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烈的一仗,却为大唐帝国续命一百五十年

公元757年,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冷兵器大战在长安城外爆发。

对于大唐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国战。如果赢了,唐朝就可以继续国祚。如果败了,唐朝将面临劫数,从此成为历史的尘埃,唐朝将不复存在。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首先从河北渔阳起兵。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屡战屡胜。他们不仅占领了中原,还占领了唐朝的首都长安。

迫于叛军压力,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巴蜀,李隆基之子李亨即位,史称唐肃宗。唐肃宗李亨勉强在灵武(今宁夏)召集了一批朔方将领,正式向叛军发起反攻。

此时的战局可以说是对唐肃宗李亨极为不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此时,唐军已经失去了控制中原地区的能力。南部地区虽然是唐朝的版图,但由于地理上的隔绝,南方各省几乎无法提供任何支持。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内乱不断,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还是有的,唐肃宗李亨不仅从各地征集了十万精锐边军,还从西域征集了数万大军。

从西域诸侯国征募的军队中,有阿富汗(吐察罗耶胡)军队五千人,于阗军队五千人,回鹘骑兵五千人,还有一支庞大的食人部队。唐肃宗李亨奇迹般地聚集了十五万大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大部分都是精锐部队。

这场平叛的重头戏是争夺首都长安。在这场历史性的攻防战中,唐军的规模在十五万左右,略高于叛军的十一万。

由于保家卫国的使命,唐军士气相当高涨。当时的阿富汗(吐火罗叶户)军队,听说要勤王之时,还喊出“赴国难,讨国贼”的口号,于阗国国王尉迟胜更是直接放弃了王位,交给自己的弟弟,召集全国各地的精英加入战斗。

大唐军队和西域军队,全军上下齐心协力,大有众志成城的气势。

唐军虽然从西域出发,但由于时间仓促,骑兵数量极少。回纥骑兵只有五千人。相比之下,叛军有近万辽东重骑兵。这样大的差距完全足以抹平人数上的差距。在古代,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进攻方很难取胜。如果叛军守城,唐军必败无疑,很多时候,攻城都成了持久战。

对于叛军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唐朝正规军的所有势力全歼。只要赢得这场战争,叛军就可以完成改朝换代,实现改朝换代。

因此,叛军首领安守忠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背靠长安城占据阵地,准备野战全歼唐军。事实上,如果安守忠决定依托长安城,将这场战争打成持久战,那么唐军的补给将无法持续,再过一段时间,唐军就会被击败。

而也正是因为安守忠的错误决定,断送了叛军改朝换代的机会,从而给了唐朝一百五十年的国祚延续。

双方都提调兵遣将,决战终于开始了。

在此之前,唐军为了寻找有利位置,选择渡河,改道义军营地以南对峙。

与十万量级的冷兵器正面交锋,任何战法的运用都会大打折扣,这一战,将要拼的是兵将将的强大力量。谁能先杀死对手,谁就是最终的赢家。

在阵型上,唐军分为前、中、后三个师。李嗣业的北庭军是正面军。这支军队战斗力最强,擅长骑兵作战。

唐军的中军是郭子仪的靖边军,这支军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是军队的第二方面军。

并且,王思礼率领属国军队作为后军,在战斗中负责灵活机动和包抄。

最终,东侧排起了五千精锐的回纥骑兵,这是唐军唯一的机动力量,负责寻机杀入战场。

唐军阵势狭窄,纵深一定,阵势坚如金。相比之下,叛军则表现出进攻的态度——从一开始,叛军就没有防守的意思,而是准备用进攻攻破唐军的防线。

李归仁任中军大将军,率领步骑十万混成军,为中军效力。另外,在前线的东边,他们也应形势,部署了一支精锐骑兵。

9月27日中午,战斗终于打响。

叛军李归仁率先出动,骑兵向前推进,步兵缓慢推进,李归仁的重骑兵向李嗣业的北庭军发起了三轮满满的进攻。

李嗣业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手下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陌刀军。

不过在实际战场上,陌刀并不是专门针对骑兵的它是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致命通用武器。对付骑兵进攻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央军中的长枪方阵。之所以把李嗣业放在前面,是因为无论叛军是派骑兵进攻,还是派步兵进攻,唐军在第一波交锋中都能够抵挡住前线。

李归仁这一击之迅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整三轮的攻击过后,正面军的阵型被从中破开,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李归仁见唐军大乱,大喜过望,急令步军从缺口推进,打开局面。

北庭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顽强作战,叛军一次次倒在刀下。

不过在十万人的战场上,军阵的重要性远比将士个人的勇猛要重要的多,如果任由战线被攻破,情况就很危险了。

走投无路的李嗣业大喊道:今日若不以本将为诱饵,就会全军覆没,无一幸存。

说完,他跨上马,单手脱下战袍,露出上半身,挥刀冲到大阵前。李嗣业本身身高七尺,力大无穷,如一座铁塔一般挡在两军面前。李嗣业冲到了阵前,这一幕不仅唐军看到了,叛军也看到了。顿时,无数叛军挥舞着刀剑向李嗣业袭来。李嗣业被左右挡住,不但没有受伤,反而杀了好几个人。

这一幕极大地鼓舞了身后的将士,在战场上,将领对于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既是战士的领袖,又是战士的脊梁。这个道理对于这些常年征战的北庭官兵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所以看到李嗣业的逼近,整个唐军都开始猛烈反击。

就这样,在李嗣业的带领下,唐军缺口重新相连,集结了战线。

北庭军阵型重新布置后,李嗣业发起反击。他命令长剑士边砍边前进。北庭大军的阵势,犹如一堵墙。在如此铺天盖地的攻势下,唐军前军一部,便以劣势的兵力扛住了叛军十万大军的推进。

战斗至此,唐军中的所有人都杀红了眼,开始了疯狂地反扑。李嗣业手下一名将领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被叛军一箭射中眉心。王难得居然硬生生扯出箭,带出了自己的一截皮肤,满脸鲜血的继续冲杀。

唐军的战斗决心,远远超出了李归仁的预料。李归仁早就料到,在他的步兵和骑兵的联合冲击下,唐军是承受不住的。因此李归仁将所有的精锐骑兵都投入到了中军里面,而留在东侧的骑兵人数较少。

现在李归仁的中军全部被拖住在战场上,而战场上的机动力量,反倒是唐军一方领先。

李归仁急忙从右派出兵应战,而此时唐军这边的精锐回纥骑兵也被派来了。叛军骑兵还未靠近战场,就被重重缠住,动弹不得。

回纥骑兵的突然出现,超出了叛军的预料,由于人数少,孤立无援,叛军骑兵士气顿时低落。

李归仁站前留下了一个后备队,看到眼前的情况,连忙命令后备队进场,想要从侧翼带走他。结果被回纥骑兵拦住他,并且吃掉了后备队。回纥骑兵的推进,直接截断了李归仁的退路。

此时地面局势大变,李嗣业的方面军继续激战,这让叛军主力进退两难,只好继续迎战。相比之下,唐军不仅有机动部队支援,中军和后军也出现了空当,完全可以进行迂回包抄。

从这一刻开始,战场上的局势就朝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倾斜了。

战斗至此,李归仁完全束手无策,在如此激烈的交锋中,自己若是后退,立刻就会变成溃败,只能不停的调集后方的兵力与唐军厮杀。

而此时,郭子仪的中央军和王思礼的后军已经逐渐包围了他们,对叛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围圈。

唐军本来在人数上占优势,现在却形成了严密的阵型将他们包围起来,叛军可以说是输了个干净。随着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突围回到长安城,叛军彻底土崩瓦解。

此战前后三个时辰,唐军杀敌六万,俘虏两万,另有两万人狼狈而逃,堪称大获全胜。

叛军被包围后,死了60%的人之后才开始溃败,堪称铁甲营。虽然叛军惨败,但令人意外的是,叛军依然以过半的伤亡与唐军激战,这在冷兵器战场上并不多见。

一般情况下,古代时期一支军死亡达到20%——30%,就会溃败,哪怕是汉朝军队,最多只能持续到40%。但这支叛军却持续高达60%,不得不说,这场战役堪称冷兵器时代最顶尖的战役。

此战预示着唐朝对叛军的反攻,此战过后,叛军首领虽然逃脱,但叛军精锐尽失,一蹶不振。

随后,唐朝军队乘胜追击,终于在公元763年,彻底平息了安史之乱。

随后的日子里,唐朝又作为中央王朝延续了150年,但这场战争的代价也相当高昂。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持续了七年零两个月。虽然叛军最终被灭,但唐朝调集了西域所有边防部队镇压叛军,从而让吐蕃乘机征服了西域大片地区,掌握了丝绸之路。后来到了晚唐,虽然唐军再次打败吐蕃,但未能恢复盛唐的辉煌,重回西域,大唐帝国也无法回到昔日的世界中心。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自此,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归仁   西域   大唐   安史之乱   冷兵器   叛军   中军   帝国   精锐   骑兵   惨烈   唐朝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