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涑学”思想,论“元祐更化”中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引言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大文豪。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两个大文豪还出自同一个时期,年纪相仿,且曾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1068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变法,推行新政。王安石的新政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利国利民的,但难免会损害到一些贵族和官员的利益,因此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无疑是将大商贾和大地主的利益损了个透彻,最后遗憾的以失败告终。而推翻王安石变法,复辟旧制的,正是他的好友司马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称宋哲宗。宋哲宗年幼,由其祖母高氏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将门出身正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党之一,掌握实权后第一时间启用了在外德高望重的司马光为相。而司马光拜相后,立即发动“元祐更化”将王安石的新法完全推翻,将旧制一一复辟,并将新法的责任全部推到王安石身上。

按理说,司马光与王安石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那么两人在政治见解和理想抱负上必然有相似之处。那么,司马光为何会将王安石呕心沥血推行的新政全部推翻?这一点从司马光的“涑学”思想上便可见一斑。


一、司马光的“涑学”思想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最终行为,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活跃,国家对文化的重视让文人墨客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人墨客间不断交流,因而产生了许多的思想流派,司马迁的“涑学”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想要了解司马迁为什么会发动“元祐更化”彻底推翻王安石变法,便要先了解司马光的“涑学”思想到底是什么。

1、中和之道

“涑学”思想也有人将它称作“朔学”思想,司马光便是北宋朔学思想流派的领导者也是开创者之一。它在司马光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最后在司马光退居洛阳郁郁不得的十几年里逐渐完善。“中和之道”便是司马迁的“涑学”思想之一,其理论来自于《尚书.大禹漠》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不可测,随时可能动摇,道心绝妙无比,至今没有人能窥破它的奥秘亦是不确定因素。人想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且终身不偏离,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观察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最坚持的底线,并寸步不让。

这样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司马光,他从年轻时候便开始思考什么样的道路才是正确的。对于出生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的司马光而言,无疑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该如何履行?

司马光在《迂书.指过》中曾言:“君子履中正而行者也,故有过则人得而指诸。若夫不中不正之人,终日所为皆过也,又安得而指之?”为人当遵循中正的原则,这样才有评判对错的标准,在做错事的时候,方便朋友予以指正。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失偏颇,善恶不分,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又有哪件是对的哪件是错的?朋友自然也无法指证。但圣人尚且有过错,更何况我等一介凡夫俗子,应该更加注重中和直达,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本心,将自己的过错纠正。

仕途失意,自请闲职退居洛阳后,司马光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自己的学术思想,同时也结识了一波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家国大事。这让司马光对自己“中和之道”进行了升华,认为:“君子受中和之心,养中和之气。”君子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从而让内在涵养慢慢显现于外表,从而做到以“中和之道”为人处世。

2、物质性也

司马光认为,人性与物性一样都是上天赋予的,不可以强行对其进行改变。

《迂书·士则》中认为,读书人须顺应天命,如此才能得到“天赏”,即“其神闲静而佚乐,以考终其命”,如果违抗天命则会因此而受到天的惩罚,劳神伤身,不能善终。

又在《迂书·辨庸》表示:“虽然,古之天地有异于今乎?古之万物有异于今乎?古之性情有异于今乎?天地不易也......道何谓而独变哉?”

司马迁思考,这世间万物,星辰和月亮都在不断的变化,人的性情也是如此,不断更替变化,但古时候的天地与如今的天地当真有区别吗?古代的万物星辰和如今的有什么不同?一切事物似乎都出于不停的变化中,但变化却是亘古不变的。

3、辩论精神

辩论精神也是司马光“涑学”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司马光认为对于前人留下的事物与古籍,不能一味的认同。就像孟子的:“性善论”,司马光举例丹朱、商均等证明有些人生来便是恶人。当然,辩论精神在于辩论,对待前人留下来的好的东西,司马光更主张保存。

4、潜虚之道

“潜虚”是指万物都藏在“虚”中,这一条目的实则是将天道自然和人伦道德结合起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意在少数人统领多数人乃是天命之意。对于朝堂政治,司马光从来没有放弃。退居洛阳的十年,与其说是退隐不如说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他便重返朝堂。

从“中和之道、物质性也、辩论精神、潜虚之道”四个观点不难看出,司马光的“涑学”思想是一种主张温和带人,顺应天命,维护统治的思想。那么,王安石变法又是什么样?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游历山川,得见百姓疾苦,边关被外敌骚然,所以年轻时便励志变法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入仕之后,王安石屡次向统治者提出变法改革的意见,均没有得到回复,甚至因此开罪达官显贵而被贬官。

直到1067年,宋神宗登基,年轻的帝王看着风雨飘摇的江山,决心要做出一番政绩,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很快便有人给宋神宗推荐了同样有改革想法的王安石,深得宋神宗心意。于是,原本远在外地的王安石被调回京中,很快便坐上高位,开始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

1、改革机构

(1)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原有的三司的上一级机构,统领三司,也作为最高的财政机构,统筹财政。

(2)颁布市易法:在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3)推行方田均税:规定是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这条规定的主要作用是用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4)推行青苗法:规定除了两个固定的国家粮仓,其他粮仓的粮食均面对百姓开放,在粮食便宜的时候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等百姓手中缺乏粮食的时候便可以到这些仓库购买。仓库里所有粮食的价格都由国家来规定,避免大商贾控制粮价的情况。而来,农民可以在头一年存粮即将吃完,但下一年粮食还没产出的时候向官府借钱,等到秋收后归还便可,但需要收取一定的利息。这样做即解决了农民在两届粮食交替之际挨饿的问题,又能让农民因为背上债务而不得不更加勤快的劳作。

(5)推行募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慕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6)均输法: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3、改革军队

(1)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干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我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点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王安石的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3)保马法:西北边疆地区粮食产量稀薄,新法鼓励边疆地区人民养马,买给官府作为战马用,同时也兼顾了西北边疆的确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

4、科举制度改革

王安石对原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主张唯才是用。这样的改革让许多原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但其实能力卓越的人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但真到了选拔人才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很好实施。虽唯才是用,但前提始终是与上级保持一致的政治意见。就如王安石提拔官员,往往会提拔极力推崇变法之人,而那些对变法的弊端提出意见的人往往会被排除在外。

5、兴建水利工程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同时,王安石还非常注重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不难看出,王安石的每条变法都围绕着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储备军用、休养民生进行着。但他的变法极大损害了大商贾和大地主的利益,而这些人又恰好是最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人,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无异于是在和大多数同僚为敌。

但王安石变法初期,司马光其实并未反对王安石变法,甚至当王安石在朝堂上被群臣围攻时站出来为王安石说话,可见两人惺惺相惜知情。那么,之后司马光又为何会将王安石的新政全盘否定?又与他“涑学”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三、司马光发动“元祐更化”废除王安石的所有新政,将旧政一一复辟

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司马光自洛阳到开封悼念,被京中百姓和官员唯独,众人高呼:“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之后又得高太后密诏进宫委以重任。司马光最终答应了百姓和太后的请求,入朝为相,并带头发动了元祐更化,即元祐党争。

支持新政的宋神宗已死,而当时掌权的是支持旧党的高太后。毋庸置疑,春风得意的变法派一夜落寞,旧党欢呼雀跃。

而作为旧党首领的司马光当然更加风光。一朝拜相后,他以“以母改子”为由,全盘否定和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他说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评判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此时的司马光为何对王安石的意见如此之大?

1、司马光的“涑学”思想提倡“中和之道”将就君子之行

君子应该谦虚坦荡,谦和的气度由内而外。而王安石的变法处处为了充盈国库,其实手段十分强硬。用司马光的“涑学”思想来看,他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不听人话劝告的小人。

司马光一声都秉持着这样的君子之风。就连在王安石变法初期,司马光些些劝解王安石时,语气间也是温和有加。司马光妻子去世,他为妻子些悼词,司马光也始终秉持着君子该有的冷静,明明最该撕心裂肺的时候,他依旧四平八稳。

2、司马光“涑学”的思想讲究“物质性也”认为一切都是恒定的,所有的变都是立于不变之中

就像人性,虽然从个体来看,人的人性千变万化,而且同一个人的心性也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但从整体来看,自古都有好人有恶人。这样的思想下,司马迁更急不可能支持王安石的表发。他将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新政全部复辟便是这样的思想。

3、司马光提倡辩论精神

提倡圣贤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一定对,但他认为需要纠正的事错误的思想或者做法。而宋朝原本的旧法是太祖太宗留下来的,且是结合了隋唐的经验。

4、司马光的“潜虚之道”

用带有神学色彩的理论,帮皇家维护皇权统治。而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青苗法等无异于将官府拉下神坛,于民间融为一体。

司马光在废除王安石新政,将所有法制全部复辟旧之后,乡绅、地主霸占良田的情况比新政前更为严重。宋朝因为王安石变法带来的短暂生机一闪即逝。在洛阳颇有威望的司马光,最后,因为将已经从西夏手中夺回的几个边境城市还给西夏,名声一落千丈。


结语:

历史人物的功过我们无从得知,但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为此不惜将已经夺回的城池送回敌国,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不符合他的思想主张,更多的还是利益牵扯。

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司马光也曾在朝堂上吃吃过王安石的“离经叛道”,可见对于王安石推出的新政,他不可能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觉得全是弊端。

但王安石变法侵犯的是大地主、大商贾的利益。而古代的地主商贾又怎么可能和朝廷里的大员全无关系,而司马光本身也是官宦世家出生。无论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利益,还是为了维护在朝堂上与他较好,愿意在为难时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同僚的利益,他都不可能让王安石的变法延续下去。

另外,宋神宗死后,真正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就是一个守旧派,在变法开始时便提出过强烈的反对。司马光在洛阳闲置十余年,一直关注着朝中的大小事务,可见他并不是一个不喜为官的人。而能让他重新回到朝堂的便是高太后,全盘反对王安石变法很难说不是为了讨高太后开心。

回顾自王安石变法到元祐党争,可见推行新政的确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司马光“涑学”的思想有失偏颇,但也是一个时代的反馈,拥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迂书》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王荆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神宗   思想   洛阳   商贾   新法   官府   太后   新政   君子   利益   关系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