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思想初探

一.管仲强国富民思想初步形成

管仲,尊称管子,约公元前723年或719年一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人。他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躯”“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今又有“改革之父、商业之祖”的赞誉。

管仲少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贫苦,年少时便挑起家庭重担,维持家庭生活、照顾多病母亲。他年轻的时候为养家糊口、曾四处奔波,曾和好友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年或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辅佐公子小白回到齐国为君主。)一起合伙经商,辗转各地。后来在鲍叔牙的引荐下管仲来到齐国为相。

在齐国。齐桓公任用他为“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设“卿”职位,是高级长官,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丞相”。),管仲上任后联手鲍叔牙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按照人们的职业、生产状况划分行政区域、改制军队,使“士、农、工、商”人员相对独立。按照土地肥瘠好坏分等级收税,制定选抜人材的制度,依照齐国特点发展盐、铁生产,铸造货币,使齐国富强。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在位执政40年,功绩显赫、名垂千古,齐桓公称之为“仲父”。

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稳定大局

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国势衰微、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各诸侯国虎视耽耽、蓄势待发、皆有发展势力,称霸中原之野心。齐国幅员广大,物产丰富,尤其拥有渔盐之利,最具有称霸的客观条件。公元前698年,齐僖公死了,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诸儿、次子叫纠、三子叫小白,根据当时继承君位的惯例,齐僖公死后他的大公子诸儿当年即位当了国君,即齐襄公。齐襄公在齐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暴君,对百姓欺压残暴,百般欺凌压榨。面对暴君的道行逆施,齐国广大百姓义愤填膺、敢怒不敢言,在忍无可忍的情況下,百姓纷纷外逃谋生。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耳闻目睹了哥哥齐襄公荒淫无度、胡作非为、惨无人道的情景,为本国危在旦夕而担忧,无奈之下也逃离了齐国,以防不测。公子纠在管仲辅佐下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到了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果然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他手下官员连称、官至父和他的堂弟公孙无知(姜姓、吕氏,名无知,是齐僖公的侄子。)杀害,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自诩“齐废公”。好景不长,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夫雍廪等群臣齐心协力又把“国君”公孙无知杀死了,公孙无知被杀后,国内一片混乱。由于齐襄公没有儿子,死后由谁来继承君位呢?

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闻讯后,都迫不及待地想着回国争做国君。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了不让其弟公子小白抢在前头,便带领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管仲遇到公子小白后,拉弓射箭,“嗖”的一声,只听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了下去。管仲认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无人再同公子纠争夺君位了,就慢慢地由鲁国往齐国走去。当他们到达齐国境内时,却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当上了国君。原来,管仲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公子小白没有受伤,更没有被射死,大叫一声倒下去,那是假装的。待管仲走后,他们抄小路、走捷径、日夜兼程,火速到达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公元前685年吕尚的第十五代孙子小白在人们的拥戴下,做了齐国国君,他就是威震中原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生于临淄又称营丘,公元前685年即位)。

齐桓公对管仲由于一箭之仇怀恨在心,公元前684年下令攻打鲁国发起了齐鲁长勺(今山东莱芜一带)之战,虽已失败而告终,但齐强鲁弱,还是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强迫鲁庄公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管仲被押在囚车里送回齐国后,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荐贤重用管仲。齐桓公说:“管仲企图一箭射死我,怎能重用他呢!”鲍叔牙婉言劝说道:“正是这事证明了管仲对主公的忠心,如果主公要建立霸业,必须任用管仲。”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再三劝说之下,终于晓之以理,同意并果断任用管仲为相国(简称“相”、古代官名、即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晋国,是百官之长,仅次于国君的职位)。

三,管仲改革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管仲深感齐桓公的不杀之恩,他决心尽己所能、对国尽忠,大胆地向齐桓公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创新思想,并说道:“要想富国强兵,就要发展生产,而要发展生产,首先要动员百姓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其次,要鼓励百姓饲养猪马牛羊,种植桑麻果木;同时,还要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只要生产发展了,百姓的负担减轻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齐桓公听后质疑道:“照你所言,那得需要多少钱财呀?”管仲进而解释道:“主公不必为此担忧,我国地大物博,东、北两面靠海,南面群山连绵,西面是大平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越的地理资源,上山可开矿铸钱,下海可煮水为盐,平原种地、五谷丰登是“大粮仓”,这些不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源吗?”对于加强军队建设?管仲也向齐桓公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管仲为相期间实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等一系列的整顿改革,其方案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行政区划。把国都以内的地区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乡、商乡各3个,士农乡15个。士农乡居民全部是甲士和农夫,甲士专门练兵习武,农夫则闲时练兵、忙时生产;工商乡居民全都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不服兵役,只干专业;把国都以外的农村划分为5个属区,属下有县、乡、卒、邑、家五个级别。整顿后的“士农工商”分区定居,不许随意迁徙和杂居。在加强对各类人员进行管控的前提下,保障“士农工商”不同专业的各类人员相对稳定,做到居有其所、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履职尽责,积极致力于社会各项生产劳动。

改革军制、加强军队建设。实行“寓兵于农”的战略思想,规定只有“士乡之民,才能服兵役。士乡居民每户出兵一人,5乡为一军,每军1万人,15个士乡分为3个军,共3万人。每家出一个人当兵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良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三个军分别由齐桓公、国子、高子率领。这一改革措施,既有利于保证齐国兵源,又有利于平时的训练和战时的密切配合,从而增强了军事力量。

改革税收制度、多方发展经济。实行“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利于贫瘠土地的开发,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的同时,管仲又根据齐国地近大海,有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利用官府力量发展工业经济。如,炼铁业、煮盐业、制币业等等。

管仲改革思想逐项得到落实后,没用几年,齐国便成为春秋初期诸国中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与此同时,管仲又打出了“尊王攘夷”(最早出自《春秋公羊传》,本意是“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即,尊奉周天子、抵抗外来民族部落。)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河北北部“戎族”,制止了“北狄”的侵扰,挽救了“邢”“卫”两国。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一方,奠定了基础。

四. 齐桓公最先称霸春秋,管仲功不可没

(1) 齐桓公不计前嫌、不念旧怨,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改革方案的实施使齐国在春秋初期首先富强起来,为齐桓公夺取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

(2)管仲抓住“天子(周庄王)刚死不久、新天子周僖王刚刚即位,宋国发生内乱、群臣杀死宋闵公、另立新君主”等契机,审时度势,向齐桓公出谋划策。齐桓公根据管仲的计谋,发出了“尊王攘夷”的号召。当时周王虽已丧失实际上的权威,但在名义和传统观念上仍是“天下共主”,还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只有以“尊王”相号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周王室衰微情况下,周围的一些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少数民族,乘机向中原扩展勢力,一些弱小的诸侯国抵挡不住他们的进攻,需要大国出面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抵抗。所以,“攘夷”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号召力。可见,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争霸策略是最合时宜的。

(3) 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曾“九诸侯会”,即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如,他和宋、陈、蔡、邾四国“北杏(今山东东阿附近)会盟”,公元前681年冬天齐鲁两国“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地会盟”,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四国“鄄(今山东鄄城县)地会盟”,公元前667年鲁、宋、陈、郑四国“幽地{今河北天津一带}会盟”等九次。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一说兰考县)会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会盟。根据《左传》等史料记载,是年,曾两次在此会盟,通过这两次会盟,齐国不仅与鲁、宋、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相会结盟,而且周天子(惠王)也派遣代表参加,会后还派使者到齐国,正式任命齐桓公为“侯伯”(那时用“伯仲叔季”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宋国地位最高为公爵国即一等国,而齐国才是侯爵国即二等国。)表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五.后人对管仲的高度评价

管仲年少时家中贫穷,常与鲍叔牙在一起合伙做生意,分红时,他常沾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还是待他很好,从不埋怨。不久,鲍叔牙跟随了齐公子小白,管仲跟随了齐公子纠。后来,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牙便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相后,在齐国掌管朝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联合诸侯,稳定了当时天下混乱的局面,这些都是出自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从前我贫困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挣了钱我总是自己多分一点,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心,他知道我很穷。我曾为鲍叔牙的事出主意,却反而使他的处境更糟糕,他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我没赶上好时机。我曾做过几次官,都被君王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知道我没碰上好运气。我曾几次出战,但中途都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有老母。公子纠失败,我自甘囚禁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拘小节却以功名不能显赫天下而羞愧。生我者父母,理解我的是鲍先生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自己甘心做下属。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代享用薪俸,十几代人拥有封地,许多还是齐国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大称道管仲的才干,却称赞鲍叔牙能够知人善荐。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后,凭借齐国这片处于东海之滨的小小国土,靠商业和手工业积累钱财,使得国富兵强,并且在政策上注意与老百姓的好恶态度保持一致。所以,管仲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仓库满了,人们才去讲求礼节;衣食充足了,人们才能顾及荣辱,君王的生活遵循一定的制度,就能和亲人们保持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讲究礼义廉耻这四种德行,国家就等于灭亡。政府的命令如流水的源头,就会顺合人民的心愿。”因此,他的政令通俗而容易执行,老百姓所盼望的事情,他就去办;老百姓所讨厌的事情,他就废除。他主持政事,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失败转为成功。他注意发展经济,慎重地权衡国家利益。齐桓公本来生其妻郑姬的气,要发兵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劝桓公去征讨楚国,谴责他们没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澄清酒滓所用的草)。齐桓公原想北伐山戎,但管仲劝他肋迫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齐鲁两国在东阿会盟,齐桓公想否认与曹国定下盟约,管仲却劝他实现了盟约,诸侯因此都归从了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索取,就有了为政的法宝。”

管仲当官后很阔,财产可和齐王公室相比,他娶了三种姓氏的女子,还用了诸侯宴会时使用的“反坫dian四声”礼(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在坫土筑成的平台上,此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齐国人并不觉得他讲排场。管仲死后,齐国继续遵从他的政治方针,所以常在诸侯中称强。

六.管仲思想对后世影响

相公,即相公庄村(一村、二村和三村),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下辖村,一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驻地东段。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曾寓居于此,“管鲍分金”遗址碑仍存在、故事传说源远流长、至今耳熟能详。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分金”古代临沂自古就是南北通衢、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讲究“惟德生财”、“富而不骄”。著名的经商典范故事“管鲍分金”就发生在河东区相公驻地,至今还有“分金台”遗存。俩人经商的佳话被世人所崇尚。“管鲍之交”“管鲍遗风”遂成为千古佳话。二人的友谊,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充分体现合作共赢、情比金坚的经商理念,对于今天从事商贸而言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虽非管仲全部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

齐相管仲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总集,于战国初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由管仲学派所编撰成书。原书86篇。

汉刘向编定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故今本《管子》仅七十六篇。

附:相关链接

封齐地强大国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周武王把他的一些亲戚、功臣封为侯,每个侯都有一块封地(诸侯的封地,子子孙孙可以世袭)。吕尚(姜子牙)因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过程中立有大功,在周武王大封诸侯的时候,就被封到了一块叫做“齐”(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地方。这样,吕尚一家便迁到了齐地,并以此为地盘儿,不断扩充势力,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成了东方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诸侯国——齐国。

足智多谋故事多 :管仲“买鹿之谋”的故事便是其一。

主要参考文献:

《中小学历史教学实用手册》(徐云龙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8)

《九年制教育.四年制初中实验课本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青岛出版社 1991.4)

《中国宰相传》(赵文波编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6)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申海田 仝晰纲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12)

《历史小故事丛书选辑》(先秦部分 本社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5)

《中国历史百科》(徐寒主编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0.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管仲   国君   河东区   公孙   齐国   相公   公元前   诸侯   公子   春秋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