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在位,贡公弹冠”(74)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贡公弹冠。或贡禹弹冠。或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语义:原指西汉名臣贡禹,与王吉志同道合,听说王吉做官了,坚信会引荐自已,就弹去帽上灰尘,也准备去做官的故事。比喻作好做官的准备,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王吉画像)

延伸词:弹冠相庆。

1、词义:a、比喻俩人相友善,援引出仕;b、比喻喜庆或敬重;c、比喻高兴地去做官;d、比喻坏人准备上台,而互相庆贺〔贬义〕。 2、示例:“一日无仲,则三子可以弹冠相庆矣。”〔苏洵《嘉佑集·管仲论》〕。

二、王吉敢谏,仕途不顺

王吉〔?—前48年〕,字〔子〕阳,西汉琅琊皋虞〔青岛市即墨区〕人。勤奋好学,通晓经术,创立《韩诗》王氏学派。

他品德高尚,清正廉明。他的一生,不积资财,不坐公车,自备车马,出则好车马,鲜衣帽,入则布衣衾,疏食馔,天下人服其廉,而又怪其奢,所以俗传:“王阳能自作黄金用。”

青年时代,他在长安太学求学时,一家人合租一套小院落。东邻有棵枣树,枝丫伸到他家院子里,妻子看到枝上大枣成熟,随手摘了一些,送给他吃。事后,他知道真相,嫌她爱占小便宜,有辱家风,当即写了休书,把她撵走。

邻家听说后,自知家里枣树惹了祸,几颗枣子而已,竟然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心里不安,深感内疚,执意要砍掉枣树。邻里赶来劝阻,他说:“只要王阳把老婆接回来,我就不砍了。为了几颗枣子,拆散人家一家人,这是罪过!”

在邻里们劝说下,王吉才把妻子接回来。邻里还把这件事,编成一首歌,到处传唱:“东家有树,王阳去妇;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青年王吉教育妻子的故事,表现了他励志向上的精神,以及“不以恶小而为之”,用礼义治家的高尚情操,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他学成归里后,以郡吏举孝廉,历任郎官、若卢县右丞、云阳县令。昭帝时,又举贤良,任为昌邑王中尉。

昌邑王刘贺以逸为乐,游猎无节制,常常役使大批百姓,修路牵马,驱赶野兽。他上书直谏说:“您每天要跑200多里路,国人都放下农活,给您服务,这是要耽误生产,影响收成的。”

刘贺不守常道,但心知好歹,他说“中尉很忠诚”,还奖赏了酒肉。过后,却又放纵如故。

(昌邑王刘贺)

前74年,昭帝驾崩后,大司马霍光迎立刘贺为帝,王吉又上疏切谏:“大司马治国精明,您就把大权交给他,先做个垂衣拱手的皇帝吧。您还要改掉任性毛病,千万千万要小心谨慎啊!”

刘贺又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自以为大权在握,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结果,只做27天皇帝,就被废黜了。事后,原昌邑王府全部官员,200多人,都以失职罪而下狱处死,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曾多次谏劝,免除死刑,剃去头发,罚为城旦。

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亲政,王吉被征召,任为博士谏大夫。

当时,皇上宵衣旰食,勤理政事。同时,任用许、史、王外戚,补赏旧恩,并引为亲信,巩固皇位。

王吉上疏,议论得失。他大谈儒家礼治思想,强调不可任人唯亲,要谨慎选拔人才,慎审使用官员,外戚与故友只给钱财,不给官职,要任用贤能,重用儒生,广布教化,淳厚民风,以致国家兴旺发达。

他还提出“优婚、优生、优育”新建议。他说,现在婚姻制度不合理,讲究门当户对,姻亲循环〔近亲婚配〕,贵女下嫁,往往造成阴阳颠倒,上层多女乱;订婚重礼,贫家无钱,往往造成婚配不均,下层多旷夫。

他又说,“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意思是,只有晚婚,才能达到“不夭”与“明教化”,从而实现“优生优育”。

毫无疑义,他的这些观点,从理论上说,都是合理的,不过合理不一定合情。譬如,刚铲除庞大霍系,皇上三代没有亲属联系,也没有一点社会关系,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一个,不重用许、史、王外戚,怎么重组权力核心?同时,三代外戚为了他,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不报恩,更待何时?一切睿智的人,设身处地想想,都不会对着干的。

至于他的“优婚优生优育”观点,先知先觉,非常科学,简直超越时代两千多年,但是,在那个时代,圣明如宣帝,去贯彻执行,恐怕也无能为力。

宣帝没往深处讲,只说,他的意见不切合实情,是书生之论,这应该说,是给他情面而又精当的评语。

可是,看到宣帝不大重视他的意见,王吉未从自身找原因,却发泄书生意气,采取不与皇上合作的态度,借口有病,辞职回乡了。

(贡禹塑像)

三、“贡公弹冠”典故本事

前48年,汉元帝继位,派使者去琅琊征召王吉,赴长安任职。

而贡禹〔前127—前44年〕,是王吉同乡,他俩人志趣相同,政见一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儒经也很有研究,是经学家,曾被选拔为贤良,任为河南令。汉朝制度,每年岁尾,都要进行官员考评,分出优劣,实行奖惩。他当河南令时,在考评工作上,与上司意见分歧,受到责问,要他摘下官帽,解说辩白。上司满意后,让他再戴上官帽。可是,他竟然耍起书生意气,气愤地说:“帽子已摘下,怎可再戴上!”说完,便扬长而去,弃官回乡了。

这次,听说朝廷又征召王吉,他非常高兴,认为王吉做了官,一定要引荐自己,于是,找出当年摘下的那顶官帽,弹掉上面的灰尘,表示庆祝,并示意自已也将有官做了。

所以,世人相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意思是说,他俩政见一致,志同道合,因此弹冠祝贺。

可惜这时候,王吉已老,走到半路上就去世了。元帝悼念他,派使者吊唁、祭祀。

贡禹却很幸运,79岁了,紧接着,也被朝廷征召。他非常高兴,家中仅有土地130亩,就卖掉100亩,也学着王吉,不坐驿车,自备车马,奔赴京都。元帝当即任他为谏大夫,后升为光禄大夫、少府,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君臣融洽,荣宠之至。

他数十次上书,谈论政事得失,以及治国安民之道。奏书中谈到人口问题,他指出,现在全国,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人口出生率不高,因此,他建议,应把大量宫女、奴婢免为庶人,使她们男婚女嫁,生儿育女。这一建议,有利于天下男女适时婚配,对于促进人口繁衍,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奏章中,他还主张选贤能,诛奸臣,减赋税,反奢侈,罢倡乐,修节俭。元帝信任,一再嘉奖,连年提拔。世人尊敬,称他“贡公”。

前44年,贡禹在职去世,享年84。元帝追思他的忠心,赐钱百万,其独子年仅15,也任为郎中。

四、王吉家训孕育一个显赫家族

山东琅琊王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其家族的一世祖,就是王吉;家族的传家宝典,是王吉制订的六个字:言宜慢,心宜善。

王氏家族传说,前77年,王吉任昌邑王刘贺中尉时,国王心性不定,宵小溜须拍马,官场险恶,令人忧愁。这时,一位老人送他三个字:“言宜慢”。凭着这三个字,他渡过一次次惊险,还得到嘉奖,或赦免。

(王吉制定的王氏家训)

前67年,王吉应召,担任博士谏大夫。那位老人,又送他三个字:“心宜善”。其时,他位高权重,只因政见不合,曾利用职权,弹劾长史赵珞,致使他罢官,回家不久,就郁郁而终。后来,他遵照老人教导,深刻反省,痛改前非,公正待人,一生平安。

从此,王吉便把“言宜慢,心宜善”,作为座右铭,并订为家训。

他家族还传说,这六字箴言,是武帝丞相公孙弘所授。其实,公孙弘已于前121年在职去世,从时间与空间上,他俩都不可能有什么交集。

王吉年轻时,曾担任过巴郡云阳县令,于是,他家族又传说,此县令王吉,成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婚姻。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早在前118年,文豪司马就去世,此云阳令王吉,定非彼临邛令王吉,仅同名而已。

其实,这些都是名人效应,附会之说,姑且言之,姑且听之。

陈存选

2021、03、0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昌邑   公孙   云阳   外戚   家训   政见   枣树   县令   比喻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