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管家夏原吉·让朱棣至死懊悔的人

我是呦呢杂谈,94后另类杂谈“记者”,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右上角点击“关注”,一起成为更好的我们!

朱棣让建文帝的旧臣的夏原吉,担任户部尚书;而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夏原吉,选择为朱棣做事。

这是一种君臣之间,彼此试探后的君臣相交,一场互相了解从政抱负有意义的对话

背后的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学者研究认为,夏原吉和朱棣之间应该有过一次对话

而可能就因为这次对话,改变了夏原吉对朱棣的看法,专家对此是这样解读的:

孔夫子教导读书人,“道不同不足与谋”,我可以给帝王服务,但是如果朝代不符合我的想法,我便“乘桴浮于海”,我不跟你合作,我出来做事,是为天下百姓,不是为哪一个王朝。

这应该是夏原吉对朱棣做出妥协的原因,当然了,朱棣看中夏原吉,是因为他的品性

可是,对于夏原吉是否能理解他、支持他,其实朱棣心里并不是非常有把握,在这中间,他们互相有过试探,那么怎么试探的呢?



浙西治水背后的深意

在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之后,朱棣交给他一件事,就是前往浙西治水

吴淞江发大水

当时吴淞江发大水,这是一件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这便是朱棣对夏原吉的一次考验,专家是这么看的:

我认为,朱棣是对夏原吉的才能产生了信任,对他廉洁、勤勉的工作作风很放心,对他的能耐也放心,另外还包含着他的一种期待,我把你放出去锻炼一下。

根据史料记载,浙西水患一直治理不力,而且在建文帝时期,甚至没有关于浙西水患的记载,应该说浙西治水的背后,还有朱棣另一层更深的用意

朱棣要通过这件事情告知天下,我比朱允炆更强,我比他更适合这个皇位。

对于这点,夏原吉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当时的他,只是以一贯的勤勉,兢兢业业地做事,但是后来的一件事,却让夏原吉意识到,自己可能小看了朱棣

一天,夏原吉正在进行治水工作,突然有人给他送来了一堆水利书籍,是朱棣派专人给他送来的。

朱棣送给夏原吉的水利书籍

夏原吉当时很纳闷:我不缺水利书籍,干嘛要给我送书来呢?苦思冥想后,夏原吉终于明白了,朱棣赐书的用意

朱棣身上背着篡位的包袱,所以他很多行事做得更果决,因为他要竭力表现出,自己是一个能干的帝王,他一定要后世留名。

之后,夏原吉效仿大禹治水“导三江入海”的办法,一举根治江南水患。同时,他开始明白,自己辅佐的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

因此,夏原吉很快就制定出一系列的朝贡、赋税、劳役等制度,并且都非常简便易行,为明代初期的“永乐盛世”拉开了序幕……

书写各种制度的夏原吉

那么,在随后的20多年里,夏原吉究竟做了什么,让他成了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大管家”呢?

通过浙西治水,让朱棣和夏原吉这对君臣有了默契,对彼此从政理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而事实上,朱棣之所以能彪炳青史,也正是因为夏原吉这个幕后功臣,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朱棣登基以来一直有块心病,他怕世人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一直非常勤勉,想干大事

登基后有心病的朱棣

当然,朱棣一生确实做成了好几件大事,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编修《永乐大典》

就拿编修《永乐大典》来说,全书22937卷,11095册,大概3亿7千万字,专家对它的评价是这样的:

《永乐大典》是集天下之书,然后把它归集,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一部类书,它应该称作当时中国的“大百科全书”,比后来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诞生到2—3个世纪。

为了修订《永乐大典》,朱棣购买图书近8000种,动用人员2000多人。前后总共花了6年时间,具体花了多少钱,没法算,也算不清楚。

编修《永乐大典》


郑和六下西洋耗费

说一个算得清楚的,郑和六下西洋,要知道下一次西洋所费白银大概需要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支出的2倍,而且还不包括造船、修船的费用。

郑和下西洋路线

郑和的宝船,是世界上较早的万dun轮船,它比哥伦布航海的旗舰足足大了100倍。今天要仿造一艘这样的宝船,造价得上亿元。

还有平an南、征漠北的军费,那也不计其数,所有耗费都找夏原吉。

虽然,开支巨大到让人觉得眼晕,但是史料却记载,“耗费以亿万计,而国用不绌”,就是说都应付过来了,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国库耗费甚巨

夏原吉殚精竭虑,耗费很多心血,可以说没有夏原吉,就没有朱棣的名垂青史,他们之间就是这样一层关系:夏原吉是朱棣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

也有人说未必是这样,他们的看法是:

当年,郑和从西洋回来,夏原吉曾经干过一件事,他把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胡椒、苏木之类的物品折合成月俸发给官员。

他们认为,夏原吉这样做的意思就是说,国库没钱了,钱都被郑和用去下西洋了,这是他对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的反对,可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有人认为不一定,他们认为郑和从国外带回来的很多货物,不少人借机倒卖,还发了财,而且国库也因此多了很多收入

以实物发工资

所以,以实物发工资,只是夏原吉将货物转卖到民间的一种方法,他这是在为国家理财,专家如此解读:

夏原吉对朱棣的执政理念有认同,如果他不同意,一开始就会反对郑和下西洋,毕竟钱粮都把控在他手里,结果无非就是被罢官,所以,他肯定一开始就认同了。



夏原吉的做官原则

但在有些事情上,夏原吉不唯皇命是从,他有自己的原则。

当年浙西水患平定后,有人提出趁河水泛滥,淤肥成田,可以让百姓立即开荒耕作。

当时朱棣非常高兴,让户部立即执行,可是这个命令却被夏原吉给劝阻了。

夏原吉劝阻朱棣

因为他认为,水患让百姓疲弊,不宜加派劳作,而且当时已经过了耕种时间。

如果强行开荒的话,于国于民都不利,专家对此种做法的解读是这样的:

“达则兼济天下”,那就不是为皇帝个人服务,而是为国家服服务,国家是由百姓撑起来的。


所以夏原吉所做之事,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出发点,他总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然后去辅佐皇帝。

这就是夏原吉的为官原则,当然,他更理解朱棣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之奋斗。


迁du北京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迁du,当年朱棣提出后,很多人反对。

因为当时南京的明王宫,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毫不逊色,可是朱棣为什么要迁往北京呢?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朱棣常年生活在北京,对南京的气候和饮食不适应。

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朱棣迁往北京,是为了加强帝国北方的防卫,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危险,正所谓“天子守国men,即始自朱棣

但是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明长城在明朝,除了在位时间很短的几任皇帝外,只有朱棣没有修长城,对此,专家是这么解答的:

朱棣掌控大明时,北方没有防线和国境,因为他认为,那都是中华的领土,都是大明的疆土。

所以朱棣要定都北京,他是希望亲自肃清北元的残余势力,统一大漠南北。可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朱棣的抱负,然而,夏原吉却从心底里认同了朱棣的想法。

修建紫禁城先后历时14年,所费钱粮不计其数,作为户部尚书的夏原吉,压力很大。

但是,他一直咬着牙,想尽办法来保障紫禁城建设开支用度,这才有了朱棣在位20年5次进击漠北的壮举。


反对五征漠北的用心

对于朱棣第五次出兵,夏原吉是反对的:

一来是因为连年征战,的确给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

二来则是因为朱棣已60多岁,身体大不如前。

在夏原吉看来,朱棣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对于国家的走向,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君臣扼腕成悲歌

让人惋惜的是,朱棣直到临终,才终于明白了夏原吉的良苦用心,因此也才有了那句“夏原吉爱我”的遗言……


结语:作者介绍

我是呦呢杂谈,94后双鱼座女生,致力于分享【历史人物解读+奇闻趣谈】,目标早日突破1000粉,坚持更新200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浙西   大明   水患   户部   漠北   国库   懊悔   永乐   大典   北京   管家   百姓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