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沙市

以下依据穆常生(时任沙市市委书记)采访稿整理

历史上,沙市长期是江汉平原的一个粮棉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沙市走了自力更生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因为中央和湖北省在沙市的投资有限,所以沙市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四小起家”,即依靠小厂家、小设备、小队伍、小批量起家,实行“土法上马”,办中、小工业企业。

由于受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轻纺工业在沙市工业中占绝对优势,是沙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沙市的重工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沙市的私营商业资本占地方总资金的60%~70%,但1953年由于政策变化,市场销售额大幅下降,私营商业纷纷歇业,沙市失业人口6000多人,为了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我们想出了“商业转工业”的办法。

沙市市委、市政府与资金方协商,将一部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资本。但当时谁也没办过,到底搞什么工业呢?后来市委组织了一批人,私营企业的老板也组织了店员,到武汉、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看看在沙市办什么工业比较合适,机器是怎样操作的,等等。我记得考察完回来,我们办了一个帆布厂,因资金不多,只搞了五六台机器。但是有了机器又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没人会操作机器,缺乏专业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老板又组织了一些店员出去学习技术,同时,老板自己也出去学习管理经验;二是到外地请技术人员来沙市。刚开始的时候,上海的老板们给我们支援了一些技术人员。那时候上海刚开放,人多,有些人也愿意来。支援的技术人员来了,把家属也带来了,我们这边就给他们盖房子,提供住处,把家属安排到工厂当老师。

但只是由私营企业出资金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帆布厂的第一批机器就花了100多万元,那时候的100多万元不得了了,所以机器买回来了,帆布厂就没有资金盖厂房了。为了继续试点,地方政府从财政上拿出一笔钱投资给帆布厂,在一个庙里租了间空房,放进五六台机器,这就是企业的国营成分了。除此之外,我记得1953年还建了床单厂,刚开始只有6台床单机。只有6台床单机是不够的,地方上没有办法,就把老厂的仓库和附近的菜市场改造来做厂房,加上从布厂弄来的手动织布的高脚机,床单厂就这么发展起来了。后来,床单厂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7个国家引进了年加工能力达500万条床单的印花和整理生产线。到我离开沙市的时候,沙市的床单已经闻名全国,并远销东南亚,发展得很好。

就这样,我们搞了一批公私合营的小厂子,通过工商业改造,慢慢开始发展经济。1979年,因为国民经济调整和市场竞争激烈,一部分企业“吃不了”“吃不饱”和一部分产品供不应求、滞销积压的矛盾突出a。我们开始搞工业改组联合,对原有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打破行业、部门、地区界限,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其中有生产要素的联合、不同经济成分的联合、经济与技术的联合等。b当时市里出现了很多手工业,开始有点泛滥。在工商业改造的时候,也成立了一些私营手工业合作社。有些合作社手工业设备很多,但没有好产品;有些有好产品,但是员工不行。这时候采取什么办法呢?简单来说叫“改组联合”,你有好产品,我有好设备,我们两个厂就联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手工业就这么慢慢地发展起来了。

我们就这样探索出一条符合沙市现实情况的发展之路。那时候,国家也给了沙市一些投资,比如沙市纱厂。沙市纱厂在抗日战争初期迁到了重庆,为支持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沙市纱厂迁回沙市原厂,我记得刚开始时纱厂只有8400多枚纱锭,后来进行了公私合营,慢慢增加到3万枚,再后来国家增加了一些投资,慢慢就到了20万枚接近30万枚,给湖北省轻纺工业奠定了基础。当时有些小机械厂也是这样慢慢搞起来的,从当时全国的机械工业来说,沙市搞过很多尖端产品,比如镗缸机、拖拉机等,那时候敢闯。电子工业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发展起来的。后来就确定了沙市的轻型工业结构和以纺织机械工业为基础的发展方针。

但是也不能都让国家投资,国家财政也不宽裕,我们得自力更生。当时沙市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发展,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一种是“母鸡下蛋”。什么是“母鸡下蛋”呢?这个“母鸡”指的就是大企业,大企业有些多余的资金、设备、人员等,没有精力再开辟新产业的,就将这部分“吐出来”,给集体或者别人办个小厂,由小到大,再办小厂,这就是“母鸡下蛋”。还有一种叫“跳围墙”。“跳围墙”是指只要企业在新行业有一定基础,对发展前景有信心,就鼓励企业进行不同行业的产品开发,支持老厂跳出原来的产品体系去搞一个新产品。就这样,一些企业逐步有资金、有技术,慢慢地也就发展起来了。

1981年7月,国务院确定在沙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沙市按照改革的总体方案,在生产、流通、分配、城建、科技、教育等多方面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

那时沙市的发展比较快,每年都是以20%多的幅度增长,甚至以翻几番的速度增长。我是1986年离开沙市的,当时的沙市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1985年与1978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9.01亿元上升到19.1204亿元,增长了1.12倍。财政收入在纺织化纤限产降价、企业原材料涨价、信息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由1.09亿元上升到1.7267亿元,增长了58.4%。7年来,全市共上缴税收12.2845亿元,为全市投资的1.43倍、为工业投资的2.11倍、为工业投资额中国家预算拨款的19.3倍。1985年全市人均收入达到2292元,a就业率高达99.6%,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60.67%。b还辐射周边地区,在湖北省周围吸纳了很多劳动力,沙市每年都要从外地招进大约1万人的轮换工作建筑队伍。

当时的国营企业是“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工厂里头还要办学校、医院等。后来我们觉得这种模式不行,需要整顿管理,就把非生产型的部分与企业脱钩。于是就出现了多余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怎么处理?我记得在试点的时候,他们把工厂改造,新建成20万平方米的商场。当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工厂里的废旧建筑材料和精简下来的人员。后来,我们想了个法子,用工厂的废旧材料盖了一些房子,让精简下来的工厂人员在这里办印刷店、办餐馆、办商业零售等。等他们赚钱了,能够自给自足了,才跟工厂脱钩。这是将工业人员转成商业人员了,同理,商业也可以转成工业和服务业,我们就是采取这种自我消化的方式。

那时候,我们跟财政部门也协商过一些办法。我记得有一个工厂办起来了,没有流动资金,又向银行贷了款。但这个工厂刚建不久,没赚多少钱就面临着要向银行还钱、税务部门又马上要征税的两难境地。我们当时就研究,让它先还银行贷款,因为银行有钱就能再贷给别人。但是,税务部门的人不同意这种做法。我对税务部门的人说:“想想看,它这工厂不办了,你到哪里收税啊?你是放水养鱼,还是让这条鱼没有水干死了?等它发展起来把银行贷款还清了,银行又可以贷款给别家企业,税收不是更多了吗?”当时争论得很厉害,直到后来省里肯定了我们的办法,争论才停止了。

沙市被批准为综合试点城市之后,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及本市对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目标设想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协商准备。1982年2月底,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沙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共同制订的试点方案送审稿,经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初步讨论通过了。3月9日,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吕乃强和中共沙市市委副书记王开炳一行7人,到北京向国务院汇报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方案和准备情况。a我虽然没去汇报,但是在这之前我和去汇报的同志进行过简单的交流。

那时候沙市工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那几年里发展得很快。当时沙市大力发展科技联合,同全国各大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取得了一批初步成果,有很多尖端的产品,比如说电子方面,有单晶硅、多晶硅,这是电子工业里的主要元件,还有光导纤维等。此外,为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沙市还积极开展国际、地区间技术合作,先后和日本、美国、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到我走的时候,沙市的冰箱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年产200万台,引进了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年产1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还有很多知名品牌和产品,比如摇臂钻床、鸳鸯牌床单、沙松牌冰箱、活力28浓缩洗衣粉、荆江牌5磅暖水瓶等。我记得当时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沙市的老百姓跑到上海买床单,结果拿回来一看,还是沙市生产的。现在很多人碰到我,还会说到沙市的冰箱,“虽然样子不太好看,但是质量非常好,用到现在都不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沙市   湖北省   纱厂   手工业   床单   改革开放   工厂   机器   资金   工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