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与卷心菜:利沃尼亚边区的冲突与互动论

文|辛德拉观世界

编辑|辛德拉观世界

1236年9月22日,在利沃尼亚一个名叫索莱的小村庄发生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战争。交战一方是远道而来的十字军,另一方是以逸待劳的利沃尼亚原住民——森加尼亚人。

十字军身上披着白色旖地长袍,长袍上绣着红色的图案。图案由一个红色“十”和一柄红色宝剑组成。红色“十”字占据了整个图案上半部分,这是罗马教廷的规定,参加十字军的人都要身披十字架。

栉风沐雨启山林:欧洲化视域下的利沃尼亚骑士团

白色长袍下,沉重的锁子甲发出低沉的金属碰撞声,十字军从头到脚都裹着这种沉重的装备。一时间,秋风呼啸,战马嘶鸣,剑拔弩张,钟声、颂声、战鼓与横笛混奏声呼之欲出。

索莱之战阵前,沃克文的“部下”向沃克文说:“我们不想在这里战斗,如果我们的马匹在战争中丢失了,我们就要步行。”经过百般劝说,沃克文还是不能说动这两位新“部下”参战。

沃克文这两位特殊“部下”都是西欧的伯爵,不久前,他们才从荷尔斯坦因和丹嫩伯格到利沃尼亚来,因为他们“迫切地想要参加战斗”,沃克文只好临时组建了这支由普斯科夫人、爱沙尼亚人和利夫人组成的联军,仓促地寻找敌对的森加尼亚人。

出发前,沃克文为公爵及其随从“慷慨地提供了优质葡萄酒、啤酒、蜂蜜酒以及他想要的一切。”这两位伯爵满口允诺会统一听从沃克文的军事指挥。现在看来,战事只好往后拖延了。次日,许多森加尼亚人闻讯赶来,两军很快交织在一起,战况惨烈。

沃克文在战争中丢失了战马,随后战死,就此结束了19年的团长生涯。索莱之战是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的一个节点。1227至1237年间,宝剑骑士团在利沃尼亚有着霸主地位。随着在索莱战役中的败北,1237年,宝剑骑士团的霸权地位消失。

此役,宝剑骑士团铩羽而归、落荒而逃。此后,大势已去的宝剑骑士团并入条顿骑士团。1238年7月7日,宝剑骑士团签署了《斯腾比条约》(TheTreatyofStenby),正式并入条顿骑士团。

据安提·色拉考察,从13世纪后半叶起,中世纪利沃尼亚史的主旋律就是“条顿骑士团与里加大主教围绕对里加城和整个利沃尼亚的控制而展开的斗争。”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期间,宝剑骑士团昙花一现,但是,宝剑骑士团的历史却持续吸引着历史学家的目光。

宝剑骑士团人数不多。宝剑骑士团仿照圣殿骑士团的机制建成,依据圣殿骑士团的组织规则计算,宝剑骑士团的人员大约只有110-120人,即使根据乐观的估计,13世纪初的宝剑骑士团成员也仅有2000人左右。

1218年,阿谢拉登城堡指挥官麾下有12名宝剑骑士团骑士,如果这是当时城堡骑士的平均数的话,那么1218年的骑士团人数将近有1236年骑士数目的半数之多,既2000人左右。据利沃尼亚的亨利记载,基督宗教军队最多的时候也只有4000人左右。

然而在这些数量不多的德意志殖民者的引领下,利沃尼亚十字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宝剑骑士团存在期间,十字军先后征服了利夫人、莱茨人和一部分爱沙尼亚人。

12世纪末13世纪初,利沃尼亚生活着许多族群,这些族群大多以邻为壑。据席勒的总结,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时期,“利沃尼亚的地方社会是像国家一样组织起来的,这些地方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也有一些地区只有等级规则。”

原住民常同十字军结成同盟,以对付自己的邻居。在德意志人到达利沃尼亚前,利沃尼亚北部居住着由芬人和爱沙尼亚人组成的芬——乌戈尔族人(Finno-Ugric),南部居住着当今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的祖先,即当时的莱特人、利夫人、库尔人、立陶宛人以及语言相近的普鲁士人。

十字军最先征服了利夫人,随后与利夫人合兵,迫使莱特人屈服,再与利夫人和莱茨人组成联军,迫使南部爱沙尼亚人屈服。随后,十字军又与利夫人、莱特人、南部爱沙尼亚人合兵,征服了北部爱沙尼亚人。

十字军期间,少数十字军统辖着数量可观的利沃尼亚人。以1220年前后为例,此时,利夫人和莱特人为十字军提供的士兵数量大致与德意志十字军的数量相当,有4000人左右。而据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本宁霍温的估计,宝剑骑士团骑士的数量从未超过120人。

宝剑骑士团采取的组织方式减少了自身的人力损失,例如,据《利沃尼亚韵律编年史》载,在一次与爱沙尼亚人进行的规模较大的战役中,包括利沃尼亚盟友在内的“十字军共有60人被杀……其中,2位宝剑骑士殁于此役。”骑士团的统治方式有效地避免了自身的人力损耗。

税收是十字军治理利沃尼亚殖民地的主要手段和惩戒方式。十字军在利沃尼亚征收什一税,利沃尼亚的什一税分两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泽恩特”(Zehnte),另一种被称为“辛士”(Zins),平均说来,每个农场需向十字军缴纳3或6蒲式耳粮食。

“泽特”只向那些多次反叛或“不值得信赖”的族群征收,数目是“辛士”的2倍。例如,爱沙尼亚人就曾交过“泽特”,爱沙尼亚人曾多次反叛,十字军要求,不管年成好坏,反叛的爱沙尼亚人都要缴纳比利夫人和利特人多2倍的十一税。可见,税收也是十字军的一种惩戒手段。

当然,为拉拢当地人,十字军也会减免一些亲善的当地人的税收。《利沃尼亚韵律编年史》记载了一对被十字军免税的夫妇——艾玛和他的丈夫威乐马斯——的免税案例。1223年,爱沙尼亚人在费林俘获了两位宝剑骑士,这两位骑士因受到艾玛夫妇的帮助而免遭饿死,面对囚徒,这位妇人:

【在她丈夫的帮助下,凭着极大的勇气,一整天都待在他们(被俘骑士)的身边。爱沙尼亚人因为憎恨而不给囚犯任何食物,这位妇女恶狠狠地对看守说“你为什么要让德意志人活着?我要亲手杀死他们!”于是她开始朝被囚禁的骑士丢石头,并趁机给囚徒们丢去了美味的食物。正因如此,她之后保持着自由身,并被十字军豁免了一切税务。】

由此可见,税收是十字军的治理工具,既可用于奖励,又可用来惩戒。13世纪早期,十字军主要活跃在城镇中。利沃尼亚传教士和十字军大多居住在城镇中,12至13世纪,波罗的海沿岸城镇建造如雨后春笋。

十字军既带动了吕贝克等城镇的发展,也推动了里加这样的新城镇的建立。吕贝克和里加是波罗的海西东两岸的两个重要城镇,也是利沃尼亚十字军的两个重要军事据点,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自13世纪起,吕贝克就成了十字军通往波罗的海东岸的门户。

像威尼斯、热亚那和比萨等意大利城镇是近东十字军的生命线一样,吕贝克是利沃尼亚十字军的生命线。在波罗的海西南岸,没有其他的市镇有吕贝克那样的容量可用于转运十字军。同样,对十字军来说,里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里加位于西道加瓦河入海口,是波罗的海东岸的主要港口。每年复活节(通常在4月),当里加港的冰消融后,载满十字军和物资的嵌齿船就会到达里加。返程的嵌齿船则载着在利沃尼亚服役满一年的十字军从里加返回吕贝克。

13世纪开始,相同的流程在波罗的海不断上演。十字军在利沃尼亚修筑了许多城镇,这些城镇主要有:里加、雷瓦尔、多尔帕特、以及费林、新珀诺(NewPernau)、沃玛(今拉脱维亚阿尔迈拉)和文登,这些城镇都是后来的汉萨城镇。

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期间,城镇是西欧殖民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地,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时期也是利沃尼亚城镇萌芽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立的城镇为汉萨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为后来汉萨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时期发展起来的城镇,汉萨同盟可能会是另一种形态。许多利沃尼亚城镇的周围都建有城堡,城堡为城镇提供军事保护,同时,城堡也是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据安德里斯统计,到中世纪结束,利沃尼亚一共有15个城镇,其中有11个城镇位于今拉脱维亚。十字军时期修筑的城镇至今仍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重要城镇,如拉脱维亚的里加,爱沙尼亚的雷瓦尔(今塔林)和多帕特(今塔图)都始建于利沃尼亚十字军运动期间。

在建立之初,利沃尼亚的城镇、城堡甚至是教堂都有双重功用。在波罗的海沿岸,尤其是在利沃尼亚,商业与传教难解难分。在利沃尼亚基督教化之前,斯堪的纳维亚和德意志商人就已经在诺夫哥诺德和斯摩棱斯克建立了“商业机构”(即德语的“Kontore”),这些“商业机构”就包括教会。

这是德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森(1901-1965年)提出的“商人教会”(拉丁语Ecclesiaemercatorum)概念的基础。这些教堂不仅有传播基督宗教的作用,还有储存货物的作用。换言之,早期的利沃尼亚基督宗教教堂也是武装的货物储存仓库。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   爱沙尼亚人   贝克   里加   德意志   边区   卷心菜   骑士团   宝剑   城镇   夫人   骑士   冲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