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失利,杜聿明走野人山,孙立人退往印度,谁做得更正确?

老周

摘要:抗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不得不经野人山退回国内,损失惨重。率部败走野人山的杜聿明,对此该负什么责任?和率部退入印度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孙立人相比,谁的决定更好更正确?



抗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不得不经野人山退回国内,损失惨重。率部败走野人山的杜聿明,对此该负什么责任?和率部退入印度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孙立人相比,谁的决定更好更正确?

现在一提到远征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败走野人山。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走野人山?

1942年4月28日,日军攻占腊戍,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腊戍失守是远征军失败的重要节点——1942年6月在云南保山召开的缅甸战役检讨会议上,就将腊戍失守确定为导致远征军崩溃的主要原因,并追究66军在腊戍不战而溃的责任,66军军长张轸、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都被革职查办,66军及新编第29师番号撤销。

5月1日,日军攻占曼德勒,缅甸战场的全面失败已经无可挽回,5月2日缅甸英军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下令全线总退却。当时英军主要在西线,所以就近撤向印度,中国远征军主力在东线,位于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而且整个部署极为分散,只好分路经密支那、片马撤回国。

但是到了5月6日清晨,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接连给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地5军军长杜聿明发去两封电报,要求改变原定计划,转而经温托向印度撤退。杜聿明一面进行转向温托撤退的准备,一面向罗卓英表示退往印度,肯定为英印人所不齿,应仍向密支那撤退,与进犯密支那的日军决一死战,胜了还可以控制缅北一隅,败了也能退守腾冲。同时直接发电报向蒋介石请示。

5月7日,蒋介石回电杜聿明“我军应即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这一命令同时也转发给史迪威、罗卓英——但史迪威和罗卓英已经在5月5日关闭了电台,经曼西徒步撤向印度,史迪威走得更快,只带了二三十名随从,于5月20日到达印度英帕尔时,加上沿途会合的记者、传教士、平民总共才不过一百多人。罗卓英比史迪威晚些动身,好歹还带着长官司令部的机关人员,没有完全扔下部属,只顾自己逃命。

就在5月7日,日军占领了密支那,并乘势攻入中国境内,于5月10日攻占云南腾冲,彻底封闭了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退路。因此,杜聿明只好决定改道野人山撤回国。

野人山位于缅甸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方圆约500公里。由于山大林密,瘴疠横行,山区生活着一些还处在原始部落时代的土著族群,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野人”,这片山区也就被称为“野人山”。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远征军除了孙立人的新38师其余都是走野人山的,有些文章里甚至说成十万远征军从野人山撤退,最后只有几千人生还。

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远征军是分路撤退,总共有五条撤退路线,野人山只是其中的一路。

第一条路线:史迪威和孙立人的新编第38师约8000人从英帕尔小路撤到印度英帕尔;

第二条路线:林蔚的参谋团、第5军军部一部分、第5军200师和第66军约1万人从滇缅公路撤回云南;

第三条路线:第6军约1万人从景栋小路撤回云南;

第四条路线:新编第96师约8000人翻越高黎贡山撤回云南。

只有第五条路线是走野人山,这一路的部队是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总共约1.5万人。杜聿明之所以会决定走野人山,首先是蒋介石的命令,5月7日、15日,蒋介石两次电令杜聿明,命令远征军“未奉命不得入印”。作为黄埔嫡系将领,在家长制的旧军队里,要杜聿明违背蒋介石的命令,显然不太现实。其次,当时有人传话,如果中国军队退入印度就只能作为难民身份,必须得缴出武器。第5军是当时中国军队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也是杜聿明一手带出的精锐,如果要以缴出武器换取活路,作为军人肯定难以接受。孙立人的新38师退到印度后确实也遇到英方要求缴械,最终孙立人坚决拒绝,甚至摆出不惜一战的强硬姿态,再加上美方的斡旋,才没有让新38师缴械。可见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另外,远征军五条撤退路线只有新38师是退入印度,其他四路都是撤退回国。所以杜聿明选择不撤往印度在当时是主流选择。

但是,上至杜聿明下到普通官兵,都根本不了解野人山这样的原始森林的险恶,都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在物质上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一开始还要求部队抬着火炮,甚至汽车轮胎等物资撤退。而5月到11月正是雨季,这也是热带原始森林最险恶的季节,所以走野人山的部队饱受煎熬,加上途中得到腾冲已被日军占领的消息,又不得不再转道撤到印度阿萨姆邦小镇利多(也有译作雷多),前后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中艰难跋涉了114天,整个行程超过600公里,最终只有约2000人幸存——损失1.3万人,损失比例高达86.7%,连杜聿明自己都身染重病,付出了二十多条生命的代价才把他抬出森林。

很多资料将野人山的撤退损失随意夸大,甚至有损失5万人的说法,这其实是把整个撤退中的损失全都算到了野人山。真正败走野人山的损失是1.3万人,大约占远征军损失总数的四分之一。

杜聿明作为直接率领走野人山一路的最高指挥官,自然难辞其咎。他错就错在低估了通过野人山的困难,没有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诸如多准备一些粮食、药品,将非必要的物资全部轻装丢弃……当然,对野人山的具体情况,杜聿明包括他身边的人都没有准确的资料和认知,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另外,蒋介石的命令也是一大原因。

但是有人说杜聿明因为野人山之败,在嫡系部队中丧失了声望。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杜聿明之后无论是在蒋介石心目中,还是在中央军嫡系部队中,从上到下,依然是很受信任和尊敬。所以后来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所主任的身份,负实际指挥之责,邱清泉、李弥这样骄横的嫡系将领对他还是很服气,基本还能听从他的指挥。可以说杜聿明在中央军嫡系部队中声望依然还在。

相比杜聿明率部败走野人山损失惨重,孙立人率所部新编38师退往印度,基本上全师而退,损失很轻微。那么,这两人的决定,到底谁更好更正确?

从部队的损失情况来看,孙立人新38师损失很小,全师8000人基本完整到达印度。而杜聿明带的1.5万人只有2000人生还,损失率高达86.67%。看起来好像孙立人的决定高明多了。但是战争中保存部队并不是决策正确的首要指标。

要知道当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蒋介石在远征军失利之后是有明确命令的,命令各部退回国内。

从大道理上来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为了保存部队,而违抗上级命令,能够说是正确的决定吗?如果这样是正确的,那么临阵脱逃,不战而逃,只要保存了部队,就能说是正确的决定吗?

还有人会说,中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西方有“不合理的命令不接受”之说,还言辞凿凿地说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里就有。小编孤陋寡闻,是没看到西点军校有这样的教材。何况,孙立人也不是西点毕业的,而是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再退一步说,就是有这样的规定,那么所谓“不合理”的判断标准是由谁来定?如果什么人都可以来判断上级命令的“合理”与否,然后就能以“不合理的命令不接受”为由来拒绝执行命令,那么军令的严肃性如何保证?要知道,无论古今中外,军人的第一铁律就是“服从命令为天职”,不然还能叫军队吗?所以,“不合理的命令不接受”之说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而且当时1942年5月,是中国八年抗战中最艰难的岁月,远征军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对于抗战全局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战力量。如果远征在缅甸失利,国内当然更希望远征军能撤回国内参加到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

而印度和缅甸又不同,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但对于面机比缅甸要大得多的印度,以日军当时的军事力量根本没有能力发动全面进攻。日军要到两年后的1944年,才在15军的强烈要求下发动了进攻印度的英帕尔战役。

所以,相比中国,印度自然是要安全和平静多了,何况印度是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被誉为“英国皇冠上的明珠”,英国可以放弃缅甸,但绝不会放弃印度,而且中国对印度没有任何协助作战的义务,即便日军进攻印度,新38师都未必会被派到一线作战。

这样一分析,就很清楚了,孙立人率新38师撤到印度,说严重点就是消极避战临阵脱逃!

两人的指挥决定对比,杜聿明大方向没有错,是具体执行上的失误。可以说是战略正确,战术失误。孙立人则是大方向就完全错了,即便具体执行得当,也无法改变方向性的错误。可以说是战略错误。如果严格按照军阀来判决,杜聿明是撤职,孙立人完全够得上——枪毙!

至于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样对远征军有指挥权的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在撤退师竟然关闭电台放弃指挥,丢下部队(连自己司令部的直属部队和机关人员都丢下),只带了三十多个随从逃往印度,这已经连军人的底线都没有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远征军   印度   帕尔   野人   缅甸   日军   中国   部队   命令   损失   正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