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镇和平居委会沟边村

沟边村,位于荔城区黄石镇东部。东临金山村,西接黄涵公路,南靠五龙和下余自然村,北连井埔自然村。是黄石镇和平居委会辖下的一个自然村。本自然村分为六个居民组,以陈黄林卢四姓为主。玉湖陈氏族裔主要聚居在第一、二两个居民组,计有240户,占全村总户数430户的56%,人口1130人(男570人,女560人),占总人口2260人的一半。

本自然村在宋元时属兴化府莆田县感德乡莆田里;明清时属四区莆田县黄石市(即今四脚亭);民国初与五龙、井埔、道美、下余、长坑等自然村组成沟边乡,民国28年属涵江区黄西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三区和平乡,1958年属黄石公社沟边大队。1966年以后,原五龙大队与本大队合为和平大队;1984年属黄石镇和平村。2004年起属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管辖。

本村地处莆田南洋平原,耕地以水田为主,兼有部分斜坡旱地。水田间有沟渠交错,旱地则有水井、池塘,灌溉方便,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族亲们世代以务农为生,主种水稻,兼种杂粮和蔬菜,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居住土平屋。解放后,村民生活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本村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大变革,出现以合资或独资大面积种植蔬菜,租赁农田少至数十亩,多至百亩以上,生产过程招雇村民临时工,产品运销省内外。不少人转为经营商业、搞运输等。还有的开办起鞋革、服装、石材、木雕、家具等工厂。现在本村初步形成农、会工、商多种经营的局面。村民经济收入成倍增长,促进农村面貌大改观。交通方面,各居民组都修建水泥大道,直通黄涵公路。在居住条件上,双层楼房普遍现象,三层以上楼群房林立。近年新建起一条长约千米,并与黄石街相连的沟边街。在这条大街上,陈氏居民约占有三分之一。


玉湖支房属丞相公房,按居住地分为沟荟捏、坨里亭和后厝三大房系。沟荟捏房,始祖云台公是玉湖丞相房珠江派的后裔。由黄石镇遮浪村(即珠江村)迁居沟荟堤林家古屋内,以养鸭为生。而后安家落户,置田建房,繁衍后裔。始祖初建一座古屋尚存。但由遮浪何房何时迁来,失稽无考。双方后裔都互有认同。坨里亭房始祖原为黄石东甲村玉湖陈后裔。他在离近本村的石桂头摆摊纳鞋为生,后来发家迁居坨里亭,置田建房,繁衍后代,因名字失稽,故后代以“鞋底公、鞋底妈”称呼,现存有古厝屋一座。但由东甲村陈氏何房何时迁来,有待考证。


后厝房始祖,由何处、何时迁来,失稽。它与坨里亭房系后裔混居,几乎融为一体,有否渊源关系待考。本宗三大房系,由来虽不同,但三房系的字辈相同,排行也统一。三房系的辈份名称上几代只知伯、进、仲三字辈,下有“徵瑞绍祖先,孝友为家政,英豪迈国民,勤俭承世德,爱敬笃人伦”。今已传到“家”字辈。


沟荟捏房系先祖曾建有一座“德义祠”宗祠,奉祀伯贵公房系的祖先神位,并置有十几亩祭田,用于每年春秋两次祭祖和扫墓。在姹里房系,先祖也建有一座祖祠,后改为“香本堂”,奉祀三官菩萨。此外本支房系还在清末民初之间,建有一座“梧井祠”,奉祀三一教主林龙江。沟荟埋所在地,有一座由清同治年间在朝为官的卢日光倡建的“会源书院”,作为全村后辈求学的场所,民国时改为现代小学校址,现仍然保存完好。

由于尊师重教,和子弟的勤学,所以代有贤人。本支房系于清朝时,出了一名国学生。民国时,又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任教育科科长,两名大学本科生。解放后,本支房系的宗亲更加重视后代的文化知识教育。目前,宗亲中已有硕士研究生、厅级等干部多人。本支房系的宗亲们将把握住黄石镇今后发展的区位优势,凭借着玉湖陈氏深厚的家族文化积淀,与时俱进,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黄石   莆田   珠江   自然村   宗亲   始祖   居委会   后裔   大队   民国   居民   和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