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让您了解唐朝兴衰过程

#历史开讲#

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名人辈出、国际声誉很高的时代。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然称中国人为唐人,有些国家仍然建有唐人街。然而,从两唐书记载来看,唐朝真正鼎盛时期,不过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而形成鼎盛的过程,却很漫长。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公元907年灭亡,共二百八十九年时间,历经二十位皇帝(不含武则天和李重茂)。现在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时期。从唐朝发展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创业时期、鼎盛时期、衰退时期、没落灭亡时期。

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创建唐朝开始,到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属于唐朝的创业时期。这个时期,经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五位皇帝和女皇武则天,时间长达九十四年。在建国和创业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李渊、李世民、武则天三人。

唐高祖李渊,是个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的人物。他是隋朝高官、唐国公,又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却心怀异志,早有称帝野心,根本不是胆小怕事、平庸无能之人。

隋末大乱,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李渊接受朝廷重任,镇守山西,主要任务是,对外抵御突厥,对内镇压起义。李渊能力很强,两项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别的地方烽火连天,唯有山西比较平稳。李渊牢牢控制着山西局势,冷眼观看天下大势,耐心等待机会。

隋末农民大起义,是从公元611年前后开始的,很快席卷全国,逐渐形成了河南瓦岗、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三大军事集团。隋炀帝见北方已经失控,便跑到扬州,企图保住江南半壁江山。

李渊见形势已经明了,隋朝灭亡指日可待,便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趁虚进入关中,第二年建立唐朝。此时,天下正在混战,瓦岗军、窦建德起义军与朝廷军队王世充、宇文化及在中原地区打得难解难分,唯有关中地区比较平静。李渊坐山观虎斗,精心治理关中,积蓄力量,仍然耐心等待时机。

经过几年混战,宇文化及、瓦岗军被消灭,王世充、窦建德精疲力尽。李渊见时机一到,令李世民率军出关,一举灭掉王世充、窦建德,降服杜伏威,又征服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

李渊在建立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功不可没,他精心谋划,冷静沉稳,后发制人。所以,他起兵最晚,损失最小,最后却成了大赢家。

李渊在对外方面算盘打得很精,可在对内家庭问题上却有些失算。他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坐镇京师;让次子李世民率军征战,扫平天下。没想到,李世民不甘心做臣子,他依仗军功和实力,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夺取了皇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由于社会刚经过战乱,百废待兴,因而贞观时期,经济上并不十分繁荣,甚至还赶不上隋朝。贞观之治的最大贡献,是李世民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探索了一条宝贵的治国之路,为唐朝繁荣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死后,儿子李治继位。李治并不是软弱无能之辈,他执政前期,也有一些作为。李治继承了贞观之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唐朝疆域达到最大,被称为永徽之治。可惜李治后来身体有病,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武则天精明强干,富有谋略,很快得到群臣认可,与李治并称二圣。

李治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先后称帝。可是,李显昏庸,李旦软弱,两人都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年已六旬的武则天只好亲自上阵,撑起了大唐江山。武则天先是临朝称制,后来干脆当了女皇。

武则天实际执政长达四十多年,几乎比李世民多一半。武则天继承了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武则天虽然有些缺点和问题,但她在唐朝创业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如果没有武则天,而是由她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当皇帝,唐朝恐怕早就完了,哪里还有什么繁荣昌盛?

公元705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武则天被逼退位,她的儿子李显复位。李显果然把朝廷搞得一团糟,自己也被妻子韦皇后毒死了。好在李显在位时间不长,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危害。李显死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夺取皇位。大唐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公元712年李隆基称帝开始,到公元741年,属于唐朝的鼎盛时期,被后世誉为开元盛世。这一时期,是李隆基执政的前期。

李隆基上台后,奋发有为,励精图治,重用贤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君臣一心,在李渊、李世民、武则天艰苦创业基础上,把大唐王朝推向极盛。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百姓富裕,国家强盛,人口达到唐朝时期顶峰,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可惜,这一时期并不长,只有几十年时间。这也符合客观规律,比如爬山,人们历经艰辛到达山顶,顶峰风光无限,可面积不会太大,特别是顶峰过后,就要走下坡路了。

李隆基在执政后期,骄傲自满,怠于政事,追求享乐,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国家开始出现问题。不久,爆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空前浩劫,开元盛世成果丧失殆尽,唐朝开始衰退了。

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到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之治结束,属于唐朝的衰退时期。这个时期,历经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十位皇帝,时间长达一百零四年。

“安史之乱”带来的最大后遗症,是藩镇势力开始强大,后来又加上宦官干政,这两大弊端,长期困扰着朝廷。唐德宗试图削藩,结果引发兵变,没有成功。唐宪宗对藩镇势力打击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唐武宗、唐宣宗也打击过藩镇,但都没有从制度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宦官专权问题也很严重。唐德宗在兵乱危急时刻,禁军没有起到保护他的作用,反而是百余名宦官舍身救了他的性命。唐德宗从此信任依靠宦官,禁军统领长期由宦官担任。唐顺宗、唐文宗都想削弱宦官势力,结果反受其害。宦官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都由执掌兵权的宦官说了算。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几个贤明皇帝。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唐宣宗的大中之治,都取得良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唐朝的衰退。不过,唐朝衰退趋势已经形成,很难逆转。由于这几个皇帝有所作为,使得唐朝的衰退之路,显得起伏和漫长。

从公元859年唐懿宗称帝,到公元709年朱温灭掉唐朝,属于唐朝的没落灭亡时期。这个时期,历经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四位皇帝,有四十八年时间。

唐懿宗和唐僖宗父子两代皇帝,都是昏庸无能,而且骄奢淫逸。唐王朝本来就已经衰弱,又经过二人败坏,必然走向了末路。由于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再加上天灾人祸,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

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各地节度使趁机扩充实力,抢占地盘,形成了藩镇割据,不再听从中央号令,唐王朝名存实亡。

公元907年,割据势力之一的朱温,毒死唐哀帝,废掉唐朝,建立梁国,史称后梁。辉煌的大唐王朝终于灭亡。

唐朝的兴衰历程告诉我们:繁荣昌盛来之不易,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保持繁荣昌盛更不容易,如果不保持高度警惕,松懈下去,很容易走向衰退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唐朝   关中   藩镇   大唐   王朝   贞观之治   宦官   兴衰   公元   皇帝   时期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