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日斤

研究背景

清朝期间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机构改革与设置。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吸收了汉族传统经验与机构模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国家机构体系。

这种极端化发展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模式,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后人了解清朝政治制度、文化传承及其历史演变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今天我将通过探究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在政治机构方面的极端化发展,通过对康熙、雍正、乾隆等有作为的统治者在国家体制与机构设置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行分析。

进一步探究这些改革与设置对于清朝康雍乾盛世的出现以及清朝近三百年基业的影响,为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提供参考。

论点:探索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

一、置内阁,完善中枢辅政机构

清朝在其末期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导致了政治制度的腐败和不稳定,为此,清朝试图通过置内阁来完善中枢辅政机构,以期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改革。

顺治帝亲政后,他意识到清朝政治制度的混乱和不完善,于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采用明朝中枢辅政机构的体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治理军国大事的中枢辅政机构。

这一举措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内阁制度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然而,内阁制度的建立并未解决清朝政治制度的根本问题。

议政王鳌拜作为权力集团的代表,不满内阁的成立,试图恢复内三院,进一步削弱内阁的权力,造成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康熙九年,康熙帝又再次改变政治体制,重新将三院改为内阁,以利于皇帝的控制,内阁制度从此开始趋于稳定,并在组织机构上进一步制度化。

内阁以大学士为首领,分兼殿阁衔,名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衔称,大学士且例有兼职,可兼各部尚书衔。

内阁的设立,为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撑,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内阁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内阁成员往往是八旗子弟和进士出身的官僚,他们在内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关系,而非能力和才干。

此外,内阁的职能划分较为模糊,不同内阁成员之间的职责也存在重叠和冲突。

这些问题在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也成为清朝政治制度不断落后的原因之一。

总之,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置内阁,完善中枢辅政机构是清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内阁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政治制度的中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加强,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内阁制度的实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也成为清朝政治制度不断落后的原因之一。

二、独具居特色的军事机构

清前期的军事机构是清朝机构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是在清初征战以及满汉地主建立联合政权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更具有特色。

在军事领导体制与机构设置方面,清朝参照了明朝制度,但主要是在原有的满洲八旗军事体制上发展起来的。

八旗是满洲民族的传统武装组织,由满洲八大姓族组成,是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在清朝定都北京后,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朝“经制兵”,实行分别建立机构管理。

八旗军分为驻守北京的“禁旅八旗”和分驻京畿及全国战略要地的“驻防八旗”,相应调整与建立了八旗军政机构。

在机构设置上,清朝采取了集中控制京师、战略要地及“镇戍”城镇等军事任务的方法。据此,清朝设立了各级军事机构。

京师设有镇卫、提督、提举、都督等军衙门,辖区包括八旗、绿营、武备等部队。各地设有镇抚使、巡抚、总兵等,管理辖区内的军队。

此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兵器制造的军器监,以及专门负责军马养护的马政司等机构。

此外,清朝军事机构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即为蒙古、藏、回等民族提供的驻防军。

这些军队不属于八旗或绿营,而是由各自的王公负责组建,主要任务是守卫边疆,防御外族入侵。

这些驻防军的组织形式和军事管理方式与八旗体制有所不同,但也遵循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尽管清朝的军事机构是在满洲八旗军事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它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康熙年间,清朝开始建立新的军事机构——驻防。驻防是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控制而建立的,它的军事部署主要由边防、巡边和守边三个方面组成,用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平定内部叛乱。

然而,随着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军事机构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使得其在对抗外敌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效果逐渐减弱。

例如,由于八旗军队长期驻扎在城市中,渐渐地失去了战斗力,而蒙古、藏、回等民族驻防军的管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此外,清朝还存在严重的财政问题和地方割据现象,导致军队的装备和士气下降,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三、军机处的设置与皇权的进一步集中

清朝在雍正年间,经历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的改革时期。军机处的创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而产生的。初设时名为“军需房”,主要负责军需物资的调配。

但在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处被改名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同时颁发了“办理军机”印信银印,其职责也随之扩大,成为一个集皇帝谕旨、处理奏折、协调军务、管理机密等职责于一身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的创设,实际上是清朝又一次涉及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军机处成立后,逐步取代了满族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

军机处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是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

军机处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

在清朝时期,皇帝对于官员的任免、晋升、调动等都要通过谕旨下达,而军机处则是处理这些谕旨的具体机构。

另一方面,军机处也是一个协调军务、管理机密的机构。清朝时期的军务往往涉及到战争、地方治安等重要事项,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除了撰写和处理官员上报的文书外,军机处还拥有多项职责,包括颁发诏书、检查各省军备情况、管理军械器械、掌管全国兵役等。

这些职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军机处成为清朝的最高决策机构之一。

军机处的成立和发展,不仅使得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而且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军机处的成立是清朝在政治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也是清朝在封建专制主义道路上进一步走向极端化的标志。

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体现了清朝皇权的进一步集中,也是清朝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四、笔者观点

清朝封建君主专制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虽然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但是它留下的种种问题和遗产,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化发展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寻找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J] . 宁可 . 文史哲 . 2009,第001期

2.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和中央集权制建立与发展的探讨 [J] . 孙日亭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1986,第002期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皇权之区分 [J] . 毕凤芹 .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 2008,第11期

4. 论小农经济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J] . 騹驰 . 云南社会科学 . 1985,第004期

5. 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与文艺功能论 [J] . 邓乔彬 ,焦忠祝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第001期

6.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漫长 [C] . 张希斌 . 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 2007

7. 胡如雷史学研究——以《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A] . 王志伟 . 20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君主专制   清朝   封建   军机处   专制主义   内阁   中国   政治制度   机构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