场锻炼,施工就是基本训练。”刘金轩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1962年,刘金轩(二排右一)与各军兵种首长和总部领导合影,一排左起:钟期光、粟裕、叶剑英、张宗逊、王树声。

与此同时,刘金轩还注重抓好部队的战备和共同课目训练。他大力提倡施工中开展“三五枪”“三五步”活动,以及抓紧施工间隙组织以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为主要内容的训练;积极支持举办“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训练班和军体训练班,大力培养专业技术骨干,铁道兵的军事训练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65年8月至1968年3月,铁道兵2个师在执行援越抗美铁路公路抢修抢建任务期间,临时组成64个高射机枪分队,共参加战斗668次,击落敌机119架,击伤135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铁道兵院校在铁道兵各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金轩高度重视铁道兵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从校区规划到营房改建,从设备添置到人才引进,从教材编印到生活保障等,他都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他还经常带领机关人员赴院校检查指导工作,听教员讲课,与学员谈心,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1963年12月25日,刘金轩专门给铁道兵党委写了一份报告,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围绕加强教员培养、抓好教材编审、稳定训练计划、严把入学关口等方面提出十分有益的意见建议,受到铁道兵党委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相关问题的尽快解决。翌年7月,铁道兵区分土木、机械、汽车、共同课目4大类48个项目举行比武大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进一步检验了部队训练和院校教学成果,对提高铁道兵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1979年1月22日,铁道兵党委召开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铁道兵纪律检查委员会,刘金轩任纪委副书记。他在铁道兵部队工作长达13年,为这支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批准其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离职休养。之后,他仍心系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1984年4月27日,刘金轩因患急性胰腺炎,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遵照他的生前遗愿,亲属们将其骨灰撒进湘江。将军魂归故里,与昔日一起浴血奋战过的战友们团聚,在湘江之畔留下永久的英雄赞歌。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标签:陕南   山阳   白河   铁道兵   守军   战功   作战   国军   连长   日军   军区   红军   国民党   中将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