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是不是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篡后周立大宋之戏?

大家好!我是史说分明,一个探究历史背后故事的博主。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也是对我的鼓励!

#历史开讲#​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各国互相厮杀,百姓生灵涂家,乱世成就英雄。


赵匡胤投靠大将郭威之日,便是其坐天下野心增长之时。长期的飘泊生活使赵匡胤看透了世态炎凉,在这乱世之中,一个人倘若没有权力将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一事,历来就是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在陈桥兵变之前,有两次“点检做天子”的本牌事件,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怀疑这一切都是赵匡胤为自己坐皇帝位而设计的,是一出自编、导演、自演的一场阴谋。但事实的真相又如何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两次“点检做天子”木牌事件。


第一次是发生在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前,民间曾出现过“点检做天子”的木牌,被呈现到柴荣面前。


比较迷信的柴荣想起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张永德是他的姐夫,本来并无野心,但周世宗柴荣却害怕出现后晋取代后唐的局面。


因为后晋石敬瑭就是后唐的驸马,篡夺了皇位。有了这种想法,周世宗柴荣便无法安心将重任交给姐夫张永德,于是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任命看上去忠厚老实且有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一职。

壮志未酬的柴荣

这一次赵匡胤带兵北伐北汉和契丹的联军,开封府竟又一次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木牌,民间甚至流行起“出军之前,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谶言。


赵匡胤虽然有野心,但还未到昭然若揭的地步,而“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此时的殿前都点检正是他本人。如今赵匡胤还没有起事就有如此多的传言,这对他十分不利,难道聪明如赵匡胤不自知?。


朝中大臣,尤其是宰相范质和大将韩通都是后汉的忠臣,听闻之后必然会有所动作,到时侯不但大事不能得逞,全家老少的性命都要受到威胁。


据史料记载,当时心生恐惧的赵匡胤默默地回到家中,自言自语道:“外间汹汹若此,将奈何?”听到哥哥此言,赵匡胤的妹妹立刻拿起擀面杖从厨房走出来,史称:“面如铁色,引擀面杖逐太祖,击之”。她对哥哥正色道:“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怖妇人何为耶!”


赵匡胤听了妹妹的话,转身离开了家,下一步该如何走?赵匡胤苦苦思索,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只能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不然就会被别人所控制。


这两次出现“点检做天子”木牌事件,第一次最有可能是张永德所为,因为当时柴荣已经病入膏肓,而柴宗训是几岁的孩子,成不了气侯,所以张永德此举目的恐怕也是为了取代后周,但是时机未成熟,就被柴荣扼杀在萌芽中。


第二次出现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时,很可能是赵普等人利用了之前的“点检做天子”木牌为噱头,制造舆论,为赵匡胤取代后周找一个天命所归的理由。

后周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剧照

当然“点检做天子”还不足以让赵匡胤顺利取代后周称帝。


所以关于赵匡胤篡位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当时北汉和契丹联合起来攻打后周是赵匡胤等人故意编造谎言,借机发动政变,这种说法有很多疑点值得人怀疑,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疑点就是:以赵匡胤当时在后周的地位和实力,他可以用其它任何一种方式让小皇帝退位,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况且他在京城的时间非常少,如果不是边境告急,朝廷也不会召他进京。


最后一点,陈桥兵变当天,难道赵匡胤把他的亲人都留在京城开封充当人质,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所以说,如果赵匡胤真的事先有预谋谎报军情准备兵变,不会不将自己的家人安顿好再开始行功。他这么做不是将他的亲人都置于刀剑之上吗?


因些从这些方面来说当时北汉和契丹联合起来攻打后周是赵匡胤等人故意编造的谎言就没有道理,这种说法也不足为信。


有道理的地方是: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并没有和北汉与契丹的联军发生战事,而是直接回开封府了。


同样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当时作为讨伐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前锋慕容延钊带领五万部队先于赵匡胤赶往前方,没有出现在陈桥兵变的现场,而是一直向北进军,并已率领军队到达河北真定。慕容延钊的部队也没有和北汉与契丹联军发生交战。这样也可以说后汉契丹联军侵犯后周可能是谎报军情。


至于赵匡胤亲人留在开封也可能是迷惑朝廷。实际上,赵匡胤北伐之前已安排留石守信、王审琦等在开封府,而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成员,这些身在开封的亲信都掌握着极高军权,他们是陈桥兵变时,稳定开封的重要力量和内应,同时也足以保护赵匡胤的家人。


所以说当时北汉和契丹联合起来攻打后周是赵匡胤等人故意编造的谎言也有一定道理。

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开封府

不论历史的真相如何,陈桥兵变基本上算是一次和平的兵变,没有烽烟四起,也没有喋血宫门,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天下就从后周变为大宋,创造了“不留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


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高明的政治手段。并且赵匡胤的军队进城之前就以“严敕军士,勿令剽劫”训诫。


所以赵匡胤率军回开封府时基本没有伤害开封城的官员和百姓,因而大大赢得了民心。正是因为这样,赵匡胤篡周自立没有触动巨大的反弹势力。

严敕军士,勿令剽劫

赵匡胤得天下虽然名不正,其言行却顺应了朝野的人心。


而他建立宋朝以后,文韬武略,东征西讨,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并且平定了二李之乱,收复了荆湖、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初步完成了宋朝的统一大业,并一度以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建汉唐盛世为已任。


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在赵匡胤手中宣告结束,理性和文明在其统治下逐步上升,大宋在他的手中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范仲淹这样高度评价赵匡胤: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兵变   契丹   后晋   擀面杖   后唐   后周   木牌   太祖   联军   天子   周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