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身亡后,蒋介石将其上司打得满头血,在他死后说:死了也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7年,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全部被歼,蒋介石爱将张灵甫折戟孟良崮,解放军华野部队顺利登上了孟良崮高地。

此次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大为恼怒,对孟良崮惨败负有重大指挥责任的汤恩伯成了清算对象,蒋介石将他打的打得满头是血。后来汤恩伯去世,蒋介石听到后只是冷冷地说了句“死了也好”。

汤恩伯究竟做了哪些事?为何引得蒋介石如此恼怒?他的死跟蒋介石又有何关联?

“四害之一”

汤恩伯1900年出生于浙江武义,曾赴日本留学,后归国。由于同蒋介石是同校同乡受到赏识,之后便一路高升,担任集团军总司令。

汤恩伯是“坚定”的反共分子,1934年他担任“剿共”第五陆军10纵队的总指挥,参与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

由于当时国民党方面对红军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汤恩伯在占领区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制造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惨案,他残忍屠杀革命群众,甚至将他们进行扫射、活埋。

其手段之凶狠毒辣令人发指,一时之间整个占领区宛如人间炼狱,火光和浓烟映照和弥补整个占领区的夜空,空气中充斥着血腥气,枪声、叫喊声、孩子的啼哭声此起彼伏。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汤恩伯担任军前总指挥,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行进,掩护位于河北的国民党军进行撤退。

同时他还参与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等诸多战役,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嘉奖,在之后的抗日过程中也是屡立战功。

不过虽然当时的百姓对于日寇的侵略是恨之入骨,但汤恩伯所部却并不受百姓待见。

汤恩伯驻守河南时,自称是“中原王”,在当地也是危害一方,他生性暴虐,杀人放火、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无恶不作。

河南当地的人民对他恨之入骨,甚至有“宁可听到日本人侵略的消息,也不愿听到汤恩伯驻扎的消息”的说法。

老百姓对此也是避之不及,1942年到1943年恰逢河南地区的大饥荒,因为持续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蝗虫为患,造成整个河南地区几乎是颗粒无收,可天灾还不是老百姓最为愤慨的。

更令老百姓恨的咬牙切齿的是汤恩伯带来的“人祸”。

汤恩伯所部驻扎期间,恰逢当时河南成为了抗战的前线阵地,由于连年的征战使得有生战力大大削弱,兵源紧缺。

于是汤恩伯就想到了把罪恶的手伸向当地的百姓身上,于是河南各地都开始逐门逐户的抓壮丁。

而且汤恩伯部所抓壮丁都是贫苦的底层农民,那些乡绅富豪因为给予了贿赂都能够平安无事,被抓走的壮丁也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他们像囚犯一样被虐待,又或是强行被逼迫上战场而死于非命。

由于军队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沉重的征粮任务自然也就落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加上汤恩伯治军不严,所以他的手下在当地可以说是横征暴敛、烧杀抢掠。

这些还不算,汤恩伯为了“扎根”河南还想到了修路、建学校,在大灾之年大兴土木,使得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悲惨。

当时的农村男子是主要的劳动力,有时甚至一家老小的生计全落在一个人头上,汤恩伯的这些举措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可以说是重大的打击。

劳动力的缺失、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工程、暴虐的手段使得原本就遭遇天灾的灾民们群情激愤、苦不堪言。

河南的人民都觉得汤恩伯之害比之蝗虫更甚,将他称为四大灾害之一,有“水旱蝗汤”的说法。

全面内战爆发后,汤恩伯与解放军也是多次交手,多以失败告终,不过蒋介石并没有因此对他失去信任,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始于孟良崮战役以后。

那么汤恩伯究竟做了什么?蒋介石又为何会出现态度上的转变?

“党同伐异”

在内战中由于国民党的多次决策失误使得军队损失惨重,无法集中兵力进行全面作战,只能改为重点进攻,此时蒋介石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华东战场。

蒋介石将第74师进行改编为整编第74师,所选尽是精锐之士,并为其装备最为先进的美式枪械,如此一来整编第74师便成为国民党主力中的王牌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师”。

为了给这支王牌部队匹配最为优秀的王牌将领,蒋介石钦点爱将张灵甫为师长。

张灵甫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四处征战,多次与日军鏖战,勇猛果断、指挥得力,深得蒋介石的喜爱,蒋介石也是不遗余力的保他。

这支精锐的74师就隶属于汤恩伯统率的第一兵团,汤恩伯也就成为了张灵甫的顶头上司,不过二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

因为张灵甫恃才傲物的关系,经常会违背汤恩伯的指挥擅自行动,这让汤恩伯心生芥蒂,也为之后的战场走向埋下了伏笔。

话说改编后的这支74师也确实所向睥睨,相继攻克苏北多地。师长张灵甫更是傲睨一世、目空一切,急切希望与陈毅、粟裕新四军一较高下,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随即汤恩伯所率的第一兵团并趁势继续推行,准备对华东野战军形成合围之势,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陈毅、粟裕所率的华东野战军随即调整策略,以退为进,以此来迷惑蒋介石。

结果蒋介石果然上当,认为华东野战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能后退,于是蒋介石便下令各部继续推进,企图将解放军彻底赶出华东地区。

于是汤恩伯便以张灵甫的74师为中心,83师和25师分别位于左右两翼,发起进攻。

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企图依靠王牌部队74师作为核心战力,其它左右两师进行掩护支援,3个师相互照应,以此给予华东野战军重创。

华东野战军方面得到消息后,陈毅和粟裕马上研究对方的军事部署,决定就从对方的王牌部队74师入手,直插敌军左右两翼,切断74师退路,使地方的3个师首尾不能相顾,然后集中兵力直取74师。

5月12日随着华东野战军纵队成功穿插国民党军左翼和右翼,成功使74师陷入孤立状态,形成了包围网。

张灵甫眼见形势不妙,若不及时应对正面接战,将会受到华野军的合围,74师将陷入不利境地。于是张灵甫果断调整战略,退守孟良崮。

张灵甫之所以选择孟良崮,除了因为那里地形险要、山石遍布,可以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以外,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心中还是自己的谋划。

张灵甫计划以74师为饵,诱敌深入,以74师之精锐,占据地形优势,坚守孟良崮以待国民党周边45万大军来援。

等我方援军到达后,与74师互为护卫掎角之势,对解放军形成内外夹攻,使其腹背受敌,毕其功于一役,如此可全歼陈粟所部,一举改变整个华东战局。

张灵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与蒋介石不谋而合,因为74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无论是装备和素质都是无可挑剔,固守一两天不在话下,届时国民党周围的10个整编师便可对解放军进行合围,一举歼敌。

然后国民党方面此举却犯了兵家之大计,首先进入山地后大炮、坦克等重甲就失去了作用,74师的装备优势便荡然无存。

其次孟良崮虽然山势险要利于防守,可是却缺少水源和食物,若援军无法及时策应,孟良崮就成了“死胡同”,并且孟良崮遍地山石,倘若华东野战军使用重炮攻击,碎落迸溅的山石就能对74师造成打击。

还有,国民党方轻视了解放军克敌的智慧和决心,陈毅司令也早已看破战局,他也知道如果不能迅速拿下74师或者阻击援军,就会陷入不利境地,于是下达了“死命令”,华东野战军也是上下一心。

最后,国民党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反而各有所图,加上张灵甫本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得罪过许多人,与汤恩伯也是心怀鬼胎、貌合神离。

其实汤恩伯很早就收到了74师方面的求援信息,但是因为和张灵甫有所嫌隙,贸然支援可能会忙中出错,加上又怕张灵甫立下大功,于是便作壁上观。

就这样,国民党军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张灵甫的74师完成了战术预想顽强坚守了三天,但是由于内部不和、指挥不力,外围部队却始终无法突破。

孟良崮战役最终以国民党方的失败告终,74师被全歼,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也丢了性命。

这场惨败使蒋介石勃然大怒,于是下令要展开调查,作为总指挥的汤恩伯自然难辞其咎,他因为指挥失误被调任。

受到处罚的汤恩伯战战兢兢,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去见蒋介石说明情况,以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经过了反复衡量和谨慎思考,他还是决定去见蒋介石。

有一天他来到了蒋介石那里,本以为已经过了半个月之久蒋介石应当已经平静,加上自己此前也是有一定的功劳在身,他断不会过分责难自己。

没想到事与愿违,蒋介石竟然丝毫不顾及汤恩伯的颜面,当着在场众多将领的面命令自己跪下,一向骄横跋扈的汤恩伯此时也别无他法,只得照令行事。

本以为蒋介石只是简单的训斥几句,他低着头静静的忍受,可是蒋介石却越骂越生气,抄起自己的手杖就往汤恩伯的身上抽打。

一下,两下...汤恩伯此时已是头破血流、血迹沾满了他的衣襟,也弄得满地血痕,幸亏身边的将领劝阻,汤恩伯才能苟留性命,可是经此一闹,汤恩伯也是颜面尽失。

汤恩伯苟延残喘地回去后,羞辱郁闷的心情无处发泄只能跑去找恩师陈仪哭诉,大骂蒋介石的无理,甚至声称自己要自杀,陈仪只得一边安慰他一边上下活动,最终汤恩伯才得以重任军职。

陈仪为什么会成为汤恩伯的恩师?他对汤恩伯有哪些恩情?汤恩伯后来又是如何对待陈仪的?

“背叛恩师”

陈仪是汤恩伯的恩师,对他有再造之恩。陈仪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他在陆军学校做校长的时候结识了汤恩伯。

彼时的汤恩伯正在为没钱上学的事而苦恼,陈仪见他聪敏于是就同意他在学校旁听,汤恩伯这才得到了学习的机会,陈仪对汤恩伯的恩情还远不止如此。

后来汤恩伯考入了日本明治大学,可是又因为无力负担学费而辍学,回到国内后为了学费的事奔波,此时陈仪再度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陈仪保送他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毕业回国后更是直接把他推荐给了蒋介石,汤恩伯这才有了后来的官运亨通。

汤恩伯也拜了陈仪为义父和恩师,可是汤恩伯不但没有好好报答陈仪,反而在后来出卖了他,汤恩伯也因此被人鄙夷,甚至完全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遭到蒋介石羞辱又在在场上连连失败的汤恩伯,之后多次找到自己的恩师陈仪诉苦并表达了反蒋的意愿,当时的陈仪任对浙江省政府主席。

出于对汤恩伯的信任,加上汤恩伯也表露出反蒋的意愿,他便将自己准备起义公开反蒋以保全浙江免遭战火的意愿告诉了汤恩伯,并策反汤恩伯同自己一起反蒋,汤恩伯听罢后也向陈仪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可是此时在战场上屡屡失败的汤恩伯却只想着如何巴结讨好蒋介石,以此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显示自己忠于国民党、大义灭亲,汤恩伯一离开陈仪那里他便将此情报告知了蒋氏父子,说陈仪要谋反。

不过汤恩伯出卖陈仪告密的事也被中共地下党员知晓,于是赶忙告诉了陈仪,可是陈仪却说:“不可能,恩伯不会出卖我的!”不过很快事实就证明他错了,不久陈仪便被免职并遭到囚禁。

之后蒋介石要处死陈仪,汤恩伯却强烈反对,因为汤恩伯告密时曾提出条件要留下陈仪的性命。这样蒋介石更加怀疑汤恩伯的忠心,命他亲自处决陈仪,汤恩伯坚决不从。

后来蒋介石便将处死陈仪的工作交给了别人,对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汤恩伯也十分鄙夷,失去了对汤恩伯的信任。

陈仪被处死后,汤恩伯也是羞愧难当,长期的压抑使他感到身体不适,汤恩伯早就对日本心生向往,在他看来只有日本才能治好他的病,于是多次提出要去日本医治,可是蒋介石始终不批。

后来医生怀疑他是癌症,家人再次申请去日本看病,蒋介石终于同意了。可讽刺的是,汤恩伯在日本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却因事故死在了手术台上。

蒋介石知道后只是冷冷地说了句“死了也好”,不过蒋介石后来还是追赠他为中华民国二级上将。

结语

从汤恩伯的经历可以国民党失败的内部根源就在于其党内的腐朽,派系斗争严重、各有所图,可以说是表面强大实则暗流涌动,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共识,反而是执着于权力、利益的分配与争夺,与之相比更突显了共产党的伟大。

汤恩伯虽然抗战有功,可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实现祖国的和平上,他出卖自己的恩师换来的是暂时的利益,失去的却是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正如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说“甚至连受惠于叛徒的人,也痛恨叛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蒋介石   野战军   爱将   恩师   河南   日本   王牌   国民党   上司   解放军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