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与西域诸国通贡关系研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史谈a

编辑 | 史谈a

前言

明永乐年间,明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初期的“朝贡”到后期的“市易”,最后发展为“朝贡、市易、册封”三种关系模式。

随着明代中国与西域各国贸易关系的发展,这种变化成为明代中外关系变化的一种表现。

但是,在“朝贡”、“市易”的发展过程中,明朝政府始终不允许西域诸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建立直接关系。

明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西域各国设官管理,同时明廷与西域各国通过“朝贡”和“市易”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这是一个中外关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中外交流方式。

西域诸国概况

西域诸国,包括现在的新疆地区,以及中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明朝时,其疆域主要在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大致范围在今伊犁河、塔尔巴哈台河、喀什噶尔、叶尔羌河等地。

西域各国的情况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异,据《明史》记载,西域诸国有:莎车、于阗(今和田)、龟兹、鄯善、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等国。

明朝对西域诸国的管理,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永乐年间,后期是正统年间,永乐年间是指明成祖朱棣继位后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一段时期。

在此期间,明成祖派遣使者到西域各国进行朝贡活动,并在西域各国设置管理机构,永乐年间的西域各国与明朝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由上述两个时期共同构成的。

明永乐年间,西域各国与明朝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通过朝贡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但是,西域各国对此并不满意,甚至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

如龟兹国王曾派遣使节向明廷进贡,但未得到明朝的承认,《明史》记载:“初,于阗王遣使者入贡,时和硕不果来。”

于阗虽然对明朝怀有不满情绪,但它“惧中国威德,不敢轻入”,所以它不愿向明朝进贡,只派使者随明使团一同前往北京。

明朝政府也没有对龟兹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此外,明永乐年间还发生了几起西域各国与明朝之间的冲突事件。

如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二十五日,于阗国王欲向明朝进贡,被明朝拒绝。

“朝贡”

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以中原文化为标准,要求周边各国向自己朝贡,并以此为荣。

《明实录》卷一七二记载:“宣德四年春正月壬子,大学士杨士奇奏:‘伏查西域诸番献贡,如火鲁火者,见在卫所。

近闻各国首领、大臣,多有遣使来朝进贡之人,亦有遣使入贡者,不知何故?’上曰:‘外国献贡之事,古已有之。本朝亦不以夷狄为异。其来献者,即听其来朝贡而已。’上以是为然。”

《明史·西域传》记载:“宣德四年三月甲午……上遣礼部侍郎解缙等谕其使曰:‘朕以四夷贡使,为中国之臣属;其来进贡者,亦听其来朝。’

……自永乐元年以来,西域各国首领、大臣、使臣等来朝者甚众……其来进贡之人,即听其来朝。”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要求周边国家必须向中国朝贡,并以此为荣。

在这种制度下,中原王朝往往用册封的方式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对周边国家采取册封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向周边国家宣示主权,并使其臣服于中央王朝,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在明代,中原王朝一直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要求周边国家对自己效忠。

但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没有一个完善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加之明代政府并不重视“远人不服”的外交思想和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策略。

“市易”

明初,朝廷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中主要有:首先,减少了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其次,明朝政府大力提倡民间海外贸易,鼓励商人到海外去进行贸易活动,再次,设立官方机构进行管理,对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

最后,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使得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

明初,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及朱元璋时期制定的海禁政策导致国内经济出现萧条和萧条现象。

但到了永乐年间,朝廷调整了对外政策并大力推行对外贸易政策,使当时的外贸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首先,加强了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明朝政府改变了洪武时期的海禁政策,加强了海禁政策,使当时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其次,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明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对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当时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再次,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政策,明永乐年间,明政府与西域诸国通过“市易”进行贸易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明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永乐年间,中国与西域诸国的贸易主要有:一是明政府为稳定政权、巩固统治,在一些重要的贸易城市设立市舶司,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政策。

二是西域诸国将他们的特产与明廷进行交换;三是明朝政府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诸国进行贸易活动。

明永乐年间,明廷与西域诸国的贸易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明廷直接与西域诸国进行贸易,另一种是西域诸国向明朝政府进行“市易”。

《明史》记载:“西域诸蕃朝贡,必使报上,始许进其物,不然则绝其贡。”《明史·西域列传》记载:“洪武三十一年,诏诸国贡马及方物,使使者报之。”

“册封”

册封是指中国中央政府对外国统治者授予的称号,这种册封,主要是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制度,即皇帝亲自为外国统治者赐给称号。

如《明史·职官志》中所言:“凡外国遣使朝贡,先由礼部封印,奏请皇帝诏书,颁赐国书……册封之事,始于永乐七年。”

可见,册封是指明朝政府在中国与外国交往中对外国统治者的一种称谓,是明政府与外国交往中的一种形式。

明永乐年间,明廷对西域诸国的册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政府对西域各国统治者进行册封;第二,明政府将西域诸国国王的封号赐给西域各国君主。

从这些方面来看,册封是明朝与西域诸国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册封制度是明朝与西域诸国交往中的一种礼仪制度。

这种礼仪制度,对于明朝与西域诸国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册封制度对于明政府而言,却是一种被动的外交手段。

因为这种册封制度是通过武力手段而达成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政治需要,但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秩序的需要。

在中国与西域诸国交往过程中,册封制度的存在和使用,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册封制度可以通过武力手段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另一方面,册封制度可以通过武力手段来建立双方的政治联系,进而为双方交往创造条件。

但由于册封制度不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其存在必然有其不可替代性。

明朝政府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明初,中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一直延续到明后期,根据《明史·西域传》记载:

“(永乐)十四年,命通贡使。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派遣官员前往西域各国进行朝贡贸易,并在每年的固定时间举行朝贡活动。

这也是明初西域各国与明朝之间最主要的经济贸易方式之一,“永乐元年三月庚申,命通贡使……五月丁卯,命礼部郎中张诚往番国朝贡。

永乐四年正月,遣礼部郎中张诚朝贡,奉表谢,五年十月癸酉,遣官来朝。永乐六年八月庚戌,遣礼部郎中陈诚、副使蒋德麟往番国朝贡。

九年八月庚午,命礼部郎中王敏、都御史张信往番国朝贡,永乐十一年,遣礼部侍郎周信、都御史彭时、都御史马昂赴番国,以谕番国使节,并献方物。

永乐十三年十二月癸丑,遣礼部侍郎杨和往番国朝贡,宣德二年四月壬寅,遣礼部郎中陈诚、都御史马昂朝贡,六年闰三月乙巳,命礼部侍郎彭时、都御史钟会往番国朝贡。”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的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西域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结语

明永乐年间,明政府通过“朝贡”、“市易”和册封三种方式与西域诸国进行交往。

与之相比,册封是最具象征性的一种形式,册封之说在明廷中一直存在,明永乐年间,西域诸国都以“奉表称臣”的方式进行朝贡。

而明政府以“册封”的方式来实现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是明廷在朝贡关系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明永乐年间,明政府与西域诸国进行的“市易”贸易关系,是由明廷与西域各国之间进行商品、人员、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中外交流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西域诸国与明政府之间建立了联系,并通过“市易”贸易获得了大量商品和人员。

而在明廷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朝贡关系中,也是以“市易”、“朝贡”作为主要交往手段,通过这种交往,明廷和西域各国建立了一定的政治联系和经济联系。

但是,从明代中国与西域诸国之间关系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这种交往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限的、不稳定的交往形式。

同时,这种交往也是由明朝政府对其控制下的一种政治策略。

参考文献

(一)李海明:《明前期西域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2期。

(二)徐松:《中国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三)汪大渊:《岛夷志略》,《历史档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西域   年间   明朝   关系   礼部   永乐   中国   制度   政府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