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当了丞相之后不仅盗土,还将矛头对准了陈汤

“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匡衡靠着偷光而发奋读书,最后官至丞相,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励志的榜样,鼓舞着大家奋发学习。

然而,匡衡的结局却并不那么美妙,他最终是以“盗土”的罪名被贬为庶人的,倒是也应了那句老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老话。

另外,匡衡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主人公陈汤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恩怨,或者说匡衡在当了丞相之后,仗着权势,曾屡屡打击陈汤这位民族英雄。


凿壁偷光

匡衡可谓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跃迁的典型人物,他并非士族出身,祖上世代都是真正的农夫。

匡衡家中虽然没有读书人,但是他有一个亲戚识字,这才让他有了读书的机会。

匡衡家中没有书,他便通过给人下苦力的方式,从别人那里借来书读。

等匡衡渐渐长大,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之后,因为一天到晚都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他心中焦急万分。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墙缝中看到一丝亮光,原来是隔壁邻居家的灯光。

于是,匡衡便拿来小刀,将墙壁上的缝隙挖大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更加充足,他便借着隔壁家的灯光,开始看书。

匡衡就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读书,得以拜入博士门下,最终成功踏入仕途,并且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得以封侯。

然而,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励志,其本身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所谓“不问自取视为偷也”,匡衡邻居家有灯,但是他却没有通过正常的方式来借取,反而用凿壁的方式偷用,本身是不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用的只是灯光,用了别人的,也不会少一分,这怎么能算偷呢?

但是,我们深想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匡衡“凿壁”到底是凿的谁家的墙壁?

若是匡衡凿的是邻居家的墙壁,显然这种做法对邻居家的墙壁本身是一种破坏,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盗”了。

若是匡衡凿的是自家的墙壁,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匡衡家与邻居家共用一堵墙壁,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不是没有。

一般而言,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兄弟之间,一般是长辈盖房子之后,兄弟几个分家了才有可能共用一堵墙壁,否则的话,是不太可能跟外人共用的。

如此一来,暂且不说两家关系非常亲近,就说这堵墙壁本身,匡衡家最多也就只拥有一半,另一半也应该是邻居家的才对。

总而言之,“凿壁偷光”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是行为本身却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匡衡的仕途

匡衡因为家境贫寒的原因,所以读书并不多,但是不得不说,他的天赋非常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得以拜在一位博士的门下学习《诗经》,这也让他有了踏入仕途的机会。

在汉朝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自下而上的察举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征辟

征辟制度就不用多说了,前提条件就是要有 一定的名望;而作为主要选拔方式的察举制,其实就是科举制的前身,很多科目都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出仕的。

察举制中有一科叫“贤良文学”,考的就是文学上的造诣,实际上就是对经学的理解,作为博士的学生,匡衡有了参与考试的。

当时,考试的规则是,得甲者,可为郎中;得乙者,可为太子舍人;得丙者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一连考了9次,这才中了最低的丙等,得以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是,匡衡对《诗经》的理解非常独特透彻,后来的儒学之士就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


时为太子的汉元帝就喜欢听匡衡说《诗》,因此对他非常有好感。

待汉元帝上位之后,便将其升为郎中,后来又生升为博士、给事中等官职。

恰逢此时,长安一带屡屡发生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匡衡趁机引用《诗经》阐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得到了汉元帝的赞赏,这才一路青云直上,最终官至丞相。

匡衡与陈汤

说到陈汤,就不得不提他那句气势磅礴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是历史上少有的一战封神的武将,他的主要功绩是诛杀匈奴郅支单于。

大约在公元前60年左右,当时的匈奴单于死后,引发内乱,五单于争位,最后演变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互相攻伐。

呼韩邪单于可能很多人都清楚,就是后来的南匈奴单于,也就是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


在开始的时候,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为了得到汉朝的帮助,都将自己的儿子作为质子遣送到长安。

后来,因为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朝觐天子,使得大汉的天平偏向了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便将目光瞄向了西域一带。

郅支单于一连攻破了呼偈、坚昆、丁令,威震西域。

后来,郅支单于又遣使来到汉朝,顺便要求带走在长安做质子的儿子,汉朝本着已经替他养了儿子10年的恩情,决定好人做到底,就派卫司马谷吉将她的儿子送到西域 。

没想到,郅支单于背信弃义,杀死了大汉的使者谷吉等人。

他知道此行必定会触怒大汉,于是一路向西,跑到康居国,与康居王坑瀣一气,互相将女儿嫁给对方,一起攻打大宛、乌孙等国。

公元前36年,都护骑都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大谋,他见郅支单于威震西域,欺凌乌孙、大宛等国,心中担忧,此人将来一定会是西域大患。

因为郅支单于曾经有杀害汉使的仇恨,所以陈汤决定将替大汉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但是,陈汤二人远在西域,也不可能兴师动众从汉朝调兵,于是他决定“以夷制夷”,用在西域屯田的官兵,带着乌孙等西域诸国的兵力去攻打郅支单于

陈汤的想法得到了正使甘延寿的支持,于是甘延寿决定上书给汉元帝,请求朝廷下旨让西域诸国出兵。


但是,陈汤却觉得,朝堂上的公卿是不可能答应他们这种“非凡之策”的,于是他趁着甘延寿生病的机会,矫诏调发西域诸国的把军队以及车师国屯田的官兵,直接杀向康居国,最后杀死了郅支单于。

陈汤与甘延寿此番虽然杀死了汉朝的心腹大患郅支单于,但是他们假借朝廷的名义,却惹怒了朝堂上的公卿,尤其是丞相匡衡,非要将其置于死地。

除了匡衡之外,中书令石显因为想要将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而被拒,也怀恨在心,便与匡衡一起上书论罪,希望汉元帝从重治二人矫诏之罪。

虽然石显权势滔天,而匡衡又位居丞相,但是朝堂上依旧不乏忠义之士,原宗正刘向便是陈汤的坚定支持者,最终在刘向等人的力保之下,陈汤才没有因匡衡等人的为难而被下狱。

匡衡见一计不成,便又在立功之上处处阻挠。

原本,大多数人都觉得封赏的事再简单不过了,郅支单于是匈奴单于,按照捕斩单于的军法对甘延寿和陈汤进行封赏就行了。

可是,匡衡又不满意了,自从大汉开国以来,斩杀敌国君主的只有开国之时追斩项羽的灌婴、以及二次远征西域斩杀大宛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灌婴被封赏了五千户,而李广利则被封了八千户,要是按照这个军中惯例,那还得了?

于是,匡衡跳出来说道:“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意思是郅支单于只是从匈奴中被赶出的一个窃据单于之位的冒牌货,算不上一国君主。

虽然匡衡的话有失偏颇,但是当时呼韩邪单于毕竟已经臣服大汉,在名义上他才是汉朝承认的单于,按照这种说法,匡衡的话也有些道理。

所以,汉元帝就准备按照安远侯郑吉当年迎降逐日王的旧例来封赏,当年郑吉被封赏了1090户,那给陈汤二人封个千户总可以了吧!

然而,匡衡依旧不满意,自己身居丞相之位,才不过被封了个647户,他们二人不过在西域杀了个落魄的匈奴单于,怎么能比我还高呢?

于是,在匡衡与石显二人的“据理力争”之下,汉元帝再次无奈退步,只给了陈汤二人各自封赏了300户

不久之后,汉元帝病逝,汉成帝即位,匡衡依旧没有放过陈汤,以他从康居国夺取财物为由,上书罢免了陈汤的所有官职,这才罢休。

《汉书》: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复奏:“汤以吏二千石奉使,颛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官属曰绝域事不复校。虽在赦前,不宜处位。”汤坐免。

匡衡的结局

前面提到过一个人,那就是与匡衡一起对付甘延寿与陈汤的石显,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宦官,可以说是汉朝第一个专权的宦官。

汉元帝时期,石显仗着汉元帝的信任,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扰乱朝政,很多忠直之臣都遭到了他的迫害。

汉成帝上位之后,丞相匡衡便上书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的罪恶,并纠察其党羽,铲除了这个朝中奸佞。

但是,匡衡的做法却也遭受到了众人的质疑:匡衡为丞相多年,石显迫害忠良之时,你这个丞相当了缩头乌龟,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此时石显失势,你才敢放马后炮,你又算哪门子忠臣呢?

《汉书》:“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

也许汉成帝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有人上书狂很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封土四万多亩的时候,便顺势将其贬为庶人。

匡衡勤奋好学,是世人学习的榜样!但是,他在功成之后的所作所为,却早已忘了初心。石显势大之时,他阿谀权贵;对付民族英雄陈汤之时,却罔顾国家大义,因此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凿壁偷光   丞相   单于   延寿   西域   封赏   汉朝   匈奴   矛头   大汉   墙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