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科普」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一) 崩塌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

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

从而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

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

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地面沉降


今天跟着自然君一起

了解一下崩塌


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为崩积物,也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崩塌的形成条件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的岩石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类石,如花岗岩、闪长岩、石灰岩、砂岩、石英片岩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泥岩、页岩、泥灰岩等软弱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形成的崩塌规模较小。


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和挤压破坏等,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坡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地形地貌:江、河、湖、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和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外界因素如地震、融雪、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地表冲刷、浸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震动),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因素,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崩塌失稳过程


大规模破坏阶段



初始阶段


崩塌的特征

速度快(一般为5~200米/秒)。

规模差异大(小于1立方米~108立方米)。

崩塌下落后,受到破坏、脱离坡体的各部分相对位置完全打乱,形成大小混杂的堆积物堆积于坡脚,由于较大石块的能量大,翻滚较远,而成为堆积体颗粒上小下大或近小远大的倒石堆。

潜在崩塌的识别

岩体破碎、被多组裂缝切割,稳定性差,极易发生崩塌。

山坡坡度大于45度,陡崖或高陡的斜坡下部。

如果地面上经常可见碎块石和滚石,那么该地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山坡由软岩和硬岩相间互层构成,易发生崩塌。

突出的石头或孤立山嘴。

崩塌的危险预兆

山坡上有上下贯通的裂缝。

坡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岩石内部偶尔发出开裂和挤压的声响。

崩塌最易发生的时间

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微滞后。

强烈地震过程中。

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后。

崩塌灾害的避让

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避免在暴雨天进入山区。

当听到当地敲锣打鼓、高音喇叭/广播的灾害警报,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疏散撤离。

发现崩塌危险预兆后,不能心存侥幸,要及时远离并通知周围的人远离。如果实在不能马上撤离,也不要在靠山坡的房间内居住,比如有上下堂的不要在上堂居住,可搬到下堂房间暂住。

崩塌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首先撤离人员,千万不要立即进行排土、清理水沟等作业,待灾情稳定以后再作处理。

大雨过后,虽然天气转晴,已发生崩塌的区域仍存在危险性。因此,人员撤出后,不要天气一转晴就着急搬回去居住;待天气晴好5~7天后再搬回居住。

天气好时也要注意,危岩之下不可久立,切忌在突出的石头附近停留。

崩塌发生时如何逃生?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

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迅速向崩塌体的两侧逃生,越快越好。



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避免因其倒塌受伤。

切勿在陡崖附近停留休息,不要攀爬危岩或在危岩突出的下方躲雨。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石堆   山嘴   堆积物   崩落   陡崖   岩土   地貌   裂缝   山坡   岩石   地质   地质灾害   地面   条件   天气   科普知识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