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历史上的冤种开国皇帝

我是李渊,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但是,在历史的评价中,我确是妥妥的大冤种,被大多数人认为我是靠着儿子的扶持,才坐稳了皇帝宝座,混了一个开国皇帝的名头。我不得不说,这是对我大大的误解,我之所以能够打下偌大的江山,和我本身的出身和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我的一生。

我生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我的祖籍是陇西成纪。我的祖上是十六国时期的凉武昭王李皓。后来凉国被灭后,我家投靠了北魏,举家搬到了武川,一直到我的爷爷李虎,因为支持宇文泰,加之军功卓著,被封为了上柱国,成为了当时的八柱国之一,并且爵封唐国公。我的外公是同为八柱国的独孤信,他将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和我的父亲李昞。因此,我家在事实上一直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上层核心。

但是,我家虽然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阶层,我确是不幸的。我的爷爷和父亲在我七岁左右,相继去世,使得我幼年失怙。在7岁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撑起了我们李家门楣。也幸得我的姨母—大隋的独孤皇后怜我幼孤,对我多番照顾。也是这种经历,我为了撑死我家门楣,开始养成机敏练达,仗义疏财,宽仁下士,也学得文武双全。正是这样的性格,让我在以后的仕途和打天下的过程中获益颇丰。

后来,我的姨父杨坚让我以千牛备身的官职正式进入仕途。后来又当了谯州和陇州的刺史。在任上,我办事干练,做事勤俭。在我表弟隋炀帝杨广当皇帝的时候,又生我当了卫尉少卿,负责刑律。后来杨广征伐高丽,让我在怀远镇总督粮草,负责整个大军的后勤,在这过程中,我发觉杨玄感在大军中的兄弟们都离开了大军,我预料杨玄感要谋反,于是告知了炀帝,他火线任命我为弘农留守,让我督军平叛。在平定杨玄感叛乱过程中,我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我和炀帝是表兄弟关系,但是他并不像我的姨父一样信任我。甚至在我生了重病的时候居然问我的外甥我是不是要死了。于是,在他面前,我表现的越来越谨慎,以至于纵情喝酒和享乐,还向别人索贿以自污以期能够让他放松对我的警惕。终于在大业十一年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机会—山西龙门的母端儿造反了。

由于母端儿造反,炀帝拜我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从我的职务就可以知道,我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山西河东的平叛事宜。在这个过程中,我迎来了我一声之中武力的高光时刻—在平定母端儿时,我一连十七发箭矢射中敌寇,例无虚发;又在绛州打败了柴宝昌,降伏了他手下一万多人;突厥犯边的时候,我选了2000精骑,示敌以虚,又埋伏了弓箭手,突厥兵看到我的时候,犹疑不敢前进,我趁机出兵,一举打败了突厥。

大业十三年的时候,炀帝又拜我为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让我负责北方的防务和内政,并留下虎贲郎将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监视我。此时,大隋的天下已经纷乱四起,天下到处都是叛军。我的儿子世民也多次劝我起兵争取天下,但是我考虑到大隋积威尚在,没有答应。后来我的老表炀帝依然我行我素,在天下兵危汹汹的时候依然巡幸江州。这让我看到了夺取天下的希望。但是我谨慎的性格让我又不得不谨慎行事,加之突厥在外虎视眈眈,让我也如履薄冰。于是,我一方面,放任我的儿子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等私下招兵,一方面又与突厥虚以委蛇。只是我没想到我的儿子世民他们看我迟迟没有行动,竟然开始伙同我最好的朋友裴寂算计我。要说我对谁没有戒心,那得裴寂莫属,哪怕我最后成了帝皇,也依然如故。这也导致了我皇帝生涯中的一个冤假错案的发生,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说回我儿子是怎样算计我的。我有一个职务叫做晋阳宫监,为什么是晋阳宫监呢?这是因为我们太原这个地方,有一个皇帝的行宫,也就是晋阳宫。我的老表炀帝在这里呢养了一些妃子在这里,我这个晋阳宫监呢,主要职责就是给他看护和管理这里。当时我的好朋友裴寂是晋阳宫副监,因为我是兼职晋阳宫监,所以呢,当时晋阳宫的一切具体事务都有他这个副监负总责。这日,我像往常一样在晋阳宫进行例行检查,检查结束,又和裴寂来了一场酩酊大醉。谁知,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身边多了两个美人。要知道,晋阳宫的一切都是我的老表炀帝的,我睡了他的女人,等于是犯了欺君之罪,这吓了我一身冷汗。但是,我清醒过后,瞬间明白了这是他们给我下的套。于是我假意要送世民去领罪,裴寂却在一旁说会替我们保密,我也明白了他们要支持我争取天下的决心。

加之,我与突厥虚以委蛇,他们屡次犯边,我都力求不与他们交恶。这样呢,就让朝廷觉得我无能。我的老表炀帝呢,却是个好助攻,却在这种情况下,派人到太原了要抓我去江州问罪,我身边的人怎么忍受得了这种事情发生呢!于是纷纷劝我起兵争夺天下。于是我终于下定决心,决计起兵!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大业十三年五月 ,鹰扬府司马刘政会(这个人后来做到了宰相)告王威、高君雅谋反,于是我们杀了王威、高君雅祭旗,正式起兵。史称“晋阳起兵”,也有人评价为“雄断英谟,从此遂定”。六月,我传檄我所辖诸郡,设置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任命我的嫡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 ,左领军大都督,领左军;任命我的嫡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又军;嫡三子李元吉为姑臧公,领中军;裴寂为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将军府司马,殷开山、刘政会等为僚属;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为统军将军。我有派刘文静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突厥,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他们还派了2000精骑襄助我起兵。于是我留下了李元吉守太原,带领大军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打败了宋老生,降伏了屈突盖,我的堂弟李神通和我的女婿柴绍夫妇也在三辅之地起兵响应我。我们于当年十一月就打进了长安。进了长安,我命令士兵秋毫无犯,尊在江州的我的老表炀帝为太上皇,用力当时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元宁。自任大丞相,大都督内外諸军事,录尚书事,晋封为唐王。自此,天下大政基本掌握在我手中。从此以后,我就远离了战场,开始了治理国家 。但此时,国家尚未完成一统,于是我把战争的事情交给了我的嫡次子李世民,而且不得不说世民确实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他在我们打天下的过程中,基本总揽了北方的一切战争,除了零星的立场。南方的地区呢,我把它交给了我的堂侄赵郡王李孝恭(他后来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和后来的大唐军神李靖(李靖这个人怎么说呢,还有才华,他的舅舅是隋时的大将军韩擒虎,韩擒虎从小就很看中他,说能够与自己讨论军略,他在我起义的时候不想着投奔我,居然要到江州去举报我,有点不识时务,幸运的是在长安被我抓住了,我刚开始的想法是宰了他,正要对他行刑的时候他却喊了一句“唐公欲争天下,何为杀英雄”,世民听他这么说,觉得他很有胆色,于是向我求情,于是我放了他,他后来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证明了世民的眼光,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取中立立场,也让他在凌烟阁功臣中地位谦逊,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他们为我统一了南方地区。后来,大概过了三年左右,我基本稳定了辖地内的社会经济情况,经过了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此中曲折就不一一叙述),隋帝杨侑禅位于我,我从此登临帝位,位至九五,建立了大唐帝国,改元武德。

其实,我当皇帝,基本因袭隋制。能够快速取得天下大权,也有赖于关陇世家的大力支持。这从我统治时期的中央官员结构就可以看得出来,我的前期支持者,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政会等,莫不是出生于关陇世家。我正式建立大唐后,所任命的宰辅之臣具出身于世家如萧瑀、陈叔达、窦抗、宇文士及等。

刚开始,我有感于隋末暴政,我轻徭役,薄赋敛,平租庸调,提倡薄葬。使得天下民生有所恢复。

我对于继承人的安排,本来打算让建成主内,世民主外,兄弟齐心,共打天下。但是我忽略了乱世,军功是一切的基础。等到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世民已经封无可封了。这中间,我虽然也尝试着改变这一切,甚至让建成主导了平定平定刘黑闼,虽然建成后来平定了刘黑闼,但由于世民在军中积威已久,军中宿将多出其门下,最终兄弟阋于墙,以至于有了玄武门的悲剧。

其次,对于刘文静的死,我也有所后悔的。刘文静对我起兵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我取得胜利后,我封他当了纳言,负责门下省。位在裴寂之左。他尝尝私下有抱怨,觉得裴寂不如他。再加上后来他在讨伐薛举的时候又打了败仗,于是听信了裴寂的话,杀了他。仔细想来,刘文静其实罪不至死,只是因为我当了帝王,有些忌讳是不容侵犯的。尤其臣子出怨怼之言,此乃帝王逆鳞。然私底下,终是心有戚戚焉!

总之,我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文武双全,在关陇世家之中也是顶尖的一批;我坚韧宽厚,性情疏阔,雄才大略,虽不及我儿世民,然不失为一世雄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陇西   皇帝   大唐   老表   太原   文武双全   突厥   长安   都督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