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发现从未披露的秘密

秦始皇陵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秦始皇陵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的内部埋藏了太多的秘密,等着我们一步步去探索和发掘。

皇陵初探

这座帝陵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7年,历经39年建设,于秦二世二年竣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和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在我国所有的帝陵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从六十年代起,科学家们就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多次勘探和测绘,根据勘探的结果表明,单单这座帝陵的占地面积就接近8平方千米,其中陵墓近似方形,高达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超过12万平方米,在四周还有众多的陪葬墓。

不过受限于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所以对秦始皇陵的勘探工作并未深入,后来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考古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重新对帝陵进行了勘探。

核磁扫描,地宫现身

1996年时,中德两国的专家们,利用先进的核磁设备,对整座帝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描,在核磁扫描的帮助下,许多此前从未发现的秘密,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世人对这座神秘的帝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核磁扫描,科学家发现,帝陵的地宫宫墙足足厚达4米,并且封闭完好,这就说明了秦始皇地宫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未遭到盗掘,也意味着内部的棺椁、陪葬品等保存完整。

在此前,坊间一直流传着地宫内部有着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不仅起到防腐防盗的作用,还代表着江河湖泊,秦始皇的棺椁就在水银构成的河流上漂泊,寓意着巡视各地。

核磁扫描的画面显示,这些水银流经部分面积较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给发掘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果无法合理处理大量的水银而贸然打开地宫,只会得不偿失。

另外科学家们通过扫描画面还发现,地宫的形状呈现漏斗状,四周有很多台阶,逐渐通向中心,地宫的大小规模以及结构都清楚地展示在眼前。

地宫内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15米,占地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这只是墓室的规模。如果以地宫宫墙的范围衡量的话,东西长达150米,南北宽125米,也就是说整个地宫的大小在20000平方米左右。

虽然地宫内存在大量水银,导致考古学家无法打开地宫,一探帝陵真实面目,但是通过这次核磁扫描,专家们决定对编号为K9801的陪葬坑进行发掘。

秦始皇陵“军备库”

K9801号陪葬坑距离帝陵封土只有200米的距离,这个陪葬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

在这片陪葬坑内,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甲片,并且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个陪葬坑出土的铠甲和甲片,数量超过了数万片之多。显然,K9801号陪葬坑是专门用来存放武器装备、铠甲之类的“军备库”

最重要的是,此前发现的兵马俑身上,均身穿铠甲,这些出土的甲片和铠甲,为我们研究秦朝军队士兵的作战装备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

从出土的情况来看,这些铠甲每一件都制作精良,缝制紧密,由几部分构成,有保护前胸的前甲、保护后背的后甲以及保护肩膀手臂的臂甲等。

不仅如此,K9801号坑还出土了不少裙甲,顾名思义就是保护腿部的铠甲,构成裙甲的甲片同样缝制紧密而不生硬,可以跟随走路时的步伐随意摆动,不会对士兵的行走造成阻碍。

用来缝制连接甲片的材料,全部是扁铜丝,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我们的祖先们就有着高超的工艺水平。

据有关专家考证分析,石铠甲的制作工艺中,结合了玉器加工工艺,每一片甲片都要经过粗胚、打磨、钻孔、抛光等工序,最后再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构成一件完整的石铠甲。

专家们经过实验发现,要想加工制作一件平均有600片甲片的石铠甲,需要大约345-400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制作一件铠甲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K9801号坑内的上千件石铠甲,以及散落的甲片,至少需要上千位工匠同时工作一年多方可完成。

除了铠甲外,陪葬坑内还发现了石质头盔,头盔通体长30厘米左右,更有的长度直达肩膀,不仅保护头部,还将颈部和肩部也笼罩在内,这说明当时军队的战服设计就已十分完善先进。

头盔、肩甲、前后甲、臂甲和裙甲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铠甲,这样的一套完整铠甲,不仅外观美,更注重了实战需要。

考古专家根据铠甲出土时的堆叠情况,分析出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分明,物资也堆放整齐,层次井然有序,说明秦朝时的军队就已经注重到军纪的重要性。

如此大量的铠甲,配合众多的兵俑,这完全就是一个地下军队,可想而知秦始皇的雄心壮志,即便是逝去,也要让军队护卫左右,为他征战四方。

这次中德两国科学家联合使用核磁扫描,使得众多秦始皇陵的秘密被发现,然而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次扫描也并未将全部的谜团揭开,帝陵中依旧有着不少未知的地方尚未被发现。

三探皇陵,定全貌

六年之后的2002年,我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再次对帝陵进行了勘探,这一次勘探进一步挖掘了帝陵的未知秘密。

这一次专家利用高科技,确定了整个秦始皇陵园区的大小,包括帝陵、各个陪葬坑和陪葬墓在内,整个陵园的面积约为56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面积。

而我们熟知的兵马俑,只不过是陵园区内部的一个专门存放兵俑的兵俑坑而已,相比于整个陵园不过冰山一角,可以想象在那些未被发现的地方,究竟埋藏着多少未知的神秘。

这次勘探,科学家在上次核磁扫描的基础上,对墓内的水银进行了深入的量化探测,根据探测的结果表明,水银在封土堆的东南部有着异常反应,而在西北部反应较小。

随后科学家根据探测水银反应的大小和范围,制作了水银的分布图,科学家们发现那些水银反应强烈的地方,构成的与山川相似的图案,这就意味着秦始皇墓中有着水银构成的山川河流并不是无稽之谈。

但是紧接着科学家就发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是根据探测反应的结果,说明墓内的水银之多超乎想象,甚至可能达到了数十吨,而在秦朝的生产条件下,若想生产出数十吨的水银,没有上百年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

但是秦始皇陵从动工到竣工,只有39年的时间,按照科学家的推算,在这期间只能生产出所需水银的百分之十而已,那么这么多的水银究竟是从何而来?

另外,科学家们发现,秦始皇陵的封土是建立在九层夯土之上的,若从高空俯瞰,可以明显发现封土堆是一个方形的四棱锥模样,和金字塔的形状相仿。

这九层夯土的高度究竟有多高,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另外关于帝陵的地宫深度究竟几何,也尚未确定。

根据史料记载,地宫的深度非常深,以至于古人用“已深已极”的字样来形容,说明工人们挖掘地宫时,已经深入到挖不动的程度,这足以说明此前勘探的地宫的位置和深度,可能存在错误。

在几次利用高科技进行的勘探中,每一次均能有新的发现,比如地宫还设有一道“防水大坝”,这座大坝其实是一堵高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则是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构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坝。

秦始皇陵园的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落差达85米,这座“大坝”的存在,正好可以挡住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能够保护墓室不受水侵,不得不说秦人的智慧之高,因为修建于本世纪初期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抵御水浸的。

时至今日,距离秦始皇陵被发现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完全发掘、打开地宫的程度,部分原因是现有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满足需求,还有一些原因便是秦始皇陵还有太多的未知和神秘,如果我们贸然进行发掘,那必定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年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造成的损失和留下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故此我们国家很早便制定了政策,不会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即使不发掘地宫,我们也能够揭开秦始皇陵的神秘与未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发现   墓室   地宫   秦朝   水银   铠甲   大坝   科学家   军队   秘密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