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反“三违”是如何提出的?

在我国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安全生产领域的综合管理和法制建设陷入瘫痪状态,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急升,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事故高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9年4月底,国家劳动总局召开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就安全生产、劳动保护领域开展拨乱反正提出3项重点工作:①健全国家劳动保护法规制度;②建立国家劳动保护监察制度;③开展社会化劳动保护宣传教育。

但是,由于“十年动乱”无政府主义思潮流毒的影响,企业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冒险蛮干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1979年11月25日,原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由于严重违章指挥,在渤海湾内翻沉,造成船上作业职工7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700万元的重大伤亡事故。这起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国家劳动总局在召开的一系列劳动保护会议上,听取了安徽等省市劳动厅局劳动保护部门的分析与建议,即今后在劳动保护监察与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要重视开展反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简称为“三违”)的安全教育活动。此后,反“三违”的提法逐渐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出现在有关文件中。尤其是1993年“全国安全周”的主题即是“遵章守纪,杜绝‘三违”。

所以说,在我国反“三违”的提法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全生产、劳动保护领域开展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针对全国伤亡事故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渤海湾   拨乱反正   伤亡事故   劳动保护   提法   动乱   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   领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