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汉臣还是忠曹贼?荀彧为何后期会反对曹操称王?

立场摇摆,灵活忠义,荀彧的人生困境

如何评价荀彧的人生?

荀彧的争议性极大,有人认为荀彧委身曹贼,是曹操算汉的始作俑者之一。

还有人认为认为荀彧是汉室忠臣,又因忠汉而死。

也有人认为荀彧最后之所以反对曹操称魏公,只不过是基于个人利益。

某种意义上说,荀彧身上的矛盾性,其实正是切入汉魏士人内心矛盾的一把钥匙。通过荀彧,大家或许会更加理解天下易代之际,士人的所思所想

今天这期文章我就与大家共同探讨历史上真实的荀彧

一、荀彧真是曹操的股东吗?


网上有一种说法,称荀彧就是颍川的大豪强,他入股曹操集团,成为了大股东,并且是颍川派系的领袖,颍川人都是因为荀彧而选择投靠曹操的,所以荀彧就算要脱股,心中也没有什么包袱。


这个观点其实是大错特错的。首先,荀氏并不是颍川的大豪强。荀氏在东汉发迹于荀淑那一代,荀淑是荀彧的爷爷。朝中大官李固、李膺尊荀淑为师,荀淑一炮而红,后来号为“神君”。虽然荀淑颇有名望,但政治资源有限,所以荀淑做官一辈子也只是做到了朗陵侯相,相当于一个县长。东汉遍地“世二千石”家族,荀淑的仕途成绩显然算不上什么。


荀淑的子辈倒是有三四个做到了太守的,其中就包括荀彧的父亲荀绲。即便如此,也只能说荀氏只是个在政治与名声场中有一定能量的家族,说他是大豪强就太过了。


【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勿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

天下大乱后,许多颇具财力的家族都形成了武装自保,有些家族甚至冒出了大诸侯,参与进了乱局之中。荀彧只能率族人背井离乡躲避战乱。后来荀彧遇到了曹操,二人一见如故,荀彧决定出仕曹操幕府,担任曹操的司马。不过此时荀氏能为曹操提供的财力帮助是十分有限的,在经济与军事上荀彧很难成为曹操的股东。


但有人会说,荀彧是曹操政治上的股东,是荀彧的帮助下,曹操才能得到颍川士族的支持。这一点就更无从谈起了。颍川士人如荀攸、赵俨、郭嘉等等,他们投靠曹操的浪潮爆发在建安元年(196年)以后,也就是曹操挟天子定都许县之后。在此之前,压根就没几个颍川人投靠曹操。


然而荀彧是初平二年(191年)就投靠曹操的,中间隔了足足五年。五年间很少见荀彧带来哪位颍川士人,勉强说戏志才可能是这个时间段投曹的。若他真的一开始就在颍川内部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知道,当初荀彧想带一批颍川人一起去冀州避难,大家都不愿意。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三国志魏书二十三杜袭传》】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三国志魏书二十三赵俨传》】

许县位于颍川郡,相当于建安元年以后颍川成为了新的京师,并且成为了曹操的核心所在。并且曹操频繁用诏书征包括荀攸在内的各路颍川名士入朝。这才是曹操集团内颍川人数量井喷的真正原因。“挟天子”的其中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能以天子的影响力吸引有抱负的才士入朝为官。


建安元年,掌握朝廷的曹操任命自己的左右手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荀彧成为了在许县协助曹操决策与行政的人。荀彧经常向曹操提出用人建议,并且频繁举荐颍川人担任一些职务,因此带给大家一种他是颍川话事人的印象。说他是此时颍川士人中掌握权力最大的,倒是没有问题,但说颍川人是因为他的拉拢才投靠曹操,问题就很大了。远不至于这么夸张。


何况荀彧那时候也才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士人,并没有那么强的名望。乱世降临,生存变成了第一要务,大家变得尤为讲利益。连老牌超级名士郑玄、杨彪等人都不敢说自己振臂一呼就能举郡举州都会响应,更别说荀彧了。


即便没有荀彧,颍川士人想出仕,想效力朝廷,首选当然是定都颍川的曹操集团。不过,如果换兖州人当曹操的左右手,估计就会偏向于推举兖州本地人了。而荀彧能在颍川内部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他是荀绲的儿子、荀淑的孙子。真正核心原因在于他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让他具备了十足的权势,足以影响一个普通士人的命运。


而曹操之所以视荀彧为心腹,当然是因为荀彧才华横溢,并且与自己投机,不是真的惦记荀家那仨瓜俩枣。荀彧的权势与待遇也都是曹操给予的,没有曹操的话,荀彧断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政治能量。


由此来看,荀彧压根不是曹操集团的股东,并且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不能只仅仅视他们为普通的长官与部下,他们的关系远比这个层次更深,也是导致荀彧面临人生困境的直接原因。


二、荀彧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

曹操与荀彧的关系,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如果不是股东关系,那不就只剩下了长官与部下的关系吗?如果只看表面,确实如此。但事物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凡事不能只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


东汉魏晋时期的士人圈子内流行一种观念,我们今天把它称为“二重君主观”。当时有辟召制度,很大一部分士人出仕走的是辟召路线,也就是给太守或者朝廷的三公当吏。而府主相比府吏来说位高权重,并且对府吏的前途影响非常大。府吏承受了府主的照顾,就会对府主产生一种报恩心理。而有些人就干脆视府主为自己的君父了,这就是二重君主。


这个观念对社会的影响深刻,尤其在汉末,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地方诸侯要求士人全面效忠自己的一种依据。不过这个关系并不绝对,有些人是不将府主视为君主的,这个暂且不论,起码大部分情况下,府吏是感激府主的。毕竟府主是为其提供舞台的人,也是令其飞黄腾达的推手。


天下大乱之前,年轻荀彧做了一个小官,一看天下不太平,荀彧就弃官回乡了。前面说过,荀彧再次出仕,是在曹操的军府下担任司马一职,这是军府中最重要的大吏之一,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待。待到曹操挟天子,便直接任命司马荀彧担任朝中的侍中守尚书令。即便荀彧已经离开曹操的幕府,名义上是曹操的同僚,但仍可视为是曹操的故吏,双方依然存在近乎父子君臣般的关系。


说起来,东汉的陈蕃、李咸是胡广的故吏,结果三个人后来同朝担任三公,陈蕃与李咸为表现对胡广的尊重,屡屡以称病避免与胡广同殿奏事。插句题外话,明白这个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东汉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个怎样的概念了。袁绍丧母,结果跑到汝南奔丧的人足足三万人。荀谌建议韩馥让冀州给袁绍时,就是强调韩馥本人是袁家故吏,并且天下都受过袁家的恩德。韩馥很快就被说服了,又以同样的理由,说服了自己麾下的州吏。


袁绍重用臧洪,而臧洪是广陵太守张超的故吏。当张超被杀害,臧洪马上就不乐意了,称“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拼死也要为张超尽节。


那么身为曹操故吏的荀彧,对曹操的感情自然不一般,说曹操就是荀彧的君父未尝不可,曹操对荀彧封赏也不薄。但汉献帝也是荀彧的君父。如果曹操有匡扶之志,始终不与汉献帝起冲突,那么荀彧还不用面临严峻的矛盾。但曹操的野心随着集团发展而不断增长,是个人都知道,曹家迟早要取代刘氏,届时荀彧又该如何自处?一边是旧王朝的尽节者,另一头是新王朝的开国元勋。


三、荀彧的选择

东汉中后期,尚书令逐渐成为了能直接影响朝政的职务,荀彧担任尚书令的意义非凡,史称“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不过很多人只关注荀彧担任尚书令,却忽略了荀彧的本职侍中。侍中,顾名思义,就是在宫中侍奉皇帝。东汉时期侍中变成了顾问性质的近臣。


曹操经常在外征伐,基本不怎么回朝,后来干脆发展成压根不回朝。但曹操需要有人监视宫中动静,尤其是管住皇帝的举动,所以曹操十分重视对侍中以及宫禁宿卫武官这批官职的掌握。曹操让亲信荀彧担任侍中,意义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荀彧还在皇帝与不上朝的曹操之间负责缓和与联络关系。


客观说,献帝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不是曹操想称公时才有的,在此之前曹操就做了很多肮脏勾当。比如曹操为了控制献帝,大肆替换宫禁宿卫,硬生生全用成了自己人。议郎赵彦看不下去曹操的做派,于是向献帝出谋划策。结果曹操怒而杀害赵彦,直接令自己与献帝的关系降至冰点。


又比如董贵人受父亲董承的“衣带诏”案株连,董贵人已有身孕,献帝为董贵人求情,然而曹操根本不在乎,还是杀死了董贵人。名士孔融见曹操野心膨胀,于是忠正的他时不时就说一些奇话怪话敲打曹操。结果曹操大怒,让郗虑、路粹等人构陷孔融,摧毁了孔融的名声,硬让孔融背上了个“不孝”的罪名,借此杀了孔融一家,


与此同时,曹操的权势水涨船高,没有任何人能撼动曹操的地位,曹操越来越不把皇帝与许县朝廷放在眼里,甚至连尚书台的权力也越来越弱,反倒是曹操自己的公府部门,可以说几乎总揽了一切政军大事,史称“霸府政治”。


【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

【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彧别传》】

以上种种,荀彧难道看不到吗?他当然能看到。甚至很多时候,他压根就是曹操的最大助手,也是曹操集团崛起的享利者之一。建安八年,荀彧受封万岁亭侯。建安十二年,增食邑千户,共二千户。此时荀彧食邑在集团内仅次于曹操与夏侯惇。曹操甚至还有让荀彧进拜三公的想法,只不过荀彧推了。此时荀彧的立场显然是完全倒向曹操的,没有与曹操翻脸的意图,所以曹操才会愿意与荀彧分享权利。


至于曹操做的那些不忠之事,荀彧心里也明白,他甚至可能比谁都知晓曹操未来要干什么。但荀彧的一切都是曹操给的,曹操也能拿回去,他当然没有能力去对抗曹操。那就索性不对抗,得过且过。说不定自己能在曹操篡汉前嗝屁,那就真的一了百了了。


说白了,就是一种逃避。既然无法做选择,那就先不去做选择。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平时不也是这样么?


但当曹操议称公建国的议程摆在眼前,荀彧就再也无法逃避了。曹操进公爵不仅仅是爵位的提升,而是真真正正要在汉朝内部建立起一个只效忠于自己的独立国家,与所有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关系。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当然就是以魏代汉,从此魏君、魏臣成为中原主宰,大汉进入故纸堆。


以荀彧的身份,他不可能保持中立。只有支持与不支持两个选项,就摆在荀彧面前。


荀彧如果选择协助曹家篡汉,那么他就无疑是曹魏开国的最大元勋功臣,曹魏自然不会亏待荀彧,荀彧分分钟成为曹魏的开国三公,还会遗泽子孙。钟繇当了曹魏的太尉,钟繇的儿子钟毓十四岁就能当黄门侍郎。但荀彧也会成为汉家的佞臣叛逆,大概率还会留骂名于后世。


荀彧选择忠汉,反对曹操建魏,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的故主的利益的一种背叛。更重要的是,这么做是会祸及子孙的。如果曹操不讲情面,大可以找个理由栽赃陷害,诛杀荀彧一家,孔融就是这么死的。即便曹操顾及情分,荀彧的子孙日后还想享有权势也是难上加难,他们只会被新王朝所排斥。


荀彧之前可以随便摇摆立场,灵活理解忠义,因为曹操还没有掀刘协的桌子。这下彻底不行了。如果换一般人,应该就会向曹操低头了,忠名哪有现实利益重要?同出荀氏的荀攸就低头了。


而荀彧还是选择做一名殉道者。


没有意外,荀彧光速被曹操解职,又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随军,跟着曹操来到了寿春,最后离奇病死于寿春。因何病死,不言而喻。曹操给了挚友最后一份体面,起码没有像摧毁孔融一样摧毁荀彧的名声。而荀彧的儿子们接连遭到打击,仕途远远比不上钟繇、华歆他们的儿子。荀顗还是四五十岁时凭借权臣司马懿的赏识才再度发达,日后又成为了西晋开国元勋。


不过,从后人的眼光来看,这或许确实是荀彧最好的选择。生前再有权势,死去也不过只是一棺之土。但立德扬名却可以不朽。荀彧辅佐曹操平定北方,为自己赚得了功名。又因为汉朝殉节,赢来了身后德名。


荀彧的困境何尝不是同时代其他人的困境?只不过大多人并没有荀彧一般的勇气。


荀彧之死的三十七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统治权力。此后司马氏又将当初曹操的那套东西用在了曹家身上。而魏国大臣如司马孚、毌丘俭、诸葛诞、陈泰、阮籍等等,他们又面临着像当初荀彧一样的困境。历史又一次轮回,和当初一样,有人积极迎奉,有人消极避世、有人自我麻醉,也有人为曹魏殉节。


荀彧的悲剧就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下的结果。孰对孰错,后人无法评价。


但讽刺的是,荀顗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官拜司空。在荀顗的运作下,曹魏官方竟追荀彧为魏朝太尉,还让荀彧配享魏武帝庙。一生汉臣入魏庙,一生汉臣入魏书。


尽管荀彧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未来摇摆不定,但最后坚定地拒绝入魏为臣。而姜维一开始兴致冲冲当了魏臣,日后却又改换到汉家大旗之下,甚至为汉室献出了生命。我们下期将深入剖析姜维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冀州   太守   建安   司马   士人   太祖   东汉   天子   后期   关系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