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锡克教帝国的第二次约架

第二次英锡克教战争再次见证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北部击败锡克教帝国。这场战争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为开端,包括伤亡惨重的奇利安瓦拉战役,但冲突最终由印度共和军在1849年2月的古吉拉特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EIC和


自1757年普拉西战役和1764年布萨尔战役胜利以来,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在掠夺领土,除了其他财富外,还给英国带来了大量的地方税收收入。EIC继续扩张,并在三次英迈战争中击败了南部的迈索尔王国,在三次英马拉战争中击败了印度中部和北部的印度教王子的马拉塔联盟。接下来是向东北扩张,并在英尼战争和三次英缅战争中取得了更多的胜利。EIC的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目标是印度西北部和旁遮普,锡克教帝国的中心地带。


旁遮普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今天覆盖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区。随着莫卧儿帝国的逐渐衰落,锡克教帝国崛起了。锡克教的领土被划分为12个部落或军队,每个部落由一个首领领导,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最伟大的锡克教领袖是“拉合尔之狮”兰吉特·辛格。他通过使军队现代化,征服木尔坦和克什米尔、拉达克和白沙瓦,建立了锡克教帝国。这种扩张给东印度公司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在他们在北方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中失败之后。

1839年,锡克教徒、阿富汗人和英国人签署了一项条约,以保护现有的边界。兰吉特·辛格于1839年6月去世,政治动荡削弱了锡克教政府对自己军队的控制。拉吉特·辛格最小的儿子杜莱普·辛格在1843年被选为新的锡克教统治者,但由于他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金德·考尔作为摄政王统治。金德考尔支持对英国的军事行动,因为即使锡克教徒输了,这也会减少军队的规模,也许会结束将军对政府事务的干预,当然也会减少军事政变的威胁。

印度共产党利用动乱,于1843年征服了信德省。相信东部的一些锡克教导弹支持与EIC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英国准备在旁遮普邦开战,并在锡克教邦的东南部集结了一支4万人的军队。在更广阔的帝国世界里,英国人不再认为锡克教帝国是一个有用的缓冲区,以防俄罗斯帝国扩张到阿富汗和印度北部——所谓的大博弈。锡克教徒现在不得不与看似势不可挡的东印度公司军队作战。



1845年12月11日,一支庞大的锡克教军队越过萨特莱吉河进入EIC领土,第一次英锡克教战争爆发。尽管锡克教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特别是其炮兵部队,但在战争的所有四场主要战役中都遭受了失败:1845年12月18日的穆基战役,12月21日至22日的费罗泽沙战役,1846年1月28日的阿利瓦尔战役和2月10日的索布伦战役。除了阿利瓦尔之外,所有的战斗都导致双方伤亡惨重。虽然EIC部队勇敢而纪律严明,但锡克教徒的损失也不小,因为战场上的几位锡克教徒高级指挥官只关注一旦政权更迭,他们的位置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次又一次,当更积极地使用骑兵很可能为锡克教军队赢得胜利时,防御战术被使用。普通的锡克教军队和军队感到他们被将军们严重地失望了,尤其是锡克教总司令泰杰·辛格和拉尔·辛格(1866年去世),他们两人都在英国的新统治下获得了重要的职位。许多人认为他们应该再一次抨击英国人,特别是考虑到结束第一次战争的和平条约的苛刻条款。


起因:拉合尔条约


根据3月9日签署的《拉合尔条约》的条款,旁遮普成为一个“赞助国”,锡克帝国的部分地区——萨特莱吉河以南的领土——直接受到印度帝国的统治。名义上,达利普·辛格仍然是官方的锡克教王公,但受到一位英国居民和一个摄政委员会的监视,摄政委员会包括两位同情印度共产党的将军泰杰·辛格和兰约德·辛格。锡克教军队被永久削减,所有大炮被没收,再也不能招募外国雇佣军。EIC收到了巨额赔款;他们还接管了查谟和克什米尔(作为赔偿的一部分)。考虑到这些苛刻的条件,那些想要重启战争的激进锡克教徒辩称,如果他们能打败印度共产党,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有很多收获。军国主义者不仅获得了成千上万因锡克教军队解散而失去工作的前士兵的同情,而且还获得了在英国新政权下失去职位的社会成员的同情。还有许多人对传统宗教和文化习俗的不断侵蚀感到不满。另一个痛处是1847年8月金德考尔的流亡,她与儿子分离,被关在谢赫布尔的堡垒里。叛军变得越来越有组织,并选择了木尔坦设防城市的前总督穆尔拉吉作为他们的名义领袖。


第二次战争

第二次英锡克教战争于1848年4月开始,主要在曾经是锡克教帝国的南部和西部进行。第二次英锡克教战争包括以下关键战役:


——1848年4月至1849年1月22日

拉姆纳加尔战役——1848年11月22日

萨杜拉普尔战役——1848年12月3日

奇利安瓦拉战役- 1849年1月13日

古吉拉特战役- 1849年2月21日今年4月,两名英国军官在木尔坦被两名守军逃兵谋杀,这一事件引发了第二次战争。EIC的受害者是威廉·安德森中尉和居民帕特里克·万斯·阿格纽。这座城市随后被叛军占领。EIC在5月至6月间派遣了一支部队重新夺回木尔坦,但由于只有5000人,规模太小,无法发挥作用。这种最初的反应至少遏制了叛乱,防止了叛乱蔓延到其他堡垒和城市。随后,一支规模更大的EIC军队于8月至9月被派去围攻木尔坦,但其重要的锡克教特遣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剩余的核心部队被迫撤退。这次惨败只会鼓励更多的锡克教徒加入叛乱。更广泛的EIC的反应是谨慎地等待难以忍受的酷暑结束,同时控制旁遮普的几个堡垒,但这只是升级了当地对英国统治的抵抗。叛乱正在旁遮普蔓延。


木尔坦风暴


9月和10月,EIC集结了两支大军,准备派往旁遮普重新控制那里。一支军队被派去夺回木尔坦,另一支被派往拉合尔北部的动乱地区。EIC再次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混乱的占领战争。木尔坦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


…四七十英尺高的六角形墙…墙的前面有一条25英尺深、40英尺宽的沟,旁边是一个冰川。在堡垒内,在一个相当高的海拔上矗立着城堡,它本身就非常强大。城墙上布满了80枚炮弹。


整个12月,木尔坦一直被包围,EIC部署了大炮来轰炸堡垒,正如约翰·克拉克·肯尼迪所描述的:


多么奇怪的景象!先来的是护送队和24磅重的马车,每辆马车由20头壮美的公牛拉着,每头公牛后面跟着一头大象。每当他们走到一个陡峭的地方,它就低下头来推枪。

在炮兵发挥作用后,首先摧毁敌人的大炮,然后集中精力轰击城墙,步兵向这座设防的城市挺进。在1月4日的一次袭击中,印共军队突入该市,但随后被要求逐街作战,直到进入该市的内部堡垒,那里有3000名锡克教士兵准备战斗至死。要塞终于在1月22日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是一轮残酷的报复和抢劫,其中包括杀害妇女和儿童。



1849年1月13日,由总司令率领的一支14000人的EIC军队面对锡克教军队。高夫是一位脾气暴躁的老兵,他在前线指挥;他在第一次盎格鲁-锡克教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亲自率领军队参加了费罗泽沙和索布伦的血腥战役。在第二次战争中,高夫在拉姆纳加尔战役中险胜——本质上是一场骑兵的对抗——但他以向坚固的防御工事投入兵力而闻名,这意味着他自己的军官很难对他的指挥决策保持忠诚。高夫在奇利安瓦拉没有表现出任何好转的迹象,面对锡克教炮火和更猛烈的火枪射击,他再次命令步兵冲锋。第24团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在这一时期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在战场的其他地方,EIC部队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但锡克教徒一如既往地顽强战斗,直到太阳落山,仍然没有明显的胜利迹象。谢尔·辛格要求通过谈判结束战斗,但遭到拒绝;然后,他下令撤军,改日再战。由于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高夫没有冒险追击。


奇利安瓦拉战役造成了如此多的生命损失,以至于高夫将军在英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结果,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用查尔斯·纳皮尔爵士取代高夫成为印度军队的总司令。然而,当纳皮尔到达次大陆时,下一场仍由高夫指挥的战斗已经开始,并取得了胜利。


古吉拉特战役


1849年2月21日,双方在古吉拉特邦(又名古吉拉特邦或古吉拉特邦)附近的奇纳布河岸边再次发生冲突。高夫再次指挥印度陆军,谢尔·辛格指挥锡克教徒。高夫的优势在于,在完成对木尔坦的战役后,他得到了一支庞大的援军,因此他现在指挥着令人印象深刻的23,000人。


古吉拉特邦被称为“枪炮之战”,因为高夫最终改变了他的战术,从喜欢用固定刺刀的步兵冲锋,到更好地利用他在炮兵方面的优势,大约100门大炮,而锡克教徒只有50门。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EIC的大炮炮轰了谢尔·辛格的军队,这支军队盘踞在优秀的防御工事中。锡克教枪手犯了一个错误,在敌人进入射程之前过早开火。EIC步兵和轻骑兵随后被派往,并没有遭受两次锡克教战争中典型的重大损失。EIC骑兵随后以教科书式的结合使用炮兵、骑兵和步兵的方式扫射了撤退的锡克教步兵。就像在这场战争及其之前的大多数战斗中一样,锡克教徒为防御策略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不是用自己的骑兵攻击敌人。锡克教指挥官的勇气可能会受到质疑,但普通的锡克教士兵却不会,正如二等兵约翰·莱德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抓住了每一门靠近我们的大炮,但是他们的大炮拼命地战斗;他们坚守阵地,保卫自己的枪支直到最后一刻。他们伸出双臂拥抱他们,亲吻他们,然后死去。当刺刀刺穿其他人的身体时,他们会朝我们吐口水。




随后,高夫的军队在整个三月继续在拉瓦尔品第和白沙瓦围剿锡克教叛军。旁遮普其他地方的锡克教部队被迫交出武器。就像第一次战争一样,EIC赢得了战斗和战争,但只是勉强,而且付出了高昂的人力和物力代价。



1849年3月,英国吞并了整个旁遮普,使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殖民统治者接管了该地区,主要是约翰和亨利·劳伦斯。由于查谟拉贾在战争中对克什米尔的支持,克什米尔已经被交给了他,这种领土分离将产生持久的后果。杜莱普·辛格被流放到英国,他的母亲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英国人又获得了15000平方英里的帝国,因此,无论是在直接控制下还是通过附属联盟,他们现在拥有了整个印度。两次英锡克教战争是公司有史以来最血腥、最昂贵的战争。获得光之山钻石是一笔可观的补偿。这块巨大的石头由Duleep Singh所有,并根据和平条约移交给维多利亚女王。对战争成本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补偿是,由于对锡克教徒的军事能力印象深刻,英国此后招募了大量锡克教徒加入他们的军队。在1858年反对英国统治的印度兵兵变之后,锡克教徒被认为是招募士兵最可靠的群体之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印度军队中大约有70万士兵来自旁遮普。本期到此结束,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锡克教   帝国   英国   古吉拉特   克什米尔   旁遮普   东印度公司   印度   战役   军队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