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香积寺:四个时辰阵亡十三万人,唐朝最血腥、惨烈的续命之战

长枪耸峙,筑起冰冷丛林,重重盾墙横亘如山,遮天蔽日的箭雨,从泛黄的穹顶倾斜而下。

黄沙漫卷、西风咆哮,喷溅而出的鲜血很快在沙土上干涸,刀兵的碰撞和痛苦的哀嚎却在旷野之中,久久不能散去。

无数生命正在匆匆消失,而更多活着的人,还要踏着脚下残破的躯体继续前进,战争,正以最残酷的方式,向所有人展现它的可怕。

低矮的丘陵之上,一杆白色巨纛迎风猎猎作响,那是整个大唐最精锐的部队,才能拥有的标志。

战旗之下,彪悍的将领缓缓解开铠甲、扯掉长袍,露出虬曲的肌肉和满身的伤痕,同时将身旁那柄巨大的陌刀,高高举向天空,厉声高呼:

挡李嗣业者,死!

“挡李嗣业者,死”——身后震彻苍穹的应喝声随即响起,顷刻之间,战鼓擂动,旌旗招展,浓重的血腥气中,两千死士如钢铁洪流一般,稳稳向前推进。

公元757年九月,香积寺之战进入关键时刻,大唐帝国最精锐的步卒——陌刀军,投入战场,而接下来的四个时辰,将决定所有人的生死和大唐王朝命运的走向……

重夺长安,新君的使命召唤

公元756年七月前后,中国的版图在这段短暂的时间内,竟然同时存在着三位皇帝:

中原地区,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占据东都洛阳,早在上年正月便已僭称大燕皇帝;

西南蜀中,是由长安一路辗转流亡而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目前他仍是大唐王朝名义上的主人;

而远在西北的灵武,太子李亨在父亲尚不知晓的情况下,刚刚被三军拥立登基。

天下四分五裂之际,三位有能力主宰中国走向的最高掌权者,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困局,而等待他们的,也将是迥然各异的命运。

年逾七旬的李隆基,经历家国剧变,爱妃惨死,已成孤家寡人,迟迟钟鼓、耿耿星河,古稀天子远避西南,哪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洛阳在手,长安告破,大唐半壁江山已揽入怀中,“功成名就”的安禄山,似乎也在一夜之间,突然丧失了争夺天下的野心。

而刚刚登基的李亨,从渭水河畔与父亲分别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即将独自承受整个帝国平叛的重担,但从马嵬驿北上灵武,身边却只有区区两千护军随行,一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很快,玄宗便得知了李亨在灵武继位的消息,被儿子遥尊为太上皇的李隆基,至此彻底走下神坛,告别权力中枢。

天命人心如此,无论解脱还是失落,李隆基只能平静地面对这个事实,并顺水推舟地往灵武送上传国玉玺。

安禄山依然在长安日夜纵酒享乐,帝都的繁华让他流连忘返,而大燕军队已势衰力竭,也迫使他放弃了向西进攻的想法。

所以玄宗西逃虽然窘迫,但最终得以平安入蜀,而太子北行一路提心吊胆,也并没有遭遇叛军的追迫之患。

安史之乱爆发后第十八个月,大唐王朝重新更换了主人,也彻底从混乱中清醒了过来。

现在,四十五岁的肃宗坐镇西北而君临天下,命运多舛的太子李亨,成为了大唐开国以来,首位在帝都之外登基的皇帝,而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重新夺回长安。

不能收复京师,新君如何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并顺利坐稳皇位,李亨又怎么证明,他比年迈的父亲,更适合掌控这个国家?

灵武整军,艰难的反攻之路

如今东都蒙尘,中原为叛军所占,潼关失守,关中也已残破不堪,大唐历经浩劫,留给肃宗李亨的,只剩满目疮痍。

好在江淮赋税重地依然在唐王朝掌控之下,从南方运输到蜀中和灵武的钱粮,得以经襄阳取上津路抵达扶风(陕西宝鸡),一路畅通无阻,这也保证了帝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而各地的勤王兵马,也在陆续向天子身边集结,八月时,此前在河北战场平叛的郭子仪,率领五万大军赶赴灵武,肃宗身边终于迎来了最大的护卫力量,大唐军威稍振,朝臣也燃起了兴复天下的信心。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 九月,肃宗任命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帅,统领天下各路兵马,准备全面反攻。

此后近一年时间,唐、燕军队各有胜负,双方军事实力、控制范围也是此消彼长、犬牙交错。

唐朝这边,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河北地区,因为郭子仪、李光弼的撤军,瞬间全面沦陷。

从756年十月开始,肃宗先后两次组织兵力进攻长安,但全部遭遇失败。

不过在此期间,李光弼取得太原保卫战的胜利,郭子仪又在河东战场收获大捷,而占据河东,向东翻越太行山,就能攻击河北地区,唐朝军队也始终从西面保持着对叛军老巢的军事压力。

但紧接着的第三次东征,唐军新统帅、开战以来几乎战无不胜的郭子仪,统率朔方、河西、陇右诸镇共计四万精兵,却在清渠之战中为一万叛军所败,刚刚恢复些许活力的大唐,又遭重创。

万幸是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始终控制着南阳、襄阳一线,保持着帝国经济运转命脉的畅通,加上张巡长期坚守河南东部重镇睢阳,使得叛军无法南下,侵入江淮赋税重地。

除了外战交锋,双方内部也不安宁,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肃宗异母弟、永王李璘趁天下大乱,在江陵起兵造反,大唐王朝外患未平内乱又起。

而757年正月,叛军内部也因为争权,爆发谋逆事件,安禄山被刺身亡,其次子安庆绪弑父登基,继位大燕皇帝。

到公元757年夏季,对阵双方形势仍极不明朗,唐肃宗李亨和伪燕皇帝安庆绪,这两位新任天子,都在寻找机会,给对方送出致命一击,大唐王朝和叛军政府也都在咬牙坚持,看谁能熬到这场战争的最后。

再攻长安,大唐成败在此一举

在这场漫长的对峙和角力中,肃宗李亨的心情显然更为迫切——玄宗虽远在蜀地,但余威犹在,而兄弟诸王节制各处,谁又能保证不出现第二次的“永王之乱”?

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局,大唐新君急需一场重量级、决定性的胜利,来稳固自己刚刚登上的皇位。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九月,在清渠之战结束四个月后,唐军再次完成集结,肃宗准备以更多的兵力和更大的规模,投入到第四次京师收复战中。

但之前三次出兵关中均告失败,令肃宗深刻地认识到,安史叛军虽然兵力上并没有绝对优势,但装备精良,作战经验又相当丰富,同时还拥有着大量的精锐骑兵,因而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为确保万无一失,唐廷征调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以及河西、陇右、朔方诸镇的全部兵力——十一万人,也是大唐能拿出的最后精锐。

同时又向回纥、南蛮、大食、于阗等少数民族借兵四万,胡汉联军共计十五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

而为了成功请动诸酋出兵,肃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单就史料可查的回纥一族,肃宗便向其承诺,待成功收复长安后,大唐只要土地、士庶,其余金帛、子女悉归回纥所有。

这次出兵关中,可以说是肃宗继位之后,最大的一场豪赌,赌注则是十五万人的生命、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以及整个帝国的未来。

倘若一战功成,绝代会给初登大宝的李亨,带来巨大的声誉和政治筹码,而士气、民心大振,对于接下来的全面平叛,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如果失败,此后恐怕再无恢复长安的希望,整个国家也很有可能彻底跌入分崩离析的深渊。

这种孤注一掷显然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大军临行之前,肃宗亲自为诸将设宴壮行,席间皇帝对主帅郭子仪殷切托付“成功与否,在此一战。”

而郭子仪深知此战将决定大唐国运盛衰,事关重大,不敢做出必胜的承诺,只能郑重其事地向皇帝回复道:“此战不捷,臣必死之。”

反倒是身边的悍将李嗣业,似乎并未被宴席上庄重、压抑的气氛影响,敬酒之时,信心十足地对肃宗说出了“必胜”两个字。

而正是这个李嗣业,很快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和他麾下的二千步卒,成为了稍后那场旷世决战中,大唐得以最终取胜的关键。

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服色各异的十五万联军,由凤翔出发,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决战地点,选在长安以西,沣水之东的香积寺。

而迎接他们的,同样是安史叛军的精锐,由安守忠、李归仁统领,包括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在内的十万人马。

二十五万人,涌向香积寺以北开阔的平原,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最血腥、惨烈的生死搏杀,而这一战的结果,将决定大唐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未来的走向……

临危出战,陌刀军的巅峰时刻

此战,李嗣业督率安西、北庭两镇步兵结为前阵;郭子仪坐镇中军,以朔方军为主力,于阗等军为辅,列阵持戈以待;王思礼指挥关内行营兵马,作为三军后援。

另外,回纥最精锐的五千具装骑兵,则交由铁勒名将仆固怀恩统领,隐蔽于大军东面,准备至关键时刻投入战场。

正午时分,唐军率先进入战场,抢占香积寺西北丘陵高地,结阵绵延三十里,刀枪如林,震曜山野。安史叛军则背倚长安城面南列阵,联营十里,军容整肃,气势上不输分毫。

正午时分,烟尘激扬,蹄声如雷,叛军将领李归仁,指挥麾下万余精骑,率先对唐军李嗣业的前阵发动攻势,由于是以骑兵冲击步兵,李归仁是信心十足。

而唐军前阵步兵,全部是安西、北庭的精锐,在西域各地久经战阵,面对快速冲锋的骑兵,李嗣业一声令下,最前两列步卒快速蹲低,双手握持长枪,以枪杆尾端抵地,保持防御姿态。

中间步兵沉腰半蹲,枪尖直指前方,随时准备补上前排位置,而后排的弓弩手,则张弓搭箭,蓄势待发。

骑兵迅速接近,距离一百步时,双方开始持弓互射,满天箭雨之中,前排步兵倒下,后排快速插上,抵近的叛军也纷纷中箭坠马,但这样的伤亡,显然无法阻止骑兵继续前进。

如洪流一般的铁骑,带着巨大的冲击力,迎面撞向等候多时的长枪丛林,鲜血抛洒阵前,利刃入肉、枪杆折断的闷声同时响起,战马的嘶鸣以及双方将士痛苦的哀嚎,更是瞬间充斥战场。

但叛军的冲锋并未停止,第一波人马损失殆尽,第二批骑兵紧接着又以更为猛烈的姿态掩杀而至——以骑兵冲击步军,始终是优势对抗,唐军前排很快便被撕开了一片缺口。

李归仁眼见打开缺口,立即指挥后方步兵也加入战斗,准备彻底凿穿李肆业的步兵大阵,而面对骑兵的反复冲击,唐军阵型也开始出现了骚乱。

这是战场上最危险的信号,一但前沿失控,又得不到及时约束,混乱便会迅速向后方传递,连锁反应之下,全军崩溃只在旦夕之间。

关键时刻,有人挺身而出,正是之前在肃宗面前做出“必胜”承诺的李嗣业。

悍将此时已血脉偾张,脱衣卸甲,赤膊上阵,挥舞手中陌刀,口中高呼“挡李嗣业者,死”,然后咆哮着冲向汹涌而来的骑兵,而他身后,则是大唐王朝最精锐的步卒——两千陌刀军。

战鼓激越,旌旗招展,李嗣业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连杀十余人,状若天神,所向披靡,而身后将士手持陌刀、巨斧如墙而进,挥砍之间,挡者更是人马俱碎。

没有任何的计谋、没有任何的花巧,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血肉横飞的生死相抗,就是有来无回的白刃肉搏,万军之中,两千柄翻飞的陌刀,硬生生冲出了一条血路。

叛军骑兵推进之势受阻,而唐军也终于稳住了阵脚,但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四个时辰,十三万生命的收割

由于李嗣业和麾下陌刀军的殊死拼杀,唐、燕两军又逐渐进入僵持状态。

战事胶着之际,燕军阵线右翼一直待发的精锐骑兵,此时收到主帅安守忠出击的命令,数千精锐骑兵奔腾而出,直冲唐军阵中。

侧翼骑兵包抄,进而击溃唐军阵形,这是安守忠在清渠之战中,击败郭子仪所采用的策略,如今他又想故技重施,只是这次,唐军早有防备。

郭子仪的中军升起五旒血红旌旗,战鼓再次雷动,悠扬的胡笳声也在战场缓缓响起,同样隐藏在本方侧后的四千回纥骑兵,在仆固怀恩的带领之下,呼喊着奔驰而出,直扑对面的叛军骑兵。

两支骑兵都在全速冲锋,但回纥骑兵是由丘陵冲击而出,居高临下速度更快,而且这支来自西域的雇佣军,是人马俱披重甲,在装备上也比仅有骑兵披甲的燕军更为精锐。

双方迅速接近,顷刻之间,弓弦振响,箭矢呼啸而出,冲锋中的骑兵开始远距离互射,而具装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百步之外,回纥兵团的人、马受到铠甲保护,基本没有损失。

而反观燕军一方,大批战马在倾泻而下的箭雨中倒地,对冲还在继续,双方距离瞬间缩短,两轮齐射完毕,两支骑兵便带着山呼海啸之势,狠狠撞在一起。

长枪折断、骨骼碎裂,鲜血横飞、战马嘶鸣,刀刃划过铠甲,骑手相继跌入尘土,各种尖锐或沉闷的声音,在战场此起彼伏,而巨大的冲击力,也给双方带来不小的损失。

但回纥骑兵毕竟占据速度和装备上的优势,对冲之下,仆固怀恩竟然直接将对方骑兵阵型凿穿,随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叛军后方阵地冲去。

燕军右翼步兵在反复冲击之下,逐渐松动混乱,继而整个阵型开始后退,李嗣业的陌刀军也适时加入战斗,和回纥骑兵形成了对叛军的联合攻击。

此时,中军望楼之上,主帅郭子仪打出总攻的旗号,唐军气势大振,喊杀声响彻云霄,人人奋勇向着敌军大阵冲杀而去。

混乱在燕军阵中持续蔓延,安守忠、李归仁均是久经战阵之人,眼见大势已去,己方崩溃在即,连忙传令全军向长安方向后撤。

追击与溃退,两个庞大的兵团、数十万人的部队,仍在继续缠斗。

从正午战至酉时,唐军伤亡七万人,帝国最精锐的安西、北庭两军也几乎尽殁阵中。

而对手损失更为惨重,史载,燕军被“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更有两万人在溃逃中成为俘虏。

唐军最终获得惨胜,安守忠率残部狼狈逃回长安,又连夜向东撤走。

香积寺之战,短短四个时辰的生死拼杀,便造成十三万人阵亡,落日余晖之下,四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垂死的人、马,嘶鸣哀嚎,天地一片惨象。

渭水河畔的清风缓缓南下,香积寺内的风铃悠悠响起,长安城高耸的轮廓出现在胜利者眼前,通往京师的道路已无人能阻挡。

经此一役,关中京畿要地的叛军主力几乎被全歼,次日,唐军顺利收复长安,沦陷一年三个月的京师帝都,重归大唐所有,而安史之乱,至此也迎来重大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归仁   灵武   安西   大唐   王朝   叛军   长安   步兵   精锐   血战   时辰   骑兵   惨烈   唐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