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政入手,浅谈作为康乾盛世的衔接人,雍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722年,经过了激烈的角逐,康熙的第四子胤禛继位,史称其雍正帝。

与他的父亲和儿子相比,雍正的名气不能算高,在一般人眼里,“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强盛时期,但其实,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康雍乾盛世”。

雍正时期,对清朝的盛世也作出了很多的贡献。雍正帝承上启下,为大清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过渡。

韬光养晦,隐忍多年

康熙年间,皇子之间的争夺程度前所未有,众皇子为了太子之位可谓使尽手段,但最后的胜利者却是不起眼的皇四子胤禛。

胤禛为何能够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在早期的争夺中,众皇子主要分为太子胤礽和八子胤禩两派。后来太子胤礽两次遭废,终于失去了争夺储君的资格。

而此时的十四子胤禵和三子胤祉等人开始纠集党派,与八子胤禩相争。

四子胤禛是城府极深的人,他深知康熙非常反感众皇子争夺储君的行为,而他自己确实也比不上胤禵的军功,也比不过胤禩的势力。

因此,他便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他开始热衷于山水,与众多兄弟交好,在康熙和兄弟们的眼中,胤禛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们都对胤禛放松了注意。

而胤禛私底下却一直都在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派人暗中拉拢朝中的大臣,培养自己的心腹。

四子胤禛团结兄弟,孝顺长辈,自然就赢得了康熙帝的好感,因此,在康熙为储君一事忙的焦头烂额时,他自然会考虑到四子胤禛。

后来,康熙帝见到了胤禛的四子弘历,当时的弘历清明俊朗,又遍习文武,深得康熙的喜爱,甚至在后来,还把弘历钦定为皇太孙。

而弘历,就是日后的乾隆帝。

雍正之所以能够上位,与康熙对乾隆帝的喜爱也不无关系。

康熙在生前一直没有明确宣布自己的继承人,直到他死后,才传出关于继承人的遗诏。

胤禛最后能够成功继位,还与他在私底下培养的势力有关。

雍正帝善于识人用人,隆科多和年羹尧是他暗中培养多年的势力。

清史研究家孟森先生曾经评价过雍正帝的继位是

“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

只可惜他们最后依恃有功,开始嚣张跋扈起来,最后被雍正帝革去官职,囚禁致死。

正是由于雍正善于隐藏自己,才能成功上位,而他上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清除积弊,开启新政

雍正帝共在位13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雍正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开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这些改革中,影响较大的是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当时的地方官员,借口贡银在路上会有损耗,因此在征税时总会以损耗的名义来向百姓多收税。

在康熙时期,地方的克扣尤为严重,地方官员大肆搜刮百姓,中央的财政也受到了影响。

但康熙晚年执政比较保守,史载其

“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

因此,地方贪腐严重,百姓民不聊生。

雍正帝有感于此,便设立了“耗羡归公”的制度,并在官员的正常俸禄之外,另设了“养廉银”。

除此之外,为了彻底解决中央财政不足的问题,雍正下令严查贪官污吏,一些克扣私吞的钱财都被查处充交国库。

在用人方面,雍正和康熙的思想相同,他大力提拔汉人,重用汉人。在他的心腹中,汉人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

这不仅解决了清廷人才匮乏的局面,而且还促进了满汉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对于皇权的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后继任的乾隆帝继续沿着康熙,雍正的政策,在朝廷上也时常可见汉人的身影。

但雍正时期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雍正还完善了密折制度和设立了军机处。

其实,早在康熙时期,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就设立了密折制度和南书房,但雍正对于权力的欲望更加强烈,每件事他都要做到事必亲躬,牢牢的把权力抓在手里。

这些制度让下面的大臣再也不敢私自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除了加强对大臣的监视之外,雍正帝时期对于读书人的思想控制也比康熙朝更甚。雍正帝大兴文字狱,严厉管控读书人。

雍正十年,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吕留良案,吕留良本是明末清初的儒士,因为其反清复明的思想而被定为“大逆”罪。

最终,吕氏后人全部被判刑流放,终身为奴,不得再入朝廷做官。

这些都标志着清廷对于思想的控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内政之外,在对外方面,雍正也清理了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早在康熙末年,准噶尔部就已经起兵叛乱,康熙帝本来已经派出大将前去平叛,但随着他的突然驾崩,这场平叛行动也不了了之。

雍正上台之后,恢复了对准噶尔的征讨。

自雍正一朝,朝廷先后多次派兵征讨准噶尔部,最后双方签订了协议,准噶尔部暂时对清朝俯首称臣。

尽管并未彻底平叛准噶尔部,但雍正一朝的用兵郑重宣告了国土安全的重要性,这些战斗也为后来乾隆皇帝彻底消灭准噶尔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对地方上作战之外,为了保卫边防安全,雍正还在西南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又往东北地区移民,还派人去管理西藏。

这些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效的防止了国家的分裂。

可以说,雍正对于边境事务是比较看重的,而这种重视国防的思想,也被后来的乾隆帝所继承。

乾隆皇帝所谓的“十全武功”,大都是在边境地区建立的。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康熙晚年间的皇子夺储现象,雍正还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虽然皇权交替时产生的动荡仍旧不可避免,但是从此之后,清廷再也没有出现过诸皇子激烈夺储的现象。而乾隆帝的顺利上位,也受益于这项制度。

雍正一生兢兢业业,执政期间虽有一些问题,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为何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和评价不如康熙和乾隆呢?

雍正的名声

雍正的名气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位时间太短了,康熙和乾隆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而身处在他俩的雍正在位时间仅有十三年。

雍正在位时间本不算短,但相对于康熙和乾隆,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雍正在位时间不长,影响也不大的错觉。

除了在位时间这一因素外,雍正在上任时为了彻底革除康熙晚年的弊病,在行政方面施行猛政苛政,做事杀伐果断。

这与康熙时期的仁厚和乾隆时期的宽容形成了对比,因此在历史上多评价雍正为“酷君”。

与康熙,乾隆相比,雍正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上位之后对兄弟手足的残杀。

雍正从激烈的争夺中胜出,为了维护皇权,他对于这些曾经的竞争者采取了严厉诛杀的态度。

曾经的政敌都先后被削去宗籍,贬为平民,还有一些威胁较大的皇子直接为软禁致死。这些做法使得雍正皇帝背负了骂名。

而反观康熙和乾隆,他们上任不需要经过激烈的斗争,尤其是乾隆,从小就被康熙钦定为皇太孙,太子之位可谓非他莫属。

他们没有这些虎视眈眈的兄弟,自然也没有必要打击他们。

除此之外,雍正在即位后还整治了年羹尧和隆科多。

“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清史稿》

雍正三年,年羹尧在狱中死去。两年后,雍正的倚重的另一位大臣隆科多也被抄家,最后死去。

尽管年羹尧与隆科多在雍正即位后居功自傲,严重威胁了雍正的统治。

但他们二人短短几年就从巅峰落得身死的结局,这使得雍正有“过河拆桥”的嫌疑。

正是这些负面事件,导致雍正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

实际上,这些事对于雍正的一生是瑕不掩瑜的。

结语

雍正一生勤于政事,他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每日孜孜不倦的处理政务。他的精力之旺盛,在历史上罕见。

尽管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太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他的功绩。他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为康雍乾盛世起到了巨大的联结作用。

在他的治理下,清朝改变了康熙晚年的颓势,并为乾隆盛世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雍正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多受到史官的诋毁,真实的他绝不像史书中说的那样暴虐,雍正骨肉相残,屠杀功臣,其中的真相是政治斗争的残酷,而不是其个人的残酷。其实雍正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雍正又是一位严苛用法,加强专制统治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封建王朝的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帝王都是复杂的,雍正一生毁誉参半。但是客观上,他的一些做法确实合乎统治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他。


参考文献

①柏林.雍正: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行者[J].人才资源开发,2015(03):103-104.

②李治亭.历史上真实的雍正皇帝[J].人民论坛,1999(02):39-4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雍正   准噶尔   盛世   乾隆   皇权   皇子   上位   新政   康熙   时期   作用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