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被出轨第一的皇后气死?孝文帝忍气吞声,死前却留了一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历朝历代的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不断地提起这些故事,在不同的思想视野和立场下为传闻增添新的佐料,或佐证观点,或宣扬观念,或显示博文,或专供娱乐,或仅为狭亵……千源汇总。

至今日,传为我们今天的题目“中国历史上NO.1的出轨皇后”。

图|赵飞燕参考

我相信多数人在初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浮现的人名一定各不相同——历史上淫乱的皇后实在太多了!妹喜、妲己、赵飞燕……甚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后婉容。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出轨皇后”是北魏时期的冯幽后——冯润。

这个名字对多数人来讲可能是陌生的。毕竟北魏政权的存在时间与国祚绵长、国运亨通的汉唐盛世相比实在微不足道,而况南北朝时期,作为正统的中原文化南下,北朝的历史是异族统治的历史,相关史料记载本就少之又少。

既然如此,这位冯幽后何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主角,又“荣膺”“出轨NO.1”?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作为官方正史的《魏书》中,北魏孝文帝处决出轨皇后的暧昧态度。

史书的简笔,故事本身的跌破常理,真实历史场景的缺席,文字本身能指与所指的错位,这些客观因素共同使得这段传奇的帝后情事更加扑朔迷离,为后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冯幽后对于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的话,那么故事的男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家一定都有所耳闻。

正是他大力推广的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朝少数民族文化与南方中原文化的融合,从而为唐朝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

图|北魏孝文帝陵前

拓跋宏,汉名元宏,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父亲为献文帝拓跋弘,母亲是李夫人。

他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母亲在生下他后便被赐死,身为帝王的父亲也因与当时实际掌权的冯太后意见抵牾而暗中被害。

图|汉化改革

从一开始,拓跋宏便是孤立无援的。他的存在是冯太后的心头之患。

因此,冯太后曾故意把当时已被立为皇储的拓跋宏关在涉足无人的废弃屋子里三天,断绝饮食和水源,寒冬腊月的天气里只许其穿单衣,美其名曰锻炼皇储的意志,但真实意图显而易见。

虽然这三日的饥寒并未夺走拓跋宏的生命,但从此他也真正明白了人心的险恶,明白了自己在宫中的处境,他明白了想要生存就必须隐忍退让。大丈夫能屈而后能伸!

后来,也许是冯太后经过半生颠簸,看尽了人情冷暖;也许是孩子的真性情最终打动了冯太后,总之,她在几次想要置孙儿于死地而不得之后,居然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开始专心培养起这个孙儿,作为未来政权的接班人。

而拓跋宏也不负所望,在先天的聪慧加和后天的努力下慢慢成长起来。历史的走向即将因为他的出现而被扭转。

图|汉化改革

再说回故事的女主冯熙。冯润是冯熙的女儿,而冯熙是冯太后的兄长,如此一来,冯润就是实际掌权的冯太后的侄女,也算是被背景强大。

但她因为生母出身卑微,从小便受尽了周围人的冷眼,因此很早便懂得了人性。

她告诉自己必须坚强,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人,凡事只能靠自己。她表现出那个年龄的孩子少有的成熟,但同时在内心里她又十分渴望爱,渴望被保护,渴望依赖,渴望服从。

冯润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冯媛,因为是嫡出,家里人都将心思放在了冯媛的培养上,预备着将来进宫面圣,以夺得皇后头衔,稳固冯家的政治地位。

冯润虽不稀罕作什么皇后,但她想得到父亲多一点爱和关注,从而暗中与小她几岁的妹妹冯媛较上了劲。凡是妹妹会的,她一定要学的比妹妹更快、更好。

很快,冯太后的懿旨下来了,宫中准备为皇帝拓跋宏选妃,命令冯家务必将女儿悉数送到宫中,参加选秀。

图|文明太后参考

冯家人欢欣不已,但关于参选者的最后一条规定迅速使他们的心凉了半截——参选者必须年满十四。眼下冯媛还小,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一旦错过这个机会,皇后的宝座可能就花落别家,这可如何是好?

这一切冯润看在眼里,她萌生出一个念头,一个即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念头——嫁进皇宫。论年龄,她年长冯媛几岁,正是适婚年龄;

论样貌,她妩媚窈窕,顾盼生姿,我见犹怜;论才学见识,她更是胜出妹妹不知多少倍。

她有足够的自信让皇帝爱上她。但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允许她参加选秀。于是她让母亲向父亲提议送她进宫,冯熙不抱有任何希望地同意了冯润母亲的提议。

其实在他眼里,冯润和母亲一直是个透明的存在,他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对母女,自然也不会了解冯润的兰质慧心,权且死马当成活马医罢!

冯润终于如愿进了宫。这场以自我命运作为赌注的出逃使她摆脱了在冯家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生活,但也同时将她置入了另一场命运的漩涡。

多年后在饮下御赐的毒酒前,她可能会想起当年的这个大胆的决定,但她或许并不后悔,与其被动地接受被平庸消磨的人生,倒不如主动向寂寞的命运发起挑战,誓要飨用这生命的鲜活,且看它造出的究竟是毒鸩还是美酒!

冯润刚入宫时,拓跋宏还沉浸在失去林姓女子的悲伤之中。这位林姓女子原是拓跋宏最为心爱的女人,但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旧例,最终在诞下一名男婴后即被拓跋宏的祖母冯太后赐死。

心思细腻的冯润并不着急得到皇帝的宠爱,事实上,她在见到拓跋宏的第一眼就对他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理解与怜惜,而这些情感往往是真挚爱情的开端。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她在进宫前就对拓跋宏不幸的身世经历有所耳闻,但是世俗对于权贵的偏见使她固执地认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整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天下之人只恐讨好不到,哪里会有什么孤寂与不幸?

待到真正见到皇帝,她才明白,皇帝和普通人并无什么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为不幸。

拥有至高的权利意味着可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分配利益,于是匍匐在皇帝身边的人们就只能看见利益了,帝王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是被架空的,这是帝王的悲哀。

而现在,冯润看到了这些,她看到拓跋宏像傀儡一样被冯太后操纵着,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她看到拓跋宏在一众老奸巨猾的大臣之中周旋,一边操心着社稷一边安抚着各方势力;她看到深夜大殿中拓跋宏批阅奏章时坚毅沉着的身影;她又看到明月夜里他孤寂地对月独坐,神色愀然。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于是,她深刻懂得了他的孤寂,并且深深的同情,同情拓跋宏,也同情自己,这漂泊无依的两个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姓故人逝去的悲伤正在被光阴抚平,况且拓跋宏身边又有这样一位美丽聪慧且懂得他的女子。

据《魏书·皇后列传》关于二人关系的记载,只有“后有姿媚,偏见爱幸”一句。当然,美丽的容貌是必须的,但是仅靠美貌作为支撑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或者说美貌只是坚定爱情的充分条件;

而灵魂深处的“互相看见”,理解、欣赏,以及由之而生出怜爱,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

诚如《清平调词三首》其三,只有真正的爱情,而非单纯的感官刺激,才能“长得君王带笑看”。

只有真正身处爱情中的人们,才能在即使最平凡的生活场景里发现生活的可爱。显然的,冯润与拓跋宏做到了。

但是好景不长,冯润忽然得了有传染性的红疹,眼看生命垂危,冯太后担心红疹会传染给皇帝,从而影响政权的稳定,下令将冯润遣返回冯家的寺庙为尼姑。这场变故无情地打散了热恋中的二人。

图|武汉尼姑庵

经此一别,不知人间还有无重聚之日,高祖始终“犹留念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见芙蓉想起恋人如花脸庞,见柳叶想起恋人细眉弯弯,白居易写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诗句用之于孝文帝想必同样如此。

一别经年,皇宫中发生了很多变故。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冯太后的离世。她死后孝文帝为其守孝三年。

三年孝期既满,众朝臣看皇上中宫空缺已久,于是各怀心思纷纷提议重选皇后。此时的拓跋宏根本没有心思考虑这些,他必须抓住时机,开展事业。

经过朝廷几股势力的轮番较量,最终仍是冯家胜出,而此时的冯媛也已经长大,毫无悬念的,冯媛成为了皇后。

冯太后死后,权利才真正落到拓跋宏之手,他正准备大展身手,开始全面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帝国的繁荣。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首先他迁都洛阳,接着开始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这回他身边的冯媛却不像姐姐冯润一般处处为他考虑,而是任性乖戾,最重要的十分抗拒拓跋宏身体力行的汉化政策。

因此冯媛始终未能得到孝文帝的爱情,他们二人的结合更像是一种政治合作,即使相敬如宾但彼此从未走进过对方的内心。

在冯媛被封为皇后不久,某天拓跋宏身边的侍卫忽然报告说,在某处见到了之前得急症的冯润,现已痊愈,正在某某庵为妮。

高祖听闻后大喜,立刻写了封书信命人送出,并着手安排接冯润回宫事宜。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不过几日,冯润被接回宫中。阔别经年,现在的她虽历沧桑,却愈有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高祖“宠爱过初,专寝当夕,宫人稀复进见”。

但时间的洪流会将人冲向不同的地方,这句话是不错的。二人分别的这几年,各自的经历已经暗中将曾亲密无间的二人推到了近乎陌生的境地。

回宫后的冯润恃宠而骄,作为昭仪的她却不愿对已为皇后的妹妹行跪拜之礼,并且不断在拓跋宏耳边讲皇后的坏话,最终致使妹妹被废黜为庶人,她成为整个后宫之主。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一般人得到这些也便够了,可她还是不知满足,竟然趁着孝文帝南征之际将之前回家治病时相识的情人高菩萨带回宫中,并且公然与之同床共枕。

曾被皇帝派来伺候冯润的侍人看不下去,令人将宫中秽乱的情形禀报圣上,但孝文帝却怎么也不相信此事,还要来报的人隐去此事,休要辱了皇后的清白。

众人见皇帝这般态度,只好不再作声。直到皇帝的妹妹不远千里跑来向他哭诉,他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因为国家大事未竞,岂能抛下去管这些儿女情长?他没有立即处置皇后,而是在外静观其变。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宫里的冯润得知皇帝已经知道此事后不仅不知悔改,反而与母亲商量起来怎样才能让皇帝死在外面最好永远不能再回宫中。

她采取的措施是用巫术使皇帝染上恶疾,一病不起。不知是巫术真的灵验了,还是皇帝的身体状况本就很差,远在南方的他的确生了一场大病,但好在最终平安回到了宫中。

回宫后他立刻传令召见冯润,看她如何解释。在见面前,孝文帝专程让人搜冯润是否带了凶器以刺杀自己,如有,立斩无疑。

最后的结果是,二人最终进行了一场没有人知道内容的秘密会谈。

会谈结束,拓跋宏并没有下令废后,只是将其禁足东房,并命令皇子以后不必再向其请安,但宫人们仍需按照皇后的标准伺候她。

逢年过节还会派人前去问候,但结果往往是一众宫人灰头土脸地被斥回。此后不久,拓跋宏便因疾病而与世长辞,享年三十三岁。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弥留之际,他命令弟弟在自己死后务必赐皇后毒酒,待其死后,务必按照皇后的规模安葬她。他的弟弟元勰含泪应允。不过几天,冯润也死于御赐的毒酒,安葬于长陵茔内。

值得提醒的是,上述故事走向是官方正史的记述版本。至于真实的历史情况,恐怕除了当事人再无人知晓了。

那么史书中的记载百分百值得相信吗?

我们知道,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且书写中又有种种现实因素的考量。

正如现代解构主义学者所认为的,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一切历史都是一种叙事,有关北魏的这段历史同样如此,真相无从追寻。既然真相无从追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假设:

史书的创作者只是采取了当时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记载下来,在他的层面上,他认为自己百分百“秉笔直书”,所书即所闻所见。

但在当事人的视角,为了保护心爱之人的周全,必须让整个舆论转向看似于己不利的一面,从而可以使自己站在险恶的一方,从而保留可以最大程度参与处决心爱之人的可能性,为她争取最温和体面的告别方式。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现在让我们暂时抛却第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来进入当事人的视角,为同样的故事设想另一种可能性。

让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冯润染上恶疾,即将被送出宫的时候:冯润生命垂危,她不想拓跋宏因为他而忤逆冯太后,因为她知道他对自己爱得有多深;同时内心最深处,她又渴盼不要分离,拓跋宏能永远陪在她身边。

首先,她明白这次出宫凶多吉少,一想到从此可能会与心爱的人阴阳两隔,她的心便如同刀绞;其次,被遣送回冯家势必要遭受白眼,父母兄弟不会因为她的遭遇而怜悯她,只会更加轻视她,将她视为拖累,那种小心翼翼、看人脸色的日子她过怕了。

但是离别的日子并没有随着她的忧惧而变缓。她神色悲怆地辞别了爱人,临别发愿“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可是前路茫茫,山长水阔,何处是归途呢?

仿佛苍天有情,冯润的病一天天好转了。不多久,一位叫高菩萨的人来到她的身边,与他一同来的还有两人热情的书信。

原来这人是拓跋宏的心腹之人,特命他隐去姓名,代自己守护在冯润的身边,以防孤立无援的冯润受到本家人的欺辱。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信中他责怪自己不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陪在她身边,并保证一旦时机成熟立刻接她回宫。

看罢信后,冯润鼻头酸楚,眼眶中热泪滚落,但是嘴角却挂着幸福的微笑。是的,她要活!为了所爱之人,她要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冯太后丧期已满,拓跋宏满心欢喜地准备接冯润入宫,但身为皇帝,他的事从来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可能不经众臣的商讨,贸然将一个曾被遣送回去的女人入宫。

果然,大臣们商议的结果是,冯太后生前一直属意将冯家嫡出的女儿聘为皇后,而眼下刚好结束丧期,按照已故老人家的心意迎娶新人进门必然会给帝国带来鸿运。

拓跋宏眼下正是重整朝纲的用人期,不好得罪众人,只好应允。迎娶新皇后不久,他终于找到机会将冯润重新接回宫中,封她为昭仪。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回来后的冯润看到宫中不仅多了一位新皇后,而且妃嫔的数量比先前多出好几倍。或许爱情天然的排他性,又或许因为童年经历使她多疑而缺乏安全感,此时的她不禁怀疑所谓帝王究竟有没有真情?

若有,她倒要试试这真情究竟是何分量。于是她做出一系列连她自己都讨厌的举动,以此测试真情,但是拓跋宏都一一包容了。

爱的清泉浇灭了嫉妒与猜忌的火焰,经历了这重重考验,二人的情感历久弥坚。

此时的拓跋宏政治地位稳固,所爱之人陪在身边,他感念冯润带给他的这份心安,于是开始思量废掉冯媛,立冯润为后。

虽然他知道这些并不是冯润所在意的,但是他想要将自己能想到的最好的一切,献给最亲爱的人。

女人啊,多么令人诧异的存在!为了证实爱情,敢于赌上性命,翻越最危险的刀山;一旦确证爱情,却又甘愿抛却一切,只要最简单的平凡。

令拓跋宏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行为为冯润引来了杀身之祸。本来她的回宫就已经引起了多方势力的种种不满,现在皇帝废除冯媛而欲立冯润的决定更是彻底激怒了这一帮人。

尤其是欲以冯媛的皇后地位扩大政治影响从而控制朝纲的一派人此刻更是将所有怒气全部撒到毫不知情的冯润身上。

除掉一个毫无背景的、政治上孤立无援的女人实在是易如反掌。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堂上暗流涌动所策划的逼皇上杀掉冯润计划很快传到了拓跋宏耳朵里。

他不曾想到他的决定的严重后果,因此十分懊悔,悔恨世间没有两全法,爱情与政治间,他只能选择后者,这是他身为帝王永远的职责。

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这时多年陪在他身边的手下兼挚友(曾化名高菩萨暗中保护冯润)向他建议: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如我们将计就计。

原来他的计划是:与其因为恩爱而被逼迫杀死冯润,不如顺着他们的逻辑,假装与冯润感情已经破裂,从而顺理成章地打入敌方阵营里,再以最高权威代表对冯润进行处置,众人必然不会有异议。

而在所有可能会有的异议中最不可能有的就是帝王的家事,正好宫外有冯润在宫外几年身边一直有一名叫做高菩萨的男人陪在她身边的传闻。拓跋宏觉得可行,在与冯润商议过后,计划展开了。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首先必须营造出皇后出轨的假象,而导致出轨的最令人可信的条件就是另一方不在场。于是拓跋宏开始了南征。接着按照计划,接下来在外界眼中看到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剧情。总之冯润坐定了出轨加诅咒皇上的罪名。

众人都摒息等着帝王最后的审判,现在剧情翻转了,皇上现在比他们更有理由处死皇后,所以都不敢再轻举妄动,毕竟被戴绿帽子还要被咒死这种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期间拓跋宏因内外压力的双重夹击,以及对不能保护所爱之人的悔恨,身体每况愈下,僵卧病榻,几度昏厥。

终于他们见到了彼此,这正是我们在史书中读到的“事隐,人莫知之”的那晚,他们含泪相拥,依依惜别,永远地向世人隐去了真相。

几经周折,冯润终于可以不用被处死,虽然付出的代价是此后长久地遥遥相望,不能旦夕陪伴彼此,可是那又如何呢?只要一想到亲爱的人还活在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

会面之后,拓跋宏以冯家不能连续两次被废后为由,下令依然保留冯润皇后的名号,供奉如常,只是此后冯润不能再踏出宫殿半步。

既然皇帝作为当事人都这么说了,朝臣们当然也不好再有异议。就这样计划成功,冯润得以保全。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没过多久冯润得知拓跋宏病重,便暗中传话给拓跋宏,务必死后赐自己毒酒,一来是赴“同生同死”之约,二来拓跋宏死后众人必然不会放过她,那时不知还要受什么屈辱。

拓跋宏想来想去也不放心留冯润一人在世,那时她孤苦伶仃,又无亲友,不知会被怎样迫害,所以答应了她的请求。

临终前,拓跋宏下令赐她毒酒,但待她死后要“葬以后礼”。最终二人相继死去,属于他们的时代落下了帷幕。

其实关于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相较于常见版本中的给拓跋宏以深情款款的人设,而将冯润黑化为秽乱者,我更倾向于上述第二种可能版本。

支持我这种看法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女人是祸水”传统观念使得此前的官方话语向来更偏向于维护男性。

历史是由男性抒写的历史,史书被记述的女性们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不要忘记,任何历史都只是一种叙事。既然作为当事的双方,有一方是被禁止发言的,那么何谈公允?

倒不如忘掉已有的记述,忘记宏观叙事,从纯粹个人化的、隐私化的角度切入,洞烛幽微地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在已有的史实的基础上,平等地为双方设想一种可能的情感走向。虽然细小破碎,总要好过固执地相信所谓“权威”。

图|古代女子画像参考

上述解读因个人学识视野的种种原因而显得过于幼稚浅薄,只看得到爱情,真如蒋捷《听雨》中所言“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并且将人物也被肥皂剧化,就像小孩过家家。

但我仅以自己浅陋的解读来抛砖引玉,期待不同年龄段的人能够从中看到不同的风景,从而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究竟是“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寂寞低徊,愁肠百转?

还是“听雨僧庐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豁达释然,淡泊宁静?千般滋味,诸君自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皇后   北魏   忍气吞声   宫中   太后   画像   皇帝   古代   身边   女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