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解人间不自由:换个角度看民国岁月

(图片来源:当当网)


说起民国,大概能与之相匹配的词便是“动荡乱世”。翻开历史上的这一页,我也曾想过,如果是我,我会是谁呢?我会怎么样呢?


想想不禁莞尔,这些都不过是我们后来之人的臆想而已。民国虽动荡,却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时代里,依旧有很多文人出现,留下了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直至今日,很多作品我们依旧在品读。


我们感慨文学的力量,感慨作者的敏感,感慨时局的变幻,感慨人性的微妙。每一本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背后,都会有一个更让人感兴趣的作者。


用今天的记载来看,作品背后的作者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毕竟,我们中的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低落的时候。那么,这些文人们他们是否生来就比我们坚毅,因此存于乱世,还能留下作品呢?


近代史学者谭伯牛老师在《应解人间不自由》这本书中提到,“关于近代文化名人,后世多有夸大失真之传”,因而,他查找了很多的史料,目的就是为读者还原文人作者们真实的一面。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我们其实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1 他们也曾努力想要走进“小圈子”


今天的我们来看民国时期的文人,脑子里总会飘过很多名字,林徽因,郁达夫,沈从文,冰心等。曾经一度,我以为他们并不是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只有当我们翻开他们的档案时,才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从民国中走来。


我也曾一度以为,文人是清高的,他们从来就不屑于与一群人为伍,他们始终有着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岁月的刀子在他们的阅历里进行雕刻,当个人的觉悟慢慢地提升,当他们对时代的敏感已经超乎同时代的很多人,他们的作品就出世了,然后流传了下来。


然而,好像并不是。在谭伯牛老师的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文人们也会努力想要走进某个小圈子中。


因为这样的心思,所以被钱钟书先生用作品给映射出来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当时文人们的点点滴滴。


读到这里,心里面突然地觉得,原来大家都一样。年少的时候,我们热烈,奔放,却总是无门可进。所以我们有时候难免会委屈自己去走进某一个圈子,哪怕那一群人和你之间,完全没法臭味相投,亦或是志同道合。


东撞撞,西捶捶,才发现,不适合是真的不适合。所以才退了出来,重新打磨自己,觉悟高的人最终自成一派,觉悟低的人为了融合圈子活成了别人的配角。


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曾经看过一句话,“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今天看来,我们都曾强融过,因为都曾想着通过圈子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作品有时候刚好是内心的反衬


说起郁达夫,相信很多人从语文课本上了解到的,就是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后来的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并不低,然而今日细看其情感之路,不过也是一名极其小气的男子。


说起沈从文,都说湘西就是因为他出了名,那部《边城》如今依旧会在很多人的藏书架上,然而回看他的感情之路,多少让人看出其中的强求了。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作品,是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想法,要么是借助作品表达对现实中的不满,要么是映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要么就是把现实中的不完美在作品中完美表达。


林林总总,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一部作品时,我们需要辩证的思维,细看书中的记载是出于什么样的背景与心情,这样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初衷。


看着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感情之路,甚至于后来,郁达夫在报纸上刊登老婆出轨,以及两个人婚姻的结束,多少让人有点想到今日夫妻对证公堂的画面。


看着沈从文为了追“密斯张”,不停地写情书,写到最后直接把对方写愧疚了,然后追妻成功,顿时觉得他们身上的这种多疑,偏执的人格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当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他们的作品时,很多原先的理解是有可能被推翻重建的。


就像今日,我们看一个人,我们看他做的事情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他平日里的为人处世与性格习惯,毕竟并不是每个人做事都是出于“情怀”,有的人是为了“功利”。


所以,当一个有情怀的人,遇上一个功利的人,早期的时候或许出于做事的目的觉得惺惺相惜,长此以往,却有可能因为精神上的追求分道扬镳。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3 应解人间不自由


当我认真地看完这本书,我终于可以理解这本书为何叫《应解人间不自由》了,其实,人间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后人的我们看着历史上的那些名人,看着被包装之后的形象,我们有时觉得,他们活着的那个时代,为何可以如此自由,我们为何又是如此步履难行?


用黄蕙兰谈到她与顾维钧的婚姻时说的话:“虽然在法律上离了婚,但我没有让家散掉。”她依旧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她始终维系着一个家庭的和谐。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很美好的,但是这些美好有的却是可以塑造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外人始终没法看懂当事人的很多选择。


在那个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得不说,他们的生存是艰难的。但是他们的思想恰巧又是开放的,他们的思维又是新鲜的。所以,我们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时代交错的影子。


其中,让我觉得意难平的,大概就是萧红了,她的那部《呼兰河传》至今还是很有名。可谁又能想到,她的人生经历却是那么悲伤。她曾经说过:“我总是一个人在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以后去日本,又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似的。”


可以说,萧红是近现代女子自我觉醒的代表,她的思想独立了,然而皮囊却还是没有。所以生命的最后,她是不甘的。她的文学造诣其实早就高于她的丈夫萧军,只不过在那个年代里,或许整个社会还没做好准备迎接这场地位的改变。


挺喜欢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的,他说:“拒绝以讹传讹的臆想,理性观察时代的爱恨情仇,以平视化的视角讲述文化名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这世间的不自由,我们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人间   文学作品   动荡   文人   民国   感慨   圈子   岁月   来源   作者   时代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