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汗青·刘欣华
南邹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刘集镇政府驻地北约1.2公里,距344国道1.1公里,如今,是个“美丽乡村”。
南邹村支书邹云田介绍:俺们村人是明初从山西移民来的,据老人辈辈相传,南邹村西北角有个“双庙”。双庙始建于明代。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时,南邹村百姓曾帮助过燕王与建文帝的官军打仗。朱棣成了永乐大帝后,为了感谢南邹村百姓,便赐了很多银两在南邹建了伏羲和女娲两个庙。
传说双庙青砖红垣,门坊巍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堂皇富丽。碑碣题匾,古柏虬参天,气势肃穆,宏伟壮观。建筑布局分为伏羲和女娲两大部分。两边石牌楼、木牌坊、钟楼、鼓楼、东西廊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主殿回廊26根螭龙石柱气势磅礴,精巧奇妙。
在过去,双庙香客不绝,香烟缭绕,每年旧历正月初十日开始有三天庙会,会上有祭祀、社戏,是由当地乡绅主祭,民间会团、绅商、民众数百人参加,礼仪隆重。庙会上有传统风味小吃,工艺面人、棉花糖、工艺糖画等小手工艺品展卖,可谓是盛况空前。
南邹村过去盛产大豆,据说朱棣“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了永乐大帝后,派军师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来南邹修建双庙。他看到当地百姓种了很多大豆,念及百姓靖难有功,就传了一个做豆腐的秘方。南邹人照着秘方做出来了软软嫩嫩的豆腐。人人都喜欢。打这以后,南邹村做得豆腐好吃,出了名,有人还把南邹村叫成“豆腐村。”
豆腐是小本经营,场地不大,既是工场、门市,又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豆腐坊,可机械制作,也可人工制作。数百年来,南邹村有几户专门做豆腐的,卖豆腐、吃豆腐,形成了以“豆腐饭”、“煨豆腐”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的豆腐美食文化。
南邹村还有着扎扫帚的传统。“扎笤帚,除了手要灵巧,还得能够使上全身力气。扎笤帚使用的刹绳不能太粗,有筷子头一半粗就可以了,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系在拐子上,脚蹬紧,绳缠牢,定型准,把顺手,这就是我做笤帚的几个要领……”南邹村老人张仁功,边说边熟练地演示古老的扎笤帚手法,他老伴儿则在旁边用剪下来的高粱杆做锅拍,顺便把扎好的笤帚码成一排,老两口配合默契。
“以前扎锅拍子、做笤帚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是舍不得丢掉做了几十多年的这门手艺。”说起再重操旧业的原因,张仁功感慨万分。他做的笤帚、锅拍,每次到镇上和县城“赶集”,不仅有家庭购买,还有学校、单位、工地去购买。
“我做笤帚用的高粱穗是俺们村生产的,糜子长,色泽白亮,高粱壳清除的干净,扎出来的笤帚结实、耐用、美观,赶一次集能卖十来个锅拍,一二十把笤帚,能卖几百块钱,除去成本还有一半的利润。”张仁功老人接着说。
据了解,高粱杆笤帚和锅拍除了实用外,还有着文化的传承和记忆在里边,搬新房、娶新娘、娘家正月回门礼都需要用到高粱杆笤帚和锅拍,笤帚扫了地代表辞旧迎新,圆圆的锅拍挂在厨房寓意圆满。
南邹村还是一片红色沃土,在抗日时期,南邹村双庙里曾住过共产党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曾参与攻打过驻固镇日军。日本人追过来,游击队在双庙里顽强抵抗,日本兵恼羞成怒,放了一把大火,最终,双庙毁于日本兵之手,现只存石鼓一对。
南邹村东部有一条灵璧通往蚌埠的古老官道,官道西侧就是大黄沟,这条沟出自沱河,流向浍河。南邹村民过去出行,都要经过大黄沟。上世纪五、六十年,当地政府发动群众,在此修建了一座可通两辆拖拉机的桥,桥面至今完好还在使用,只是两侧栏杆遭到破坏。桥西有处老房子,是南邹村村史馆。村史馆就座落在一片杨树林里,环境优雅,气候适宜。杨树林西边,有一棵古老的榆树,当地老人说至少100年了。
包村干部刘春芳介绍:这里是我的祖籍地,小时候听祖父说:“解放战争期间,一位从灵璧过来的中共地下党,路过南邹村时,被国民党伪保长识破身份,残忍地杀害后,就挂在这棵榆树上,鲜血都浸进了树里。”这棵老榆村,不仅仅是活化石,更是一棵红色的树。
村里有位叫邹金登的,18岁参军,参加过大别山剿匪。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佛子岭水库工作,先后在安徽省内八大水库工作,最后在安徽省水利厅工作直至退休。
今年95岁的退役老兵丁林均,1949年入伍8511部队,1951入朝作战,先后任后勤兵、战士,荣立过三等功,1954年回国后,一直在家乡务农,每年,镇里都会组织志愿者,看望老人。
南邹村还有一位70年代参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时常在村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南邹村村干部中,有位退役军人,叫丁树志,曾在云南麻栗坡当兵5年,工作中,时刻保持一位退役军人“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奋发有为,退役不褪色”的红色品格。
南邹村由黄庄、后丁、王道、南邹、李庄、大任、后任7个自然村组成。如今,水泥路贯通各自然村户,交通便利,全村南邹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村人民,积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一等奖;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盐城市规划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更新时间:2024-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