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哈尔滨,往事如烟

翻看老照片,回首旧日时光,看看过去的哈尔滨,也看看我们过去的岁月......



时光荏苒,虽然激荡的岁月,已随时间的浪潮远去。但来自异域的多元文化,早已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哈尔滨,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为哈尔滨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沉淀下了深厚而独特的底蕴。




那时候哈尔滨,大街上都是欧式建筑,一些房子的屋顶是尖尖的。还有许多教堂。




钟声沉稳、悠扬,宛如一盏盏神灯,照耀着尘世中疲惫的旅人。


高耸的穹顶上,鸽群如云、乐声如水。成群的鸽子旋翔起落,悠闲自得……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透过一些珍贵的影像去感受那些尘封的往事。


1903年7月,中东铁路通车,秦家岗站正式改名为哈尔滨站。



1906年, 哈尔滨莫斯科商场建成,旧址位于今南岗区红军街46号,是继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的一个主要建筑,也是哈尔滨最早的商场之一,曾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在莫斯科商场旁边,是最早的三中校址。



上图的右侧就是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是以沙皇的名字命名。1966年8月,哈尔滨喇嘛台被拆除。



那时候哈尔滨据载有六十多座教堂,


每到礼拜天,教堂的大钟声叮叮当当的响起来,衣着整洁的俄国人,相伴着去教堂。



大街上多的是高鼻子洋人,分不清是俄罗斯的还是犹太的。大人去做礼拜,孩子也去。



1899年,中东中央医院开工建设,并于1900年竣工投入使用。(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这是当时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中东铁路建筑组群。





1908年,秋林洋行在哈尔滨竣工,当时是二层建筑。



当时,本地居民还在使用油灯照明;而秋林则自建电厂,使用电灯照明。



秋林大楼使用的各种办公用具,均来自海参崴秋林公司。商店内的俄国店员着统一的店服,管理者着西装。店内墙面有古典主义特征,和谐统一、韵律感强。




昔日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一张珍贵而经典的名片,为世人所瞩目。



漫步中央大街,充满了一种穿越百年的感受。



那时候,哈尔滨的人不似现在人满为患,只有90余万人,中国人不多,俄罗斯人不少。




中央大街上,行人仨仨俩俩,

可以跑公交车,马车也能走。


车老板挥着鞭子,驱马走在中央大街的中间,马蹄铁踏着石头道,发出有节奏的咔哒咔哒声。




1913年,由法籍犹太人加斯普筹建的马迭尔旅馆在中国大街建成开业(现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俄文名为модерн,意为摩登。




1925年7月,哈尔滨“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



那时候,除了中央大街商店比较多外,其他地方不多,


并不像现在,店门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拥挤在那里。



商店的门楣上,没有通栏的大字招牌,即使是有名的秋林商店,也只是挂着一块两尺见方的铜牌子,镌刻着商店名称。


商店里没有广告,街上也没有。



原中东铁路俱乐部。砖混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师为康·赫·德尼索夫。建筑现为哈尔滨铁路文化宫。



昔日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大街沿线有着众多俄国人留下的建筑,其中著名的就有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秋林公司、俄罗斯河园、敖连特电影院(现在为和平电影院)等。




1901年,哈尔滨中东铁路宾馆开建,建成后为哈尔滨第一家豪华宾馆,也称俄军军官俱乐部。



1907年,俄国总领事馆在此成立。



1936年,日本人对北满铁路理事会办公楼的改造完工,并改名“哈尔滨大和旅馆”,解放后这座大楼回到人民手中,现作为龙门大厦贵宾楼。



1902年5月28日,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在四站街开工建设(现在的省政协办公楼)。



1904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建成,被人们称为“大石头房子”,今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



1904年,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动工建设,最初的建筑并非俄罗斯风格(见上一图),在1906年火灾后改为俄罗斯风格(上图)。(现为省中医研究院)



1915年12月,汇丰银行哈尔滨分行在水道街设立(今道里区兆麟街37号)



1916年7月,朝鲜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行。



1917年10月,哈尔滨犹太中学奠基开工,于1918年12月落成。后改为俄侨第一高小,曾为哈朝鲜族二中。



1920年10月17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此成立,1922年2月4日,改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即哈工大的前身。



著名的设计师阿吉赤就在这里毕业。他被称为“塔王”,为哈尔滨设计了防洪纪念塔、苏军纪念塔及青年宫等许多知名的建筑。



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院成立。



1923年,圣·索菲亚教堂重新兴建,于9年后竣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



1927年10月10日,哈尔滨有轨电车正式通车。


那时候的哈尔滨,公共交通以“摩电”为主。



街道上,“摩电”沿着轨道不快不慢地行驶着,没有车笛,是驾驶员用手摇铃。一阵阵“叮当叮当”的声音很有节奏地传过来,辫子般的天线与架空的电线摩擦滑过,偶尔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闪耀出兰色的电弧光……



哈尔滨的有轨电车系统由德国公司投资。整个系统有着鲜明的“德意志”特征。这套有轨交通系统一直运行到1980年代。



1928年,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图书馆在南岗山街(现一曼街)建成,哈尔滨沦陷后,被伪哈尔滨警察厅所占据(现为东北烈士纪念馆址)。




1930年9月14日,哈尔滨圣母报喜教堂开始新建。



圣母领报教堂于1941年落成,可容1200人做礼拜,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



位于现友谊路。1970年拆毁




1937年,国际饭店落成,原名新哈尔滨旅馆(HOTEL NEW HARBIN)。



1950年,哈尔滨著名的江畔餐厅。



它倚松花江而立,浪漫主义童话的建筑风格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情。



记忆中的江畔餐厅,更多的是六十年代时留下的印象,那时餐厅的黄墙绿房顶、白栏杆的都是属于夏天的颜色,异国情调……



江上俱乐部


江上俱乐部的历史与哈尔滨近代化城史几乎同步。哈铁江上俱乐部的产生,时尚休闲文化也随之在哈尔滨传播开来。



五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江上俱乐部几乎每天都有舞会,歌舞升平。



昔日的松花江畔



夏天的时候,一家人带着面包红肠和啤酒格瓦斯,去太阳岛游泳晒太阳,捞鱼,玩沙子…




那时候江里的鱼多,有鳌花、白鱼,有小嘎牙子,还有一人多长的大鳇鱼。



1953年7月,哈尔滨被设为直辖市。但仅仅一年,便于1954年6月撤销,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成为黑龙江省会。


1956年6月1日,伴随着中国第一条儿童铁路和“少年号”儿童列车的正式通车,“南岗公园”正式命名为哈尔滨市儿童公园。



1958年10月1日,抗洪抢险纪念塔落成,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建筑。



那时候的哈尔滨,充满着异国情调,曾经名噪一方。



走进哈尔滨就如同进入异国他乡,百年风云从眼前掠过,往事如潮难平。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青山依旧,几度春秋。


泛黄的照片留不住远去的岁月,百年沧桑,往事如烟,不管是多么温馨,再想念也不会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哈尔滨   纪念塔   中东   俄罗斯   俱乐部   教堂   大街   往事   铁路   中央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