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是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 “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中的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维护祖国统一的文献。

此书是在福建郑氏后裔家中发现的一个抄本,民国二十年(1931)作为史料丛书由北平语言研究所影印发行,线装,全一册,不分卷,开本25.8×15.2厘米,9行,每行字数32字,白口无版框。著名史学家朱希祖作序,序中详细记录了该书发现、整理、勘误及考证之经过。因旧抄本前后霉烂,原书名仅剩隐约可辨“录”字,所以朱希祖根据该书内容,并没有记录延平王一生事迹,而是以杨英从征目睹为准,故将此书定名为《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

延平王是谁?

延平王就是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家喻户晓的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生于1624年8月27日,卒于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出生于官商家庭,自幼天性聪慧,读书颖悟,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通读《春秋》《左传》。除读书之外,郑成功也很擅长骑马射箭。1645年,22岁的郑成功随父拜谒南明隆武帝,隆武帝看见郑成功年少英俊,谈吐不俗,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赐朱姓给他,并把原名森改为成功。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自1649年(永历三年)至1658年(永历十二年),先后赐予郑成功“延平公”“延平郡王”“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延平王”等封号。

郑成功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杨英是干什么的?

杨英,福建漳州(一说泉州)人,生卒年不详,据文献记载顺治六年(1649)正月,加入了郑成功的队伍,先后任户科、户官、户都事等职,跟随郑成功前后十四年,是部队中的军需要人。郑成功死后杨英仍受郑成功之子郑经信任,继续担任户官,卒于台湾。《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以下简称《从征实录》)是杨英根据郑经要求编著而成,该书成于1674年至1681年间,按编年体根据作者耳闻目睹及吏、户、兵、礼、工、刑六官档案,详细记载了郑成功自1649年至1662年间南征北战、建设台湾的真实情况。书中尤以记录财政与军政之事为主比较详实,史料价值颇高。

延平王业峻鸿绩

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只有一水相隔,自古就与大陆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遣大将卫温到达台湾。隋炀帝也三次派将士赴台湾“求访异俗”,抚慰当地居民。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晋江县管辖,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明代以来,台湾、澎湖一直是我国的海防要地。17世纪初叶的明万历年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人民对殖民者的侵略十分愤恨,多次起来反抗,都被残酷镇压。从此台湾人民把驱逐殖民者的希望寄托在郑成功身上。

“祭沧海,行舟疾。假潮水,山河辟。渡我明师,踏浪驱荷夷。血染沧海何畏首,复我华夏犹不弃。”郑成功的这首满江红表达出当时收复台湾的气魄和决心。根据《从征实录》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延平王收复台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攻取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力排众议亲自率领25000余将士,战舰近500艘,在金门祭天祭水,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克服困难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在《从征实录》上记载了郑成功舰队1661年4月29日黎明,利用大风雨、浓雾、潮汐等自然条件做隐蔽,顶风破浪,顺利抵达鹿耳门港外,借助涨潮机会驶入内港,台湾人民看到祖国大军到来,欢欣鼓舞,他们把郑成功军队视做自己的解放者,利用牛车等交通工具帮助他们上岸。同时郑成功也特别注意与台湾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制定严格军纪。《从征实录》记载“差兵都事李胤监制各口[镇],不准搅扰土社。”正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台湾人民的信任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为郑成功的军队围攻侵占台湾的荷军创造了条件。经过海战、围城、炮击、总攻,大概9个月艰苦攻坚,终于打败荷兰殖民统治者,1662年2月1日郑、荷双方正式签订文书,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二方面是建设台湾。郑成功建设台湾时间很短,但建立了政权,发展了经济,促进了民族团结。

政治上,建立政权体制。郑成功将赤嵌城改称“东都明京”即意为明朝东方首都。政权建立上设府、县二级行政机构,即设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政权的建立为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上,郑成功采取了有利于台湾各族人民的措施,开始实行屯垦制度,发布保护田地命令,减少税收,发展贸易及帮助台湾人民提高耕种技术等项工作。

为了台湾地区长久发展,他把绝大多数军队分派到台湾各地屯田垦荒按镇分地,斩茅为屋,从事农业劳动,并且对驻地官兵增发六个月俸役银,用于垦荒之用。这样使军队的生产不仅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大大减轻了台湾人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他下令保护百姓开垦的土地,不许文武官员侵占。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文武官员及军队的人心稳定,而且还保护了台湾各民族人民的土地所有权,有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赋税方面,郑成功把过去荷兰时期在台湾赋课人头税,每丁四盾改为每丁赋税六钱,台湾人民的赋税比荷兰侵占时有显著减轻,同时,郑成功也积极发展台湾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特别是日常必需品的民间贸易,如将台湾少数民族的鹿皮、鹿脯、硫磺、甘蔗等土特产进行交易。

《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第150页)(作者供图)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台湾少数民族的农耕还非常简陋,不知道用铁犁、耙、锄、镰等农具,收禾稻时是用手逐穗采拔。所以尽管台湾的土地很肥沃,物产还不丰富,杨英将亲眼看到的情况详细地在《从征实录》中记录下来:“目睹禾稻遍亩,土民逐穗采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一甲之稻,云采数十日方完。访其开垦,不知犁耙锄斧之快。”一甲约合十一亩多,折算起来,收获一亩稻田需十数日,其费功可想而知。这些仅仅是收获时的困难。至于垦地、播种、施肥及田间管理工作,其技术之简陋也可推知。为了帮助台湾少数民族人民提高农业技术以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当时杨英向郑成功建议:一方面发给台湾少数民族各社耕牛和铁器农具,另一方面则派遣熟练的汉族农民向少数民族人民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可见在明代,台湾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很原始,自从郑成功带入铁农具及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才知道使用铁农具并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第151页)(作者供图)

在民族关系上,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很尊重台湾少数民族,为了增进各民族对郑军的信任,曾下令不许骚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不许侵占他们的耕地。在部队登陆台湾后的第十二天,他就率领部下到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视察,并携带物资赠给当地居民。在荷兰殖民统治下深受欺压剥削的少数民族,受到郑成功如此的尊重和礼遇,十分感动,于是出现了各社头头都来迎附,当地人民“男妇壶浆相迎者塞道”的盛况。

郑成功军队受到台湾人民的欢迎。(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不仅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同时也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台湾迅速摆脱落后面貌,极大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短暂的一生中闻名于世、彪炳千古的成绩就是收复台湾,也正是由于收复台湾,赶走了统治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维护了祖国统一,才使其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不朽丰碑。

(王苹,系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原标题:《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

来源 | 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杨新华

审核|钟兴奎 陈烨 鲁艳 张仁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王爽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延平   澎湖   实录   殖民者   荷兰   文化宫   农具   台湾   少数民族   军队   杨英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