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最后”的古镇,吴滩老乡场

提起江津的古镇,世人津津乐道者唯中山、塘河尔。却殊有人知道,吴滩之古,才合寻幽访胜之趣。

吴滩,在当地人口中被亲切地称为吴滩老乡场,只听这乡土气息浓郁的名字,便知晓此地在荏苒岁月中,拒绝了因时而变的诱惑,保守着过去生活的秘密,一直沉淀进了今天。

因此,我愿意称之为江津“最后”的古镇。一个数十年鲜少变化之地,在古镇开发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实在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这个“存在”,位于重庆江津区西北部津璧河畔,在明清时代,就是江津、永川、璧山三边重要的集贸商埠。

老街

吴滩古镇,一共有三条街,但最有古韵的是从西街场口到东街幺店子那条直街,全长约1500米。

这条老街是古镇之魂。

走进老街,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川渝小城里生活过的朋友,对这种石板街道必定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有屋檐下干沿坎上的青苔。总有街坊邻居把淘米水或洗脸水顺手泼在上面。于是,哪怕是冬天,那上头的青苔,总是绿茸茸一片。

走进安静的小街,石砌的房屋墙壁,或者泥巴糊就的墙壁,乃至木质的门窗收纳着似曾相识的时光。就那么缄默地簇拥在行人两旁。

时光

阳光洒下来,照在陈旧的瓦片上,照在斑驳的石灰墙面上,照在烙满岁月痕迹的石板路上,也静悄悄地照在我们心上。

无须刻意去回忆,有些过往便在一步一步往前挪动的时候,一点一点重生于你的脑海,汇成往事的海洋,在你的感觉里没完没了地澎湃,将你推向岁月沧桑。

距离西场口不远有栋不起眼的青瓦二层小楼,建于民国三十四年,主人叫杨月波。虽已经历百年风雨,其临街石柱上的刻字仍可辨识。刻字为:年逢甘雨,孟夏上旬,修造铺面,吉日良辰,千秋不朽。

百年老宅

这座百年老宅的侧门石柱上还镌有对联,上联曰:建设弘农宅舍,下联为:养成汉族一家。横批是:清白传家。

看起来知书达理的一户人家,翻翻当地史书,却发现其主人是当时的帮派话事人,这栋其貌不扬的老楼,进出者皆为袍哥人家。

想起从前此处往来者故作斯文,却又满嘴切口的样子,倒也有趣。

吴滩西门

拜访过袍哥人家,顺街前行,便来到吴滩古镇西门。这道古朴的石门修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初春。门额上刻着“一月上浣,街民建修”字样。

西门门框仍在,但大门已不见踪影。翻阅史料,可知街民造门原因。原来解放前夕,吴滩为聚商之所,东街场口到幺店子一带,曾遭匪患。

镇民为求自保,亡羊补牢,在街口位置修筑了石门,以拒土匪。

晾衣杆

过西门,但见土墙瓦房鳞次栉比排列石板街两侧。行于其间,慢慢又有了走回从前的感觉。

抬头望见屋檐之下,悬垂着修竹一根,留下枝杈做挂钩,可挂多根楠竹裁成的晾衣杆。

我们小时候晾衣服,好像就是这种方式。

仔细观察老街建筑,发现是由一座座相互独立的院子构成。每座小院都有一道造型讲究的院门。

院门

而且,这道院门的门框一定是用条石勘成。高高的门槛也是采用条石。

我甚至不需要推门而入,也知道院落布局,中间必是一个天井,四周以厢房围合,可能主屋会采用青砖修筑。而厢房则以木质为主。

天井中大概率种几株长不高的乔木,摆几盆花期很长的草花。

这种幽静的生活我很熟悉,它所拥有的闲适无为,太容易让人在岁月静好的共鸣中迷失。

走到老街深处,你会邂逅一座青石拱桥。看见这座桥的时候,我很奇怪地把它想象为岁月躬下的腰。它吃力地背负着一些回忆,慢吞吞地驮进了现在,还会驮向未来…

江津“最后”的古镇,吴滩老乡场,是温柔的。时光在这里曼舞着过去,年华于此处轻歌着曾经。

我不会把寻找改变当作走进它的目的,而是要在放慢的光阴里,守候单纯质朴的自己。

因此,在听说江津准备开发吴滩古镇,推出古镇怀旧游的时候,我很忐忑。但愿,他们不要引入烤鱿鱼和臭豆腐,把这座古镇的味道变得与各地所谓的古镇一样千篇一律。

但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江津   古镇   东街   老街   石门   袍哥   院门   西门   石板   老乡   岁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