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仁宗跟两位皇后拧巴的婚姻关系看他的性格特点

宋仁宗赵祯

引言

宋仁宗恭俭仁恕,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太平安乐,能臣辈出,开创了“仁宗盛治”,为后世帝王所羡。在历史上,几个以“仁”为庙号的皇帝中,宋仁宗恐怕是最符合“仁德"的皇帝了。帝王终究也是凡人,有着凡人的心理和烦恼。仁宗皇帝亦是如此,他能宽容百姓,善待天下,面对自己的婚姻却也不能自主,跟自己的皇后关系拧拧巴巴,也将就地过了一辈子。

宋仁宗有三位皇后:郭皇后、曹皇后、张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都是家长包办,生前所立的皇后,仁宗并不十分满意,跟两位皇后的关系一直很别扭;张皇后则是自由恋爱,被仁宗所宠爱,只是生前无法立为皇后,薨逝后才册立。因为性格柔和,在立皇后的事上,仁宗始终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他人所左右,才搞的婚姻关系这么紧张。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很难改变,宋仁宗一生处事的风格在他处理与这三位皇后的关系中,可以管窥一斑。

代州风光

郭皇后的废立前后

1.郭皇后出身

宋仁宗第一位皇后是郭氏,姓名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清悟之名,乃是她出居长乐宫时赐名。郭皇后是代北应州人(山西应县),《宋史》上说她的祖先世代都是代北的酋长,似乎她并非是汉人,性格才会比较泼辣。之后发生的“批颈事件”也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中国历史上敢伸手打皇上的皇后也就她这一位了。

章献皇后要听政,故而面上戴薄纱

2.郭皇后被册封的过程

宋仁宗原是宫娥李氏所生,被章献皇后刘娥(彼时被封为德妃)所据。当时章献皇后的年纪比较大,就和自己在宫中的好姐妹杨淑妃一起抚养仁宗。而李氏虽然生了皇子,仅仅被封为婉仪,也没有怨言,一直在宫中生活,但是没有办法教养自己的孩子。仁宗是完全由章献皇后和杨淑妃抚养长大的,这二人对于仁宗的教育也是刻意培养他孝顺恭敬的品德。长大之后,仁宗就像是被栓惯了的大象一样,对这二人的意见是言听计从的,不敢反抗,尤其在婚姻方面。

仁宗十三岁登基,由太后刘娥临朝听政。十五岁的时候,太后刘娥就给仁宗安排相亲,让全国进选适龄女子进宫候选。仁宗是看好了开国元勋张美的曾孙女,但是刘太后并不喜欢张氏(非温成皇后)。也许因为郭氏是她老乡的缘故吧,刘太后格外喜欢郭氏。此时仁宗虽然已经登基,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实权,里里外外都是由刘太后做主。在刘太后的主持下,郭氏被册封为皇后。

章献太后刘娥

3.郭皇后生性妒忌轻浮,遭到仁宗的厌恶

从一开始,宋仁宗就没有看好郭皇后,只是听从章献太后的安排罢了。宋仁宗为人恭让,但凡郭皇后的性格能到一般女子的水平,她也不至于被废后。

郭氏当上皇后之后,果然不负章献太后的期望,对于后宫把控的死死的。她生性妒忌,又有太后支持,严格控制宋仁宗接近其他女色,令宋仁宗感到十分头疼。

《涑水记闻·卷八》: 后恃章献骄妒,后宫莫得进,上患之,不敢诘。

汴梁城

4.与郭皇后的婚姻,隐藏着仁宗同刘太后的矛盾

这里我们还有说个小插曲,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章献太后的影响在她死后还在延续,并且由她的姐妹章惠杨太后接过刘太后的枪,继续对仁宗进行干涉。

在章献太后主政期间,仁宗虽然不喜欢郭皇后,但是他却一点不满也不敢露出来,生怕得罪了自己的母亲。此时,仁宗并不知道刘娥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仁宗登基后,其生母李氏仅仅被封为顺容,到了明道元年(1032年),也就是章献太后刘娥去世前一年,李顺容病重,太后刘娥派了太医前去诊治,顺便册封了她为李宸妃,结果就这么凑巧,李宸妃刚册封完就去世了,这件事不由地让人浮想联翩,就出来很多版本的传言:什么狸猫换太子了,什么太后毒杀李宸妃了。本来太后刘娥想草草把她埋了也就完了,但是宰相吕夷简建议刘太后一定要厚葬李宸妃,万一哪一天事情败露了,大家还都有个台阶下。于是刘太后以皇后之礼装殓了李氏。

狸猫换太子的剧照

李氏的棺椁一直停放在奉先寺供奉(南宋王銍《默记》),没有下葬,等到第二年,刘太后薨逝之后,她在位时所压制的力量开始蠢蠢欲动。燕王赵元俨(狸猫换太子中八王爷的原型)就跟仁宗说:“其实吧,你不是刘太后亲生的,你亲妈是李宸妃,而且李宸妃是死于非命的。”(《宋史》)。这对仁宗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自己忍了刘太后这么久,看着她把持朝政、僭穿衮冕,就是看在是自己亲妈份儿上,现在你告诉我她不是我亲妈!

宋朝皇后翟服

后来又搞清了自己亲妈生了自己之后一直在低等嫔妃的位置上生活,生前一点福气也没有享受,想想就心疼,以至于太过悲伤,好几天都没有上朝,又发布罪己诏责备自己不孝;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并上谥号:壮懿。为了彻底搞清事实,他以为李宸妃更换棺椁为名,对其之前的棺椁进行开棺,这时候,吕夷简的计策发挥作用了。仁宗打开李宸妃的棺材一开,李宸妃穿的完全是皇后的服制,他一下子愣了,感觉之前自己是对刘太后误会了,她并没有苛待自己的生母,将太子据为己有的事情可能是父皇的旨意罢了。因此,他对刘太后抚养还有怀有感激之情的,刘家的人也没有受到清算。

京剧打龙袍也是根据这段故事改编

刘太后临死时留下遗诰:尊杨太妃为皇太后,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但是遗诰内容遭到大臣反对,皇帝都二十四了,还不能亲政?死了一个刘太后,又来了一个杨太后,什么时候算个头?刘娥是三月甲午去世,到了四月丙申向天下公布遗诰的时候,就删除了与杨太后共同议政的条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是杨太后是从小亲手抚养仁宗的人,她对于仁宗的影响是很大的。

宋仁宗很少会严厉惩罚其他人,这个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刘太后临朝称制十一年,一直到仁宗二十四岁还不肯归政,死后还想安排杨太后继续控制仁宗,仁宗就一点想法也没有么?怎么可能!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只是不愿意当面跟别人硬杠,心思都揣在里面。

李宸妃在电视剧里面还享了福,现实中她先刘娥而死

在章献刘太后去世之后,他开了李宸妃的棺材,看到了生母没有被亏待,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宋史·列传第一》)。他心里面真的相信刘太后吗?假如据太子是先皇旨意,为何在自己登基之后,刘太后没有明白告诉自己真相,生母李氏长期居于修容之位?这些都说不通的。但是现在自己刚刚亲政,不愿意因为这个事马上搅乱朝局,毕竟刘太后在时,她在朝中的势力太大了。刘娥在时,也是维护自己的皇位的,此时反对刘娥,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所以他还是要维护刘娥的。

即便是仁宗对于刘太后本身没有怨恨,但是刘太后生前的一些政治主张仁宗是不赞同的。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班子,要渐渐建立起自己的权威来。在刘太后去世前大赦天下,以前被刘娥贬斥的寇准、曹利用、丁谓等人都得以重新起复。仁宗就开始着手,从这些人里面挑选自己可以任用的人。同时,他还要罢免一些刘太后任用的人。枢密使张耆、副使夏竦、范雍、赵稹,参知政事陈尧佐、晏殊,皆章献所任用,悉罢之。(赵与时《宾退录》)

观吕夷简生平,他算是个好官了

5.酝酿废后

有意思的是,仁宗开始的时候,对于宰相吕夷简是比较信任的。仁宗和吕夷简密谋之后,他一回宫就把这件事跟郭皇后说了。郭皇后说:“夷简独不附太后耶,但多机巧善应变耳。”郭皇后的意思就是:你们商议着罢黜这个罢黜那个,难不成吕夷简自己就干净了?他也是依附刘太后的,他要不依附太后能当四年宰相?只不过这个人鬼滑得很,即依附了刘太后,又叫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罢了。

这段话的记载很有深意,它反映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个是宋仁宗这个皇帝真有意思,你跟大臣商议着要罢黜刘太后生前任用的人,一回头还跟刘太后支持的郭皇后说,这种事一旦泄露出去,对于这个大臣岂不是灭顶之灾?这样做是不老合适的。

第二点,郭皇后也有趣,明明知道皇帝要罢免刘太后的人,她自己不是刘太后的人?当着皇帝的面就说吕夷简的坏话,这个情商也是够喝一壶的。

第三点,宋仁宗一回头,就罢免了吕夷简,他到底还是忌讳刘太后的,因为郭皇后说的也的确有点道理,吕夷简是否真的归附自己,这个结论还是慢点下的好。

吕夷简突然被罢免,着实令他意外,一时间有点慌了,赶快找相关人士打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我是裁人的,怎么一会被裁撤了呢?吕夷简这个人不一般的,他在宫里面有人的,有一个內侍叫阎文应,是他的内线,很快阎文应传出消息来了:这事儿是皇后进的谗言。吕夷简就把这个罢官之账记在了郭皇后的头上。

戏曲中宋朝太监形象

及宣制,夷简大骇,不知其故。素厚内侍阎文应,使为中诇。久之,乃知事由皇后。其后再相,赞成废后之议,实原于此。

郭皇后如果老老实实地,啥话不说,啥事不管,以仁宗的性格,即便对章献太后有什么意见,也不会容不得她,废后的事情且轮不到她头上。但是她的性格确实太张扬了,之前仗着章献太后撑腰,对于仁宗的私事横加干涉,不准许仁宗接近其他嫔妃。刘太后在时,仁宗知道郭皇后受到刘太后的宠爱,尽管对于郭皇后不喜欢,也不发表什么意见。郭皇后就有了一个幻觉:皇帝是惧内的,他怕自己撒泼。

等到刘太后归天后,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失去了靠山,继续她之前的跋扈行为。仁宗皇帝是怜香惜玉的,之前有刘太后管着不敢太放纵,刘太后去世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宠爱自己喜欢的嫔妃了,当然这样郭皇后就被冷落了。此时的郭皇后二十二岁,自然不甘于此,日日派人追查仁宗的行踪,千方百计阻止仁宗区别的嫔妃那里,渐渐地仁宗心里有点废后的想法,但是还不强烈。毕竟废后是国家大事,万一自己提出废后,必然让大臣说三道四,能忍一时就忍一时吧。

范仲淹像

6、激烈的废后过程

仁宗有两个特别喜欢的美人尚氏和杨氏,下了朝总喜欢去二人处唠唠嗑。郭皇后对此二人看不顺眼,这两位也不是善茬子,《宋史》记载:(二美人)数与后忿争。忿,悁也(《说文》);忿,怒也(《广雅》)。史书用忿争二字描述,可见妃后争吵之激烈,全然有失体统。

有一天,尚美人跟仁宗闲聊天时,开始说郭皇后的小话。要么说千万别背后说人,刚好这时皇后来了,都被她听了去。皇后越听越生气,终于不胜其怒,上去就要扇尚氏的大耳刮子,皇帝本能站起来,维护尚美人,结果这一耳刮子正好扇在皇帝脖子上,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仁宗平时就压了一肚子火,今天又被打了,马上把入内內侍省都知太监阎文应叫来,商议废后事宜。这个阎文应是谁啊?就是吕夷简的好朋友啊,前一段时间吕夷简被罢黜宰相,就是他捎的信啊,现在吕夷简又复职了。他也是看不惯郭皇后的。关于废不废后的事,大家是能离远点就离远点,弄不好惹得一身骚的。阎文应既不想惹事,又不想便宜郭皇后,他做的就比较绝:建议皇帝把自己脖子上的抓痕给吕夷简看(劝帝以爪痕示执政),要早看,否则明天看的话,绺秋消了就不好使了。阎文应知道吕夷简跟郭皇后有仇的,他轻描淡写一句话就要借刀杀人了。

太监有时候是挺可怕的,不好得罪啊

仁宗本有废后之意,现在又在气头上,经着阎文应一撺掇,立刻找了吕夷简。吕夷简的私账上本来就记着郭皇后的仇呢,短短七个月算账的日子就来了,他自然是不肯放过的。拿着皇后误伤皇帝的罪过就废后,后世未免有非议,他给了皇帝两条建议:一、皇后结婚九年没有生孩子,在七出之列,理当废后;二、废后之事自古有之,不算宋仁宗失德。

但是废后这个事可不是皇帝个人的事,一旦风吹去出去了,御史谏官必然要纷纷上书,维护国家法统的,没有保障,宋仁宗可不愿意找这个不痛快。他也不会直接下诏,让谏官直接上来打自己的脸,他的做法是吹风,他让吕夷简放出消息去,让大家议一议废后的事,看看大家的反应。

这一放风不要紧,御史谏官们真的跟疯了一样,纷纷上书哭爹喊娘地反对废后。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为君分谤了,吕夷简就勇敢地挡在了仁宗面前。首先他以宰相的身份下令:先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疏。“台谏章疏果不得入”。御史们的上书根本递不到皇帝手里,因此皇帝是没有责任的,责任都是吕夷简这个封堵言路的宰相干的。

但是御史们可不能这样就放弃了,当时的右右司谏是范仲淹,权御史中丞是孔道辅,他们两个人带着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左正言宋郊、

右正言刘涣跑到垂拱殿门口跪着,反对废后。宫门口有护卫的士兵看着,他们不敢闯宫,孔辅道拍着大门上的铜环哭喊道:“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

仁宗废后之心已定,就权当没听到这些人在这里的瞎叨叨,“诏宰相召台谏谕以皇后当废状”。你们这帮人不要喊了,我已经决定了,非要跟皇后离婚不可了。我不跟你们去掰扯,让吕夷简跟你们解释吧。

皇帝听不进去,没办法大家只好拦着宰相质问他为什么撺掇皇帝废后。这里面有好多事,吕夷简心里明白,嘴上没法说。他难道要说,皇帝废后是为了消除章献太后的影响,集中自己的皇权?这种事怎么说啊?面对御史的质问,吕夷简只好推说,历史上有前例,汉光武帝就曾废皇后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范仲淹当场就呛他: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 自余废后,皆前世昏君所为。上躬尧、舜之资,而公顾劝之效昏君所为,可乎?”结果吕夷简无言以对,拂袖而去。可见吕夷简给仁宗说的理由终究有些牵强,不能服众。

事情已然办到了这个份上,仁宗要是收手了,就很难看了,不但无法加强自己的权威,反而被谏官摆了一道,以后想要亲政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谏官表现出来的反弹力量也让仁宗有些惊讶。为今之计,只有一竿子插到底,一条道走到黑,横下心来,来点硬的了。

很快,仁宗就下诏书:“台谏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乃议逐道辅等”。御史谏官到垂拱殿前“伏阁请对”是聚众闹事,是向皇帝示威,是在蔑视皇权,要受到严重处分!

明道二年十一月乙卯,宋仁宗颁下了诏书:“皇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乐宫以养。“

明道二年十一月乙卯,“道辅等始至待漏院,诏道辅出知泰州,仲淹知睦州,祖德等各罚铜二十斤。故事,罢中丞,必有告辞。至是,直以敕除。道辅比还家,敕随至,又遣使押道辅及仲淹亟出城”

明道二年十一月乙卯,在章献太后去世八个月之后,宋仁宗废后,当然诏书语气很婉转,说郭皇后自愿入道修行。当天用敕命的紧急形式直接罢黜孔辅道和范仲淹,贬到偏远地方做知州,并且派兵当天就押解出城。其他跟着孔、范二人的官员也做了罚款处置。但是仁宗并非昏君,只是在这件事上不得不如此,事后,孔、范二人都被召回,委以了重任。

就这样,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废了,台谏力量也被削弱,为仁宗亲政扫清了道路。

入道算是皇帝给个体面

7、事件后续

郭净妃居于长乐宫,第二年八月(景祐元年),她不知道又做了什么事(很可能是曹氏入宫,即将被封为皇后,郭净妃心存不满,有所怨言),惹翻了宋仁宗,宋仁宗大怒之下,再次下诏,申斥郭净妃、尚美人、杨美人的过错,将郭净妃迁到汴梁城金水门外的瑶华宫;尚美人也被迁到专门关押皇室女性罪犯的洞真宫;杨美人也被关了禁闭。由于杨美人没有直接参与郭氏事件,后来她被召回,一直在宫中居住,时候被封德妃。

这个仁宗做事有时候就是有些拖泥带水,废后之后,可能他又不过意的慌,还派人去问候郭净妃。你问就问吧,顶多把瑶华宫的条件弄的好一点就是了。他还给郭净妃写什么乐府诗,郭净妃以为仁宗还是对自己有感情的,也作诗和之。仁宗看了诗之后,又发了妇人之仁,秘密召见郭净妃。郭净妃的性情那么刚烈,回复皇帝:要见我可以,但是要在百官面前重新册立我为皇后,我才回去。那个时候,曹氏已经封后了,怎么能再接她回去呢?你还是在瑶华宫待着吧。真是给你点颜色,你就敢开染坊啊。这个主可真不是个消停的啊。

宋朝皇室秘闻中总有牵机药的影子

景祐二年十一月,郭净妃得了小病,这个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身体抵抗力正是好的时候,年纪轻轻也不会有痼疾。皇帝派了阎文应带着御医来给郭净妃看病,看完病之后,没几天,郭净妃就薨了。宫里面没有旁人了吗?皇帝偏偏派了阎文应过来给郭净妃看病?大家都怀疑是阎文应给郭净妃下毒了,但是没有证据啊,这个结论怎么能轻易地下呢?可是,这件事太诡异了,《宋史》只好如实地记载下能记载的事情来,让后人去破案吧。郭净妃死后,皇帝实现了恢复她皇后名分的愿望,但是没有任何谥号、也不入太庙接受祭祀。

曹皇后样貌一般

跟曹皇后的婚姻

景祐元年九月,北宋开国功臣曹彬之孙女曹氏被册封为皇后,这次册封也不是出于仁宗的心意,而是他的养母章惠杨太后的意思。宋仁宗很不喜欢这位曹皇后,虽然她品行恭俭持重,足以母仪天下,却因为长得太平凡,二人感情不是很融洽。但仁宗的养母杨太后很喜欢曹氏,仁宗对杨太后的感情比刘太后还要深,毕竟是亲手抚养自己的人。在选择皇后的问题上,他又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了养母高兴,他还是立了曹氏。这个就是仁宗的性格,在问题发生的一开始,他没有充分地去估计事情的严重性,受到周围人意见的干扰,顺从他人。等到自己发现严重性后,又不得不采用对抗性的手段来解决。所幸曹皇后不是郭净妃,她宽容忍让的程度超乎常人,没有做出有失皇后体统的事情来。

庆历八年,有卫士作乱,曹皇后从容应对,事后仁宗反而认为此次作乱乃是皇后刻意安排,又要废后,但是大臣极力反对,仁宗又无证据,只能作罢。这次废后的情形也是与废郭皇后的情形多有相似,喜爱曹皇后的章惠杨太后也是刚刚去世,曹皇后没有了靠山,只是这次群臣反对的比上次更加激烈,仁宗没有办法罢了。

仁宗小时候就有风痰病

这次废后没有得逞,仁宗心里面一直别着一根刺,也不会去找皇后,所以曹皇后终其一生也未能生育子女,对她来说也是一种遗憾吧。至和三年,仁宗正在上朝,突然犯了痰迷症,之后几天一直在说胡话,天天喊:“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皇后和张茂则都曾救的宫中之火,与皇帝有功,不知道仁宗却如何想他们。张茂则听到这个话,慌的一匹,只好上吊自杀,幸而被人救下。宰相文彦博劝他说:天子有疾,谵语尔,汝何遽如是!汝若死,使中宫何所自容耶?文彦博是会劝人的,他这样一说,张茂则就不敢死了。但是我们常说醉汉说的是醉话,不得信的,又刚好有一句话:酒后吐真言。到底那句话是对呢?就靠读者自己思量了。

仁宗说了这样的话,曹皇后就更不敢靠前了,万一这时候,皇帝有个好歹,别人就好说皇后下毒了。由此可见,宋仁宗到自己快死了,也都是不喜欢曹皇后的,尤其是在温成皇后去世以后,他对于曹皇后更是维持着表面夫妻罢了。

就这样,曹皇后还是保住了自己的皇后之位,在中宫之位上稳坐了28年之久,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二年,在太皇太后的位上病逝。那个跟曹皇后争宠的张美人,一辈子飞扬跋扈,数次欺辱曹皇后,僭越礼制,在至和元年就薨了。仁宗不顾曹皇后还在世,执意将她追封为温成皇后。以皇后服制下葬,曹皇后也没吱声,穿就穿呗,想了一辈子了,人都没了还跟她计较什么呢?

太后刘娥深深地影响了仁宗

宋仁宗在立皇后问题上的行为模式

宋仁宗被两位养母抚养长大,刘太后对他管教十分严厉,杨太后待他又十分宠溺。这两位养母对于仁宗的影响都很大,他和郭皇后、曹皇后的婚姻,就是在这两位家长的包办下促成的。可能是受孝道教育的约束,他一个帝王在婚姻问题上,始终不愿意拂逆养母的意思。尤其是娶曹皇后时,他已经二十五岁了,并且已经亲政了,他还是没有能够乾纲独断,坚持封自己喜欢的人做皇后。

他的做法是,我先顺从母亲的意思,先熬着,等母亲去世之后,我再废掉皇后,重新册立自己喜欢的人。他两次要废皇后,都是在两位太后去世后一年提出来的,这样他维护了对于养母的孝顺,也能对得起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他没有想想郭氏和曹氏么?假如它们二人不成为皇后,嫁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家庭,一辈子平平安安、顺顺心心地当个外命妇岂不更好?何苦来到这个帝王之家做个牺牲品呢?

人总有一些心理短板无法超越

有了郭氏的前车之鉴,他居然还不改,又重复了上一次的行为模式,遇到困难先绥靖,等到忍不下去了,再发性子。曹皇后在庆历八年平息宫中变乱,原本有功。他却想抓这个事情,给曹氏按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趁机废掉曹氏,这个做法真有些不太地道了。你有啥事说啥事,哪怕你真的看曹皇后不顺眼,你就以她没生孩子废掉她也行,这是个事实啊。但你偏要给她按个谋逆的罪名,这太可怕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不但曹氏要被处死,连她的家族也要遭受灭顶之灾!面对大臣的质疑,宋仁宗拿不出证据,才只好作罢。还好面对朝臣,他还是讲道理的,没有犯浑犯到底。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不容易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在婚姻问题上,宋仁宗可能身在其中,在心理上的压力和纠结特别大,所以不能保持处理朝政上的理智状态,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看人看事,要从大处着眼,人人都有可能有缺点,不能因为一事处理的不妥当就全面否定这个人。但是宋仁宗在自己婚姻上出现的问题,却可以警惕他人。

婚姻涉及的不是两个人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两个人的问题。第一次立郭氏为皇后,他屈于刘娥的权威,不敢反抗,可以理解,郭氏飞扬跋扈,算她咎由自取;第二次他已经有了条件自主,即便是杨太后有不同意见,他可以做杨太后的思想工作,即便是杨太后的思想工作做不通,最后没有办法,非要立曹氏为后。曹氏既无过错,就要对得起皇后,不得轻言废立。找邪茬,按帽子,要休老婆,不要说是帝王,实也不是大丈夫所为,不叫人佩服。

巴巴儿地想当皇后的张美人,僭越礼制,欺辱皇后,最后自己也没能如意,年纪轻轻就死在了贵妃位子上。人生区区数十年,为了些许名利,把人做歪了,实在不值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0

标签:宋史   明道   皇后   谏官   养母   御史   宰相   太后   皇帝   性格特点   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