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朱自清《背影》,当年只会背书,如今看懂,不自觉泪眼模糊

我们与父亲在心中不相见,已然多年了

我们貌似已经多年没有关心过我们最亲近的人了,记得初中的时候,读到了《背影》这篇散文,彼时没有什么动容,只觉得这篇文章矫情了。父亲像是永远不会老去一般的人,日复一日的陪伴左右,即便受到任何委屈也有靠山支柱。然而这座山,渐渐的在心里远了,远的甚至连面目都模糊了起来。

待到上了大学,异地他乡,才慢慢理解了《背影》。在如今的日子,似乎男女朋友的感情占据了大部分年轻人的大部分时光,挣钱养家的忙碌生活占据了中青年的生存空间,和父亲说的最多的一些话,大多是伸手借钱,微信对话框中只要父亲不厌其烦的发着你看到封面就知道内容的文章和繁多转账的记录。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两年余了”,彼时的朱自清是否有些如今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是“我与父亲在心里不见,已然多年余了”。


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温柔

越过了人生的山丘,本以为能够多多温暖家人,却发现已然无人等候,失去了喋喋不休发牢骚,却再也难以唤回曾经的关怀。我们越长越大,是越来越懂的父亲,但时间也越流逝的多。

说回《背影》,其实在深情的文字背后,朱自清与如今的我们相似的是都与父亲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父亲的年代总是和我们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朱父一样,曾经担任徐州榷运局长这样的肥差。诸多应酬和利欲熏心,让他缺乏对朱自清的关爱。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虽然吃喝不愁,但朱自清自小是和祖母一块生活,对于父亲的情感却不是那么浓厚的,甚至朱父的缘故,祖母亡故,朱自清多少在心中有些积怨存在

1916年朱家败落,隔年朱自清祖母病逝,在徐州的父亲也丢了工作,家里不得已典当了一些家产,才勉强办完祖母的丧事。

20岁的朱自清料理完祖母丧事,要赶回北京上学,朱父执意为他送行,于是才有了朱父蹒跚地穿过铁道,留下的这个背影。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一句平淡的话,却道出爱意,而在爱意的背后,朱父并不尽是像朱自清笔下的这一面。

朱父朱鸿钧,是一个旧式文人,作为封建家庭的父亲形象,朱自清从小便受到的是束缚的教育。在朱自清幼年时,朱父经常严格教导朱自清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在饭后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朱父在饭桌上摆上一盘花生米,一碟豆腐干,一瓶老酒。要检查作业了,朱自清便乖巧的站在一旁。

朱父总是拿起儿子的作文摇头晃脑,浅吟低唱,看到文章末尾有老师给予“好”的批语,文段中有许多肥圈,就会顺手给儿子一块豆腐干,或是几粒花生米以示奖励,如果看到文章画圈太多,以及末后有责备评语,便要责怪朱自清,甚至动起气来,把作文投进火炉焚毁。

正是如此,朱鸿钧的性格和成人之后的朱自清显得格格不入,朱自清在北大研读的日子,将要结束,因为成绩优异,留在了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此后朱自清把每月工资一半寄回家了,一半贴补如今的家室,也算安稳了下来。

朱父虽然盼着儿子三年学成归来,但因他去南京并未谋到差事,又病倒在南京,被人送回了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债台高筑,脾气也愈加的暴躁,每每见到爱笑的儿媳便会无端破口大骂,天性爱笑的儿媳一直被朱父压抑之下变得终日郁郁寡欢。

然而她不愿朱自清被家庭所累,便默默忍受,从来不曾提起,之后由于心结染病,之后郁郁而终。然朱自清十分努力,1921年调任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虽然升了职,但工资却不再和朱自清有关系,在朱父小妾的煽动下,朱父动用关系,将朱自清的薪水转到了自己名下,并且朱父的小妾对儿媳也是不好,这一举动让朱自清倍感失望,接受新式教育的朱自清决定离开扬州不再被父亲管制。

时隔两年,父子亲情打断骨头连着筋,朱自清为当时的冲动的感到懊悔,希望回到老家与父亲求和,但朱父并没有给他好脸色,依旧是“子为父纲”的那一套,觉得老子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今天此事再加上曾经的矛盾,朱自清实在难以忍受这些喋喋不休,再次携着妻子离开。这一去,便又是好几个春秋的冷战。

这离家的许多年,朱自清也成人父,时间慢慢磨平了棱角,让他更能够体会朱鸿钧的做法和行为。朱自清对待孩子时不免也有暴躁的时候,他在《儿女》中写道: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天下父亲的爱总是那么相似,朱自清在北大任教时突然收到扬州父亲的家书,说自己身体抱恙,怕时日不多。朱自清看到此信潸潸泪下,多年的矛盾一时间烟消云散,也正是在这一年,1925年,朱自清写下了散文《背影》,全篇尽显出对于父亲的爱意。“蹒跚”、“攀”、“爬”这些字眼深深打动着读者,也让看到此文的父亲老泪纵横,没有任何矛盾可以阻止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没有任何问题让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与父母之间,终究会是一场盛大的离别

朱自清观察的很仔细,他甚至在八年后写散文时还能记清那时父亲的举手投足,买橘子时的蹒跚前行。他的父亲似乎也如同一个缩影,不会说多少漂亮的话,人到中年身体也渐渐发福,生活中古板,不解风情成为了固定标签,然而在这些我们固化的印象背后是一个风雨奔波,历尽艰辛的男人。

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在自己挣了钱后带父亲去下个馆子,没有在父亲生日时道一声祝福,我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却也没有记住父亲的爱。我们经常带着男女朋友出去吃好喝好,不知道父亲在家里省吃俭用,甚至不愿意多花一毛钱和菜贩讲半天的价。

为什么《背影》这篇初中的散文,如今还能有这么多的触动?

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想起拥有的时候有多幸福,只能说明父亲的位置在繁杂的学习,工作和情感生活当中渐渐丢失了,越是缺什么我们越是想要,然而本身不缺时,我们却怎么也记不起来,父亲与你真正交心的日子到底有多少呢?或许是真的我们在心里不想见多年了。

时光留给父母的日子越来越少,原来刻板,冷峻到年老都将被他的一丝暖笑所打动。中国家长很少表露自己的心意,只会默默的付出。

一句“我爱你”看似容易,出口却是很难。

如果说人生要与父母做三大离别,我想第一便是“求学离家路途远,六月盛夏要别亲”

第二便是“人生职海路途遥,乘舟再做小别离”

第三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亲难奉百事残”

有太多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大家珍惜眼前,即便是离别也要做一场盛大离别。如果百事委屈,万事遗恨,对于父母而言又是何等的痛惜?


文/枕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百事   背影   扬州   儿媳   祖母   喋喋不休   泪眼   散文   模糊   当年   父亲   多年   父母   朱自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