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掉元朝后,百万蒙古女子下场如何?你看朱元璋儿子就知道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变迁更替对于统治者来说是稀疏平常的一件事情,强者称帝,败者下台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但是王朝的更替有益的往往只是那些权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止是战火对他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政策与习惯,掌权者也永远不可能是汉人,就像元朝与满清一样,都是由外族统治汉人。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朱元璋一举消灭元朝之后,面对覆灭的元朝,多数的贵族都选择逃跑,但是在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留在明朝,接受朱元璋的统治。

加上那一部分被俘虏的蒙古人,单是蒙古女人的数量就达到恐怖的上百万,那么这些被俘虏的,或者是自愿选择留在明朝的蒙古女子,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她们的?她们的下场又是如何?

每个君王的性格不同,以至于每一个朝代对前朝百姓官员的处理方式也是大为不同。

比如说朱元璋攻下的元朝,他们对待覆灭亡国的百姓,手段基本以残忍著称,从蒙古人灭金朝、灭宋朝、灭西夏等可以看出,每攻占下一座城池后,等待城中百姓的只有蒙古人的屠戮。其中从著名的事件“靖康之耻”中,也不难看出蒙古人对宋人的态度,对待皇帝以及众多后宫妃嫔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多数人提起元朝时都是带着崇拜的心理,因为那时候统治着中国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拥有最大版图的时期,东方到日本海,南方到南海,西边直达天山,北方连贝加湖畔都尽数收入囊中。

整个元朝的版图面积更是达到了1372万平方公里,不管是对比哪一个朝代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但是可惜的是,拥有最大版图的元朝,其中百姓的生活却不像这个国家一样繁荣昌,反而是非常的不安稳。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组建起来的王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只是擅长征战四方的草原铁骑,未必就能妥善的处理国家发展与百姓的生活。

在元朝获得中国的政权之后,忽必烈所期待的稳定局势与统一和谐的政权,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在这短暂的100年时间里,没有战乱发生的日子仅仅只有22年,而且抗元复宋的起义军更是频频出没,将元朝政治搅和的一团糟。

归根究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蒙古军队与蒙古的当朝统治者,不知道怎么笼络人心。以武力强行攻占中原的蒙古铁骑,在进入汉人城池之后根本不顾百姓生死,在城中肆意烧杀抢掠,更不乏强抢民女等残暴行为。

如果中途遇到他人阻拦,残暴的元军多数是以武力强行驱逐,甚至一怒之下下达屠城的指令,以至于城中百姓敢怒不敢言。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元军即使攻占下城池,也得不到民心。

第二个原因,元朝是由少数民族组建的王朝,作为兵败的汉人,在蒙古人眼中他们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尽管在中原土地上汉人的数量远远超于蒙古人,但是面对是蒙古人的中原统治者,汉人的地位永远低人一等,甚至很多出身卑贱的汉人,还被迫成为蒙古人的奴隶,日日受到蒙古人的欺辱与压迫。

久而久之,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被欺压许久的人民自发的组建起义的队伍,以此来抵抗元朝残暴的统治,这就是为什么元朝社会极其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许多元朝的统治者都只知道如何率兵打仗,开疆拓土,却不知道如何友善的治理国家。而且在本质上蒙古人就与汉人不同,蒙古人对汉人的“仁政”嗤之以鼻,他们所崇尚的是以武为尊。

以至于那时元朝皇室之间的斗争堪称惨烈,在开国皇帝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后面的历代皇帝足足换了有十多位。

而且蒙古大臣的习性也不同于中原的文臣,他们只愿意推举好战且强悍的皇子作为他们的领袖,以强势的武力带领他们开辟领土,要是朱高炽生在元朝,说不定还真的有机会登上皇位。

可惜的是,元朝的推举方式是错误的。尽管在武力这一块元朝的历代领袖不输于任何一个皇帝,但是他们的弊端也同样明显。用这种方式推举出来的元朝领袖,对于国家的治理情况基本不闻不问,每天只忙于对外扩张、征战的事情。

面对起义、叛乱或是外族入侵,元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方式也只是以武力解决,而不是找到问题根源解决问题。这样的措施固然可行,但是按照元朝对待汉人的态度,起义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多,但是元朝仅仅只有一个。

虽然在这其中,可能也是因为蒙古人与汉人的习性不同,才导致这样的战乱发生。但是元朝统治者不去解决汉人的问题,也不信任汉人的官员,这些挤压的问题等到后期再也无法用武力强行解决时,就到了元朝覆灭的时候。

同样,作为覆灭元朝的明朝,明朝对待元朝遗留下的百姓却不像蒙古人一样那么残忍,在统一蒙古人与汉人的道理上,朱元璋多数采用怀柔的政策予以对待,尽可能的阻止杀戮的发生。

朱元璋的出身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在元朝末年时,朱元璋降生在一个贫农之家,小时候又不幸遭遇连年旱灾,加上饥荒导致的瘟疫更是夺走了朱元璋父母的性命。

可能也正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磨难,父母与兄弟在他面前的接连惨死,面对元朝残暴的政治,朱元璋的内心对元朝就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但是尽管如此,朱元璋在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却没有因为仇恨蒙蔽自己的本心,变成第二个元朝,也正是这样的心性,朱元璋才得以成就大业。

在顺利攻打下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城之后,朱元璋在进入城中后,就特意向百姓宣告:元朝的政治腐败,起义四起,我拿下集庆是为除暴安良而来,而不是元军那种无恶不作。希望大家各司其职,如果是能力的人我自然会多加重用。对于元朝遗留下的不合理的政治条例,我都会一律修改,并且,官吏不允许鱼肉百姓。

朱元璋的一席话无疑是说到了百姓的心坎上,在听闻朱元璋所言之后,百姓们纷纷拥戴朱元璋,从此之后,集庆被朱元璋改成了应天府,作为了他立朝的大本营。

而且在史料中也有提到朱元璋攻占城池之后的所作所为,禁止杀人、禁止抢夺百姓钱财、禁止毁坏百姓住所、禁止屠杀百姓耕牛、禁止抢夺民女等等,各种条例都表明了朱元璋的话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真正的实施到百姓身上。

但是战争总是不能避免死亡,不过朱元璋的矛头并不是对准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而是主要对付那些顽固、宁死不屈的元朝军队。

作为起义军出身的朱元璋,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才可以得到天下。如果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屠杀完毕,得到的只有一座空城,不仅仅是失去人心,无人的城市在失去运转能力之后,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这样的城池拿过来也毫无意义。

也正是这个原因,朱元璋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告诫将领要善待城中百姓,攻破城池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约束好自身的士兵,管住自己的兵器,不要倚仗自身的能力就去抢夺百姓钱财和乱杀无辜,如果遇到战乱中失散的孩子,作为明军的统帅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将其还给孩子的亲属。

作为开创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并不缺少左膀右臂,他的手下更是名将如云,在其中最厉害的两位徐达与常遇春,常遇春的个性就偏向元军一样,在攻占城池之后,常常杀掉元军俘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做法无疑违背了朱元璋所提倡的政策,作为统帅的常遇春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更是滥杀无辜,这让明军的信誉一度受到影响,因为这一点,朱元璋曾经多次嘱咐常遇春收敛心性,善待城中百姓。

在此之后,常遇春果然收敛了许多,这让朱元璋十分的欣喜,看见常遇春真正改变之后,朱元璋还曾为此专门赏赐给他。

而另外一位名将徐达,年龄稍大的徐达就颇有长者之风,军中纪律严明,做事也深得朱元璋的心。

在乱世之中,最为悲惨的其实就是女子,不管是皇帝的妃子还是公主亦或者是普通百姓女子,在王朝覆灭或者城池被强行攻占之后,那些女子的下场通常都是被敌方俘虏虐待至死。

然而在朱元璋开国之初,作为战败方的蒙古女人,却因为朱元璋所立的民族政策,保全了性命。

但是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警惕之心,尽管他保住了那些蒙古女人的性命,还设立了开明的政策让那些女子得以继续在中原生活下去,不过其中依旧是有一定的限制,毕竟历朝历代中因为异族入侵发生王朝覆灭的情况时常有,所以对于这些遗留下来的蒙古人,朱元璋也是多加提防与小心。

在中原地区,对于文明的认同感远远高于种族,就像满清时期,为了同化汉人,那时的满清统治者刚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实施“剃发令”,而后又是服装、发饰等等,这些都关乎着汉人的文化传承。

朱元璋的做法也是这样,面对那些不同习性的蒙古人,朱元璋采用了同化他们以此消除文化差异。

朱元璋费尽心力的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拉近汉人与蒙古人的关系,为了加强蒙古人对汉人国家的认同感,朱元璋更是颁布出旨意,蒙古族有才华的人同样可以与汉人一样参加科考,为国家效力。

除了这一点,朱元璋还做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那就是通婚。如果不通婚汉族,依旧是游历在明朝外围的少数民族,随着时间的发展极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变数,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也为了加快同化的速度,通婚成为了最好的办法

为了照顾蒙古女子的情绪,朱元璋在下达旨意的同时,又贴心的加上一句,汉人与蒙古人通婚,前提是要两厢情愿。可见朱元璋政策的人性化。

但是通婚也有一定的强制力,并不是随便他们乱来,如果不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去做,霍乱政策的蒙古人或者是汉人,都有可能面临刑法,重则入宫为奴。

作为表率,朱元璋也是率先异族人为嫔妃,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比如说翁妃,她就不是纯正的汉人,作为弘吉剌人依旧深受朱元璋宠爱。

朱元璋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蒙古女子的问题,促进蒙古人与汉人通婚,大大的增大了国家的生育率与生产力,减少了种族之间的分歧与歧视。

安顿好普通的蒙古女子之后,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蒙古皇室女子还呆在明朝俘虏的行列,如何处理她们也成了朱元璋的问题。在新王朝建立,推翻旧王朝统治之后,作为新王朝的统治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拉拢之前那些地主、官员这类地方权贵,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地方资源得不到掌控后,王朝恐怕也难以长久支撑。

作为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蓝玉,不管是才能还是率兵打仗的能力都不屈与前面提到的常遇春、傅友德、徐达等等。在公元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获全胜的蓝玉俘虏并且带回了大批的元朝皇室女子。

但是蓝玉的毛病与常遇春一样,不过常遇春是屠杀百姓,蓝玉是虐杀女子,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蓝玉看见秀色可餐的元朝妃子忍不住将其玷污,以至于这名妃子后来自杀身亡,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也让朱元璋颇为震怒,原本的梁国公也变成了凉国公,蓝玉这样的行迹作风,也给他之后的结局埋下了种子。

厚待元朝百姓女子,厚道元朝皇室女子,不仅可以争取到地方权贵的支持,更可以稳固明朝的统治,也正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朱元璋才愿意专门为了她们开辟出政策。

也正是朱元璋的民政策,使得明朝初期的根基扎的非常牢固,不像元朝初期时那种战火纷飞。在明朝不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还是色目人,都因为朱元璋的政策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尊重,也正是这样,那些遗留下的不愿走的蒙古人,才可以安心的在明朝生活下来。

对于身负才华,兼具才能的人来说,明朝就是他们展现他们的舞台,不管朱元璋如何残暴凶狠、不近人情,但是在同化异族,融合民族这一方面,朱元璋所做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阅读此文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蒙古   元朝   明朝   女子   王朝   蒙古人   汉人   城池   统治者   下场   儿子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