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危险打卡” 社交媒体平台当尽责

付彪

前几天,一块石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据了解,该岩石位于悬崖旁,因其位置险峻而被称为“试胆石”。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被曝光后,它迅速成为网红地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出于安全考虑,有关部门不得不将“试胆石”拆除。4月17日,有专家对记者表示,“试胆石”本无罪,有关社交媒体平台应切实承担起管理和监督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类似暗藏危险的网红点打卡行为带来安全隐患。(4月21日《科技日报》)

类似在“试胆石”上拍照的危险打卡行为并非孤例。近日,某地两名女孩为了以木绣球花为背景拍网红照,爬上了一个空置的保安亭,次日该岗亭被拆除。2022年某地一处斑马线被画上爱心等图案,吸引不少人在斑马线上长期停留甚至躺在斑马线上拍照,相关部门及时清理了这条网红斑马线。相比这些事件的有惊无险,有些危险行为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网红打卡地”和“野生景区”纷纷进入公众的视野。在旅游过程中,前往热度较高的“网红”地点游览、拍照,完成“打卡”,成为许多人的行程之一。而网络上的部分打卡行为可能引起他人尤其是部分鉴别能力不强的群体的模仿。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群体来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主播或网红就像“老师”一般,其行为无论是否危险,都可能被视为值得模仿的对象。对此,社交媒体平台应当及时介入,尽到应尽的责任。

特别是一些网红的“危险打卡”行为,不但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也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产生潜在性威胁,更有可能触犯有关法律。根据民法典规定,相关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相关经营者、管理者或组织者尽到充足安全提示义务,并且设置相关安全保障设施,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则无需承担责任,那么一切后果由冒险者自行承担。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主播或网红之所以任性而为,专找危险之地和“野生景区”打卡,还是因为对“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危险网红地打卡作为典型的互联网不文明行为,对其进行治理刻不容缓。治理“危险打卡”,需要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发力。其中,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有关网络信息的重要发布平台,对于危险打卡行为的监管和治理责无旁贷。

网红的影响力和平台的流量,让一些被忽略的美景给更多人看到,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安全,甚至通过虚假宣传、恶意引导,将众多游客推向危险境地。社交媒体平台应承担起对打卡内容发布与传播的审核、监管责任,尤其是对一些有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内容,如在悬崖边拍照等,应在相应的发帖(视频)中做出醒目的风险提示,引导网友远离相关危险行为。同时,及时更新技术规制,对拿风险换流量的行为精准施治。

当然,治理“危险打卡”,还要靠有关部门设定严格且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定来规范这类不当行为,也需广大网友擦亮眼睛,甄别“网红打卡地”,并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社交   危险   媒体   斑马线   平台   景区   尽责   组织者   斑马   经营者   管理者   流量   义务   网友   责任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