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皇家血统都没救下吴王李恪的命

文 / 子玉

幸福有时候也并不是和财富、地位这些东西深度绑定,那些家财万贯的巨富照样有他们的烦恼,同样,许多生于皇家的人也被困于血统的围城中没有半点自由,失去生命都是常有的事。

比如,吴王李恪。

永徽六年(653)二月六日,吴王李恪被赐自尽,年仅三十五岁。而让李恪失去生命的恰恰是他那高贵的血统。

是的,放眼隋唐,甚至整部大历史都很少有人能在血统上碾压李恪。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父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也就是说,李恪的身上是隋唐两代皇家血统的混合

遗传了两代皇家的优良基因,李恪的综合素质也是碾压众兄弟的节奏,史书记载,李恪的武功和文采同时在线,可能颜值也不会低,是那种高质量男。

所以,李恪不仅收获了太宗皇帝的点赞还同时在朝廷中积累了巨大的名望,大家都觉得,皇子李恪这人,能处。

自然,有身份和才华的同时助力,李恪的职业生涯也基本是顺风顺水——

贞观二年(628),李恪被封蜀王;

五年(631),授秦州都督;

七年(633),授齐州都督;

十年(636),改封吴王,授潭州都督;

十一年(637),授安州都督;

唐高宗即位之后,李恪的职位是,吴王、司空、安州都督。

但是,经常站在镁光灯下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皇家的波谲云诡就是稀释幸福的一把尖刀,李恪的锋芒自然会给太子李治无形中造成压力,尤其是李治还被大家打上了“柔弱”的标签,这种对比肯定会让李治以及他的拥趸倍感尴尬,有巨大的危机感。

按照正常逻辑,李恪只有将自己调成静音模式才能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被太子集团的人所针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坐享富贵。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太宗皇帝就给本就不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巨石,导致了李恪后来的悲剧。

▲李恪之死唐太宗也有责任 图源/剧照

李治是于贞观十七年(643)四月被立为太子的,但七个月之后,太宗就后悔了,开始思索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的可能。是的,在太宗的认知中,李恪才是和自己最像的人:

才华、武功、勇气,各个维度

作为从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天策上将,李世民肯定想将大唐的江山交到强者手里,这种逻辑其实没一点毛病,吸引力法则嘛。

但是吧,太子的位置本质上是由大唐庙堂的各股势力博弈的结果,李治是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佬的支持下才被立为太子的,太宗也不可能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就像刘邦,他虽然很想将太子刘盈给换了,但吕后集团的人不答应呀,那就将就着吧。

如今的李世民也只能将就。

没办法,稳定大于一切。

可是,这无形中就给李恪本就敏感的身份制造了危机,他肯定会成为李治和长孙无忌睡不着的觉。悲剧,在太宗时代就已经注定。

当年的赵王刘如意在刘邦驾崩之后立刻就被吕后毒杀,太宗驾崩之后,长孙无忌第一时间也将手中的矛对准了吴王李恪。

是的,李恪不仅是皇帝李治的潜在危险,也是他长孙无忌控制大唐朝廷的绊脚石,尤其是因为太子事件两人早就已经闹掰,长孙无忌有一百个理由弄死李恪。

永徽三年(652),长孙无忌终于看到了机会。

通过房遗爱谋反事件,长孙无忌将自己认为的所有敌人同时关联,这里边有:司徒荆王李元景、司空吴王李恪、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岚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高阳公主、巴陵公主

结果是,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判斩刑,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被赐自尽。

长孙无忌通过房遗爱事件一网下去全都是大鱼,那种和自己不在一个池子中的鱼。就连江夏王李道宗也受到了牵连,在流放象州的途中病逝。

是的,这些人都是长孙无忌费尽心机想要拔掉的刺,罪名当然都是子虚乌有了,就连房遗爱的罪名都是长孙无忌给强行标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扫除大唐庙堂那些和自己不对付的人。

结案之后,李治曾经和房遗爱聊过,已经了解了房遗爱是为了不死而故意诬陷吴王李恪的,但是,就算李治在公众场合流着眼泪求大家留下兄长的性命,结果直接就被兵部侍郎崔敦礼给无情拒绝了。

▲李治当时被舅舅给架空 图源/剧照

作为皇帝的李治几乎被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给屏蔽,太没有存在感了。

为了证明杀李恪的必要性,崔敦礼还给皇帝讲了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汉昭帝诛杀燕王刘旦的历史典故。

但是,大唐的前太子李承乾就算真的预谋过造反也没被杀呀。讲真,李治可能也曾经将李恪视为对手,但抹除他身上职务的标签也就行了,没必要搞死呀。再说,有兄弟的支持,李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纵连横来打压长孙无忌集团呢。

可是,李治就是从舅舅手中救不下哥哥的性命,政治就是这么无情。

这一刻,长孙无忌其实也给自己将来的悲剧种下了因。

永辉四年(653)二月六日,李恪在临死之前对长孙无忌发出了诅咒:

“长孙无忌窃弄权威,陷害忠良,如果老天有眼的话,当灭其族。”

是的,这也不怪人家李恪,是长孙无忌做得太过分。

怎么说呢,李恪等人死了之后,李治的压力其实很大,因为,庙堂中没有了制衡长孙无忌的力量,自己也没有合纵的对象。

但最终,李治还是以废立皇后为突破口,联合中下层和长孙无忌不对付的官吏,并争取了军界大佬李勣的支持,终于是将长孙无忌的势力强势碾压。

显庆四年(659)四月,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唐高宗李治果断清理长孙无忌集团,七月,已经被贬黔州的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是的,李治所用的还是长孙无忌当年逼死李恪的配方,以别的案件将长孙无忌给牵连进去。

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

▲长孙无忌是自取灭亡 图源/剧照

所以呀,虽然长孙无忌对大唐其实是忠诚的,但他在李治即位之后的一系列过分行为已经触摸了皇帝的逆鳞,使当时的大唐庙堂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组织循环中。

双方之间产生摩擦是必然的,而李治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是太宗文皇帝指定的合法接班人,是大唐的皇帝。从长远的角度看,长孙无忌怎么可能是皇帝的对手。

只能说吧,长孙无忌是遭到了欲望的反噬

显庆五年(660),李治追封李恪为郁林王,算是正式给兄长平反。

但这都是活人导演的剧情,作为太宗皇帝的第二字,李恪虽然血统高贵、才华出众,可还是没走出皇室血腥残杀的围城。

要怪,只能怪他不应该生于皇家。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吴王   长孙   血统   贞观   皇家   大唐   庙堂   都督   隋唐   太子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