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杀了他们,甲午海战必胜,八国联军难入侵

#头条创作挑战赛#

晚清之败,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晚清的失败源于清廷机制腐化,以及慈禧手下一大帮不干正事的庸臣。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并没有让慈禧看清那些庸臣的真面目,反而让他们继续玩弄权柄,勾心斗角。这种状况最终导致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蒙受百年耻辱。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甲午海战的失败,会发现有四个人难逃干系。这四个人被称为晚清四大罪臣,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错误决策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并从中吸取教训。

第一个晚清四大罪臣是翁同龢。他是光绪的老师,清流派帝党的头子,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如果此人身上满是正能量,那么他确实可以成为大清的幸事。可惜的是,他满身都是负能量,给大清带来了灾难。

翁同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在日本舰队入侵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和李鸿章联手一致对外,反而希望通过借外力削弱李鸿章的势力。此外,在翁同龢掌管的军机处,不仅未及时补充北洋水师的军备,反而克扣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装备老化和弹药过期。结果,这支使用了400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万七千余水军葬身海底。

从这些方面来看,翁同龢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大罪人。

第二个晚清四大罪臣是张謇。在甲午战争前期,他曾给翁同龢出过主意,建议借助日本人之手消灭李鸿章的军事力量。他提议让李鸿章调往前线,由湘系大臣接任直隶总督一职。这样一来,甲午战争就不再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战争,而变成了一场国内战争。同时,他还诋毁北洋水师将领是“残丁败叶”,并称李鸿章为“贪生怕死”。

北洋水师在前线奋战,但在后方却遭到朝廷的惩处。就在日本舰队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坚持死守渤海湾,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终导致日本舰队轻易地打到了中国海岸线。正是因为张謇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行为,才加速了失败的发生。因此,他也被视为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二大罪人。

第三个罪臣是张仲炘。此人在甲午战争中也没起好作用。面对大敌当前,应该团结一致,将士们在前线流血,朝臣们却在背后给他们捅刀子。而张仲炘恰恰相反,在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激战之时,他却状告李鸿章,声称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私通日本,并且还说李经方的儿子是日本天皇的“附马”,试图将李鸿章置于死地。这份奏折被翁同龢夸赞为“语绝奇”。

如今人们都在怀疑,这个孙子是否是日本奸细?他的这种行为,就像当年秦桧整死岳飞。张仲炘竟然如此卖力地替日本出谋划策,难怪甲午海战会惨败。因此,可以说张仲炘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三大罪人。

第四个罪臣是李秉衡。这个人也是清流派人物,在甲午战争期间,他担任山东巡抚。按理说,李鸿章率军作战,他应该大力支援,军民团结,方可战胜倭寇。可这家伙反正义而行之,处处与李鸿章作对。

北洋水师需要援助,他却以种种借口拒不发兵,最终使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北洋水师孤军奋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但最终因孤立无援而溃败。眼看着倭寇围攻而不上去帮忙,李秉衡也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第四大罪人。

晚清这四大罪臣,如果慈禧是一个英明的老太太,在甲午海战之初就应该发现苗头不对,并将他们杀掉。如此一来,北洋水师定会士气大增,同时军备也会得到有效补给。借着北洋水师的勇猛和充足的弹药,再加上给力的后方支援,甲午海战必然能够胜利,说不定还可以继续壮大势力,直接打到东京去。

有了甲午海战的胜利,就不会有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因为在八国联军入侵中,日本是主力,占40%的兵力。如果打败了日本,八国联军也很难成功入侵。但很遗憾,慈禧并不是一个英明的老太太。如果她是的话,“大清”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后来也不会有数千万百姓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

一步错,步步错,罪臣当杀不杀,祸国殃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甲午   晚清   海战   联军   甲午战争   北洋   水师   日本   罪人   舰队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